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室喷煤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254653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还原室喷煤系统,包括:隔热安装板;第一煤粉过度仓;第二煤粉过度仓,其顶部与所述第一煤粉过度仓的底部通过第一落煤管连通,所述第一落煤管中部设有第一电子流量调节阀,所述第二煤粉过度仓的内部设有电子计量秤,外壁设有数字控制器;喷煤管,其延伸至还原室内部,所述喷煤管位于所述还原室外部的一段与所述第二煤粉过度仓的底部通过第二落煤管连通;高压鼓风机其与所述喷煤管位于还原室外部的一端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还原室喷煤系统,保证了单位时间内进入还原室的煤粉量稳定,从而达到将煤粉稳定均匀喷入还原室内的生产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还原室喷煤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冶金领域,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还原室喷煤系统。
技术介绍
高炉喷煤技术是高炉系统结构优化的中心环节,具有大幅度降低焦比、提高经济效益、减轻环境污染等优点。喷煤技术作为国内外高炉炼铁技术发展的大趋势,是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的三大重要技术路线之一。随着喷煤技术向大喷吹率浓相输送方向发展,如何稳定、均匀、准确地调节煤粉喷吹量,是维持炉温稳定、保证炉况顺行,使得高炉达到最佳冶炼状态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高炉喷煤自动控制技术水平较为薄弱,大部分生产过程缺少关键工艺参数喷煤量的检测、而且生产过程具有多变量、强耦合的特点,喷煤量调节的控制容易受煤粉煤质、流动性能、湿度、粒度、高炉炉况的波动、喷吹量的检测精度、分配器或喷枪阻塞等很大影响,因此很难获得精确的数学模型,使得对喷吹量的控制比较困难,目前对喷吹量控制效果均不佳。因此,如何采用一种控制方法来保证高炉喷煤系统喷吹速率的稳定就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本专利技术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了可精确控制喷煤量和速率饭还原室喷煤系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还原室喷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隔热安装板,其竖直固定在还原室外壁;第一煤粉过度仓,其设置在隔热安装板的外壁,所述第一煤粉过度仓的顶部与外界煤粉源通过输送管连通;第二煤粉过度仓,其设置在隔热安装板的外壁且位于所述第一煤粉过度仓的正下方,所述第二煤粉过度仓的顶部与所述第一煤粉过度仓的底部通过第一落煤管连通,所述第一落煤管中部设有第一电子流量调节阀,所述第二煤粉过度仓的内部设有电子计量秤,外壁设有数字控制器,所述数字控制器与所述第一电子流量调节阀和电子计量秤均电性连接;喷煤管,其水平贯穿所述隔热安装板并延伸至还原室内部,所述喷煤管位于所述还原室外部的一段与所述第二煤粉过度仓的底部通过第二落煤管连通,所述第二落煤管中部设有第二电子流量调节阀;高压鼓风机,其通过水平支撑板固定在所述隔热安装板上,且其与所述喷煤管位于还原室外部的一端连通。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还原室喷煤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喷煤管由陶瓷材料制成,且其壁厚大于30mm。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还原室喷煤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隔热安装板由陶瓷材料制成,且其厚度大于15cm。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还原室喷煤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喷煤管外壁设有水冷系统。本专利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还原室喷煤系统,保证了单位时间内落入喷煤管的煤粉质量稳定,且流速稳定,进而保证了单位时间内进入还原室的煤粉量稳定,从而达到将煤粉稳定均匀喷入还原室内的生产需求。本专利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专利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还原室喷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需要说明的是,下述实施方案中所述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试剂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式连接、设置。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其中还原室喷煤系统技术方案中,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还原室喷煤系统,包括:隔热安装板1,其竖直固定在还原室外壁;第一煤粉过度仓2,其设置在隔热安装板1的外壁,所述第一煤粉过度仓2的顶部与外界煤粉源通过输送管4连通;第二煤粉过度仓6,其设置在隔热安装板1的外壁且位于所述第一煤粉过度仓2的正下方,所述第二煤粉过度仓6的顶部与所述第一煤粉过度仓2的底部通过第一落煤管3连通,所述第一落煤管3中部设有第一电子流量调节阀5,所述第二煤粉过度仓6的内部设有电子计量秤8,外壁设有数字控制器7,所述数字控制器7与所述第一电子流量调节阀5和电子计量秤8均电性连接;喷煤管13,其水平贯穿所述隔热安装板1并延伸至还原室内部,所述喷煤管13位于所述还原室外部的一段与所述第二煤粉过度仓6的底部通过第二落煤管9连通,所述第二落煤管9中部设有第二电子流量调节阀10;高压鼓风机12,其通过水平支撑板固定在所述隔热安装板1上,且其与所述喷煤管13位于还原室外部的一端连通。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为:外界煤粉源的煤粉通过输送管4输送到所述第一煤粉过度仓2内,第一煤粉仓内2的煤粉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通过所述第一落煤管3落入所述第二煤粉过度仓6内,进而再通过第二落煤管落9入所述喷煤管13内,此时启动所述高压鼓风机12,在强风的作用下,煤粉被喷入还原室内,在此过程中,所述电子计量秤8的重力数据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当所述第二煤粉过度仓6内的煤粉低于设定重量时,所述数字控制器7检测到电子计量秤8的数据低于设定值,进而控制所述第一电子流量调节阀5将煤粉流量调大,反之,当所述第二煤粉过度仓6的煤粉高于设定重量时,所述数字控制器7检测到电子计量秤8的数据高于设定值,进而控制所述第一电子流量调节阀5将煤粉流量调小,如此,所述第二煤粉过度仓6内的煤粉的重量一直保持在稳定的范围之内,进而保证了单位时间内落入喷煤管13的煤粉质量稳定,且流速稳定,进而保证了单位时间内进入还原室的煤粉量稳定,从而达到将煤粉稳定均匀喷入还原室内的生产需求。本专利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在另一个还原室喷煤系统技术方案中,如图1所示,所述喷煤管13由陶瓷材料制成,且其壁厚大于30mm。在另一个还原室喷煤系统技术方案中,如图1所示,所述隔热安装板1由陶瓷材料制成,且其厚度大于15cm。在另一个还原室喷煤系统技术方案中,所述喷煤管13外壁设有水冷系统。尽管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专利技术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与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还原室喷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隔热安装板,其竖直固定在还原室外壁;/n第一煤粉过度仓,其设置在隔热安装板的外壁,所述第一煤粉过度仓的顶部与外界煤粉源通过输送管连通;/n第二煤粉过度仓,其设置在隔热安装板的外壁且位于所述第一煤粉过度仓的正下方,所述第二煤粉过度仓的顶部与所述第一煤粉过度仓的底部通过第一落煤管连通,所述第一落煤管中部设有第一电子流量调节阀,所述第二煤粉过度仓的内部设有电子计量秤,外壁设有数字控制器,所述数字控制器与所述第一电子流量调节阀和电子计量秤均电性连接;/n喷煤管,其水平贯穿所述隔热安装板并延伸至还原室内部,所述喷煤管位于所述还原室外部的一段与所述第二煤粉过度仓的底部通过第二落煤管连通,所述第二落煤管中部设有第二电子流量调节阀;/n高压鼓风机,其通过水平支撑板固定在所述隔热安装板上,且其与所述喷煤管位于还原室外部的一端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还原室喷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隔热安装板,其竖直固定在还原室外壁;
第一煤粉过度仓,其设置在隔热安装板的外壁,所述第一煤粉过度仓的顶部与外界煤粉源通过输送管连通;
第二煤粉过度仓,其设置在隔热安装板的外壁且位于所述第一煤粉过度仓的正下方,所述第二煤粉过度仓的顶部与所述第一煤粉过度仓的底部通过第一落煤管连通,所述第一落煤管中部设有第一电子流量调节阀,所述第二煤粉过度仓的内部设有电子计量秤,外壁设有数字控制器,所述数字控制器与所述第一电子流量调节阀和电子计量秤均电性连接;
喷煤管,其水平贯穿所述隔热安装板并延伸至还原室内部,所述喷煤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玉平
申请(专利权)人:黎城太行钢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