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稀有鮈鲫胚胎毒性测定方法、水体监测预警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258151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毒性测定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稀有鮈鲫胚胎毒性测定方法、水体监测预警方法,取农药储备液用标准稀释水按等比级差逐级稀释所需浓度;采用细胞培养板为暴露容器,每孔加入受精卵;采用DPS统计分析软件,利用机率值分析法将稀有鮈鲫胚胎死亡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求出L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稀有鮈鲫胚胎毒性测定方法、水体监测预警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毒性测定
,尤其涉及一种稀有鮈鲫胚胎毒性测定方法、水体监测预警方法。
技术介绍
三唑磷(Triazophos)是一种中毒、广谱的有机磷类杀虫杀螨剂,具有强烈的触杀和胃毒作用,主要用于果树、棉花、禾谷类作物的虫害防治。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浙江和福建等沿海地区在海水贝类养殖业中开始大量使用三唑磷作为清涂、清塘药剂。由于三唑磷在农、林、渔业生产上的大量使用,导致其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水体进而危害水生生物,造成了较大的渔业经济损失。三唑磷农药对河口、海湾以及水产养殖品种的污染问题日益引起关注。氰戊菊酯(Fenvalerate)是中等毒性的拟除虫类菊酯杀虫剂,有很强的触杀和驱避作用,具有高效、广谱的特点,在全球多种农作物上广泛使用防治有害生物。氰戊菊酯具有对水生生物高毒的氰基,因此,鱼类、蟹类和龙虾等养殖生物均易受到其残留的危害。由于氰戊菊酯的大量广泛使用,其在水体环境中被频繁检出。此外,低浓度的氰戊菊酯会被用于养殖鱼类的杀虫,所以水体环境中氰戊菊酯的残留毒害日益受到关注。由于三唑磷和氰戊菊酯混合使用对农业害虫具有增效作用,二者的混剂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因此,包括三唑磷与氰戊菊酯在内自然界中不同的污染源绝非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作用关系,他们往往同时或先后进入环境中。稀有鮈鲫(Gobiocyprisrarus)作为我国本土的一种小型鱼类,是我国化学品环境管理中推荐的试验鱼种之一;该鱼种具有性成熟快、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可终年产卵、属连续产类型等三大特点;由于其胚胎具有光学透明性,可透过卵膜清晰观察胚胎发育,发育过程也与多数淡水硬骨鱼类似,具有成为中国特有模式鱼种的潜能。此外,鱼类胚胎毒性符合3Rs原则[replacement(替代)、reduction(减少)、refinement(优化)]。因此,开展农药对稀有鮈鲫胚胎毒性评价,对于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尽管农药对稀有鮈鲫的毒性已有报道,但大都局限于单一农药评价。在实际环境中,农药均以混合污染的形式存在,单一污染是不存在的,而且农药之间相互作用的环境效应无法用单一化合物的作用机理来解释,以往依赖单一效应制定的有关评价标准难以真实地反应现实环境质量的客观要求。因此,对复合污染的研究已经成为生态毒理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随着三唑磷和氰戊菊酯在环境中的排放量日益增多,它们潜在共存性增加,且在水体样本中经常同时检出这两种化合物。因此,农田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三唑磷和氰戊菊酯复合污染的威胁。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三唑磷和氰戊菊酯单一的生态毒理学进行了大量研究,实际环境中这两类污染物共存时的毒害作用却日渐突出,但有关它们复合污染的研究仍然不够深入。三唑磷和氰戊菊酯在水环境中的吸附、累积、化学性质的差异以及复杂的交互作用,使之成为水体污染治理的难点,探究其对稀有鮈鲫胚胎的复合暴露毒性效应评价技术显得非常必要。通过上述分析,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缺陷为:目前农药对稀有鮈鲫的毒性局限于单一农药评价,农药之间相互作用的环境效应无法用单一化合物的作用机理来解释,难以真实地反应现实环境质量。解决以上问题及缺陷的难度为:由于不同农药在水体中的吸附、累积、化学性质的差异以及复杂的交互作用,采用以往的理化分析方法,可检测水体中农药的浓度,但不能确定农药复合污染效应。解决以上问题及缺陷的意义为:可为农药混合使用提供科学依据,避免开发的农药混剂对有害靶标生物具有良好防效的同时,却对水生生态环境产生严重不利影响,同时也为农药复合污染风险评估及监测提供技术支撑。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稀有鮈鲫胚胎毒性测定方法、水体监测预警方法。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稀有鮈鲫胚胎毒性测定方法,所述稀有鮈鲫胚胎毒性测定方法包括:第一步,取农药储备液用标准稀释水按等比级差逐级稀释所需浓度;采用细胞培养板为暴露容器,每孔加入受精卵;采用DPS统计分析软件,利用机率值分析法将稀有鮈鲫胚胎死亡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求出LC50及其95%置信限;第二步,分别以两种农药单一暴露对稀有鮈鲫胚胎96h-LC50值为一个毒性单位,染毒96h后,采用DPS软件分别求出两种农药在混合体系中的LC50值及其95%置信限;第三步,根据改进后的Marking相加指数法,即相加作用为一个区间范围而不是具体的数值,利用三唑磷和氰戊菊酯对稀有鮈鲫胚胎单一和复合毒性的LC50值,评价三唑磷和氰戊菊酯复合暴露对稀有鮈鲫胚胎毒性的影响。进一步,所述第一步试验时加入取农药储备液用标准稀释水按等比级差逐级稀释所需浓度5~7个,采用24孔细胞培养板为暴露容器,每孔加入1枚受精卵,每浓度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为1块24孔板,其中20个孔注入试验药液,另外4孔作为助溶剂对照;空白对照组24个孔均注入标准稀释水,空白对照组也设置3个重复。每24h更换1次药液,染毒96h后记录胚胎死亡率和中毒症状。进一步,所述第二步混合体系中两种农药的毒性单位比为4:1、3:2、1:1、2:3和1:4。进一步,在不同毒性比的混合农药体系中,每个毒性比均以等对数间距设置5~7个不同的浓度。进一步,染毒96h后,采用DPS软件(V2.0版)对测定的每个浓度对应的死亡率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分别求出两种农药在混合体系中的LC50值及其95%置信限。进一步,所述第三步采用公式求出生物毒性作用之和S:S=Am/Ai+Bm/Bi,式中Am和Bm分别是混合体系中各农药的毒性LC50,Ai和Bi分别是A和B农药单独作用时的毒性LC50;将S转换成相加指数AI;当S≤1时,AI=(1/S)-1.0;当S>1时,AI=1.0–S;最后用AI值评价农药的复合效应。由于Marking相加指数法中AI=0为相加作用,在实际研究中,很少发生AI=0的情况,本专利技术采用-0.2<AI<0.25时为相加作用,将AI值设定一个区间为相加作用,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毒性增加倍数=AI+1。进一步,采用-0.2<AI<0.25时为相加作用,将AI值设定一个区间为相加作用。进一步,所述稀有鮈鲫胚胎毒性测定方法三唑磷和氰戊菊酯配比时,对稀有鮈鲫胚胎毒性的AI值的范围为4.14~6.09,毒性增加倍数为5.14~7.09。因此,在进行水体污染监测预警及修复治理时,必须考虑农药在混合体系中的毒性,且与单独存在时的毒性进行比较,计算出复合污染效应,才能准确评估农药复合污染的毒性风险。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体农药复合暴露的监测预警方法,所述水体监测预警方法使用所述的稀有鮈鲫胚胎毒性测定方法。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体农药复合暴露的修复治理方法,所述水体农药复合暴露的修复治理方法使用所述的稀有鮈鲫胚胎毒性测定方法。结合上述的所有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所具备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为:水体中不断积累的农药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威胁,且经常构成复合暴露,开展它们共存时的毒性效应评价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稀有鮈鲫胚胎毒性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稀有鮈鲫胚胎毒性测定方法包括:/n第一步,取农药储备液用标准稀释水按等比级差逐级稀释所需浓度;采用细胞培养板为暴露容器,每孔加入受精卵;采用DPS统计分析软件,利用机率值分析法将稀有鮈鲫胚胎死亡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求出LC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稀有鮈鲫胚胎毒性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稀有鮈鲫胚胎毒性测定方法包括:
第一步,取农药储备液用标准稀释水按等比级差逐级稀释所需浓度;采用细胞培养板为暴露容器,每孔加入受精卵;采用DPS统计分析软件,利用机率值分析法将稀有鮈鲫胚胎死亡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求出LC50及其95%置信限;
第二步,分别以两种农药单一暴露对稀有鮈鲫胚胎96h-LC50值为一个毒性单位,染毒96h后,采用DPS软件分别求出两种农药在混合体系中的LC50值及其95%置信限;
第三步,根据改进后的Marking相加指数法,即相加作用为一个区间范围而不是具体的数值,利用三唑磷和氰戊菊酯对稀有鮈鲫胚胎单一和复合毒性的LC50值,评价三唑磷和氰戊菊酯复合暴露对稀有鮈鲫胚胎毒性的影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稀有鮈鲫胚胎毒性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步试验时加入取农药储备液用标准稀释水按等比级差逐级稀释所需浓度5~7个,采用24孔细胞培养板为暴露容器,每孔加入1枚受精卵,每浓度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为1块24孔板,其中20个孔注入试验药液,另外4孔作为助溶剂对照;空白对照组24个孔均注入标准稀释水,空白对照组也设置3个重复,每24h更换1次药液,染毒96h后记录胚胎死亡率和中毒症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稀有鮈鲫胚胎毒性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步混合体系中两种农药的毒性单位比为4:1、3:2、1:1、2:3和1:4。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稀有鮈鲫胚胎毒性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不同毒性比的混合农药体系中,每个毒性比均以等对数间距设置5~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彦华李薪芳吕露王豆王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