【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栅极抽取和注入场效应晶体管载流子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微电子技术和半导体技术。
技术介绍
采用硅为半导体材料的CMOS集成电路,几十年来其发展一直遵循摩尔定律。工艺尺寸不断地按比例缩小,目前7nm工艺己达量产[1],正在处于开发5nm[2],甚至3nm工艺技术的阶段[3]。硅集成电路的衬底厚度日益减薄,逐渐向二维半导体方向发展。首个采用单原子层半导体石墨烯的石墨烯晶体管(GFET)于2004年诞生[4]。由于石墨烯带隙为零,在本专利对应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布之前,尚未有采用大面积单原子层石墨烯制造的石墨烯GFET被关断的报道。在本专利对应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的实施例中,首次实现了大面积单原子层石墨烯GFET的理想关断,其开关比达到了5*107。单原子层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GFET)的专利技术给石墨烯带来了新一代半导体的希望,但是,进一步的研究表明,GFET在数字逻辑开关中的应用受到严重限制[5]。由于石墨烯的零带隙,GFET不能很好地关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石墨烯纳米带(GNR)的最大开/关比为1×107[6 ...
【技术保护点】
1.栅极抽取和注入场效应晶体管载流子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n1)施加第一栅电压,完成对沟道半导体中载流子的抽取,/n2)施加与第一栅电压相反极性的第二栅电压,并通过控制第二栅电压的幅度,控制注入载流子的数量,从而实现低功耗;/n所述栅极抽取和注入场效应晶体管在绝缘层上设置有源极、漏极、栅极和沟道半导体区,栅极与沟道半导体区之间设置有栅介质层,所述栅介质层为电阻值为10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718 CN 20171058468711.栅极抽取和注入场效应晶体管载流子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1)施加第一栅电压,完成对沟道半导体中载流子的抽取,
2)施加与第一栅电压相反极性的第二栅电压,并通过控制第二栅电压的幅度,控制注入载流子的数量,从而实现低功耗;
所述栅极抽取和注入场效应晶体管在绝缘层上设置有源极、漏极、栅极和沟道半导体区,栅极与沟道半导体区之间设置有栅介质层,所述栅介质层为电阻值为103~1016Ω的薄膜材料;所述沟道半导体区的材质为二维半导体,或者具有二维半导体材料特点的三维半导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栅极抽取和注入场效应晶体管载流子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栅介质层的材质为下述薄膜材料之一,或者两种及两种以上的组合:SIPOS、氧化铝、非晶硅、多晶硅、非晶SiC、多晶SiC、非晶GaN、多晶GaN、非晶金刚石、多晶金刚石、非晶GaAs、多晶GaAs。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栅极抽取和注入场效应晶体管载流子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沟道半导体区的材质为下述二维半导体材料之一:
石墨烯、黑磷、MoS2、MoSe2、WSe2。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栅极抽取和注入场效应晶体管载流子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二维半导体材料特点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永波,李平,曾荣周,张庆伟,李夏,
申请(专利权)人: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