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铝合金表面制备具有阴极保护效应硅烷转化膜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254910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在铝合金表面制备具有阴极保护效应硅烷转化膜的方法,包括:步骤1:将硅烷、乙醇和去离子水混合均匀并滴加氨水后静置水解,待硅烷完全水解为硅醇后,得到预备液;步骤2:向预备液中加入纳米纯铝颗粒,超声分散条件下,在硅醇一端的羟基键合上纳米纯铝颗粒,得到工作液;步骤3:将表面打磨抛光后的铝合金浸泡在工作液中,使铝合金表面与硅醇另一端的羟基连接;步骤4:处理后的铝合金从工作液中取出,并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干燥后置于烘箱中固化,使硅醇羟基全部发生缩合反应。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化学方法将纳米纯铝颗粒连接在硅烷转化膜上,使硅烷转化膜在保留原有物理屏蔽效应的同时还拥有阴极保护效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在铝合金表面制备具有阴极保护效应硅烷转化膜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材料腐蚀与防护
,具体涉及一种在铝合金表面制备具有阴极保护效应硅烷转化膜的方法。技术背景铝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三周期第IIIA主族,因此单质铝的金属性/还原性较强、标准电极电位较负。虽然以单质铝为首要组成元素的铝合金可以自发在其自身表面形成一层氧化膜,但是这层自发形成的氧化膜具有缺陷多、均匀性差等特点,不足以对铝合金基体提供足够的防护,这也是限制铝合金应用和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对金属(合金)进行表面转化处理在其表面制备一层化学转化膜可以使金属(合金)在环境介质中的耐蚀性提高、服役时间延长。金属(合金)的表面转化处理已经经历了两代:第一代以铬酸盐转化处理(铬化)为代表、但是铬化技术对人体危害极大(致癌致变),第二代以磷酸盐转化处理(磷化)为代表、但是磷化技术对环境危害极大(富营养化);现已发展到第三代,主要是稀土盐转化处理(稀土化)和硅烷转化处理(硅烷化)。其中,硅烷化的优势在于:硅烷本身无毒无害、绿色环保(原料层面),硅烷转化膜厚度为纳米级、硅烷与金属(合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在铝合金表面制备具有阴极保护效应硅烷转化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n步骤1:将硅烷、乙醇和去离子水混合均匀并滴加氨水,使溶液pH值调节到11.5~12.5后静置水解,待硅烷完全水解为硅醇后,得到预备液;/n步骤2:向预备液中加入纳米纯铝颗粒,超声分散条件下,通过硅醇一端羟基与纳米纯铝颗粒表面羟基之间的缩合反应在硅醇一端的羟基键合上纳米纯铝颗粒,得到工作液;/n步骤3:将表面打磨抛光后的铝合金浸泡在工作液中,通过硅醇另一端羟基与铝合金表面羟基之间的缩合反应使铝合金表面与硅醇另一端的羟基连接;/n步骤4:将步骤3处理后的铝合金从工作液中取出,并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干燥后置于烘...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在铝合金表面制备具有阴极保护效应硅烷转化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硅烷、乙醇和去离子水混合均匀并滴加氨水,使溶液pH值调节到11.5~12.5后静置水解,待硅烷完全水解为硅醇后,得到预备液;
步骤2:向预备液中加入纳米纯铝颗粒,超声分散条件下,通过硅醇一端羟基与纳米纯铝颗粒表面羟基之间的缩合反应在硅醇一端的羟基键合上纳米纯铝颗粒,得到工作液;
步骤3:将表面打磨抛光后的铝合金浸泡在工作液中,通过硅醇另一端羟基与铝合金表面羟基之间的缩合反应使铝合金表面与硅醇另一端的羟基连接;
步骤4:将步骤3处理后的铝合金从工作液中取出,并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干燥后置于烘箱中固化,使硅醇羟基全部发生缩合反应,形成具有阴极保护效应的硅烷转化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铝合金表面制备具有阴极保护效应硅烷转化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硅烷转化膜在保留原有物理屏蔽效应的同时还拥有阴极保护效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铝合金表面制备具有阴极保护效应硅烷转化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预备液配置中所用硅烷为两端都存在羟基的双硅烷,且硅烷在预备液中的体积分数为30~50%。


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爱民马恒高义波柯定芳闻集群王利民何卫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华电器材检测研究所有限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南瑞电力工程技术装备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