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增材制造零件内流道的抛光设备及抛光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25163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增材制造零件内流道的抛光设备及抛光方法,包括:第一输送装置,横向设置在第一底座上,通过第一电机带动第一输送装置的旋转;第二输送装置,纵向设置在第二底座上,通过第二电机带动第二输送装置的旋转,第二底座安装在第一输送装置上方从而实现第二底座的左右移动;夹持部件,用于夹持增材制造零件并固定在第三底座上,第三底座安装在第二输送装置上方从而实现第三底座的前后移动;抛光装置,通过第一紧固部件和第二紧固部件将抛光装置安装在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之间。采用该抛光设备能完成增材制造零件无过载、无损伤的内流道自动抛光,不影响其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增材制造零件内流道的抛光设备及抛光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增材制造零件的内流道表面处理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增材制造零件内流道的抛光设备及抛光方法。
技术介绍
航空航天发动机机匣、轴承座等部件大多包含复杂内流道,其材料多为高温合金、不锈钢。通过增材制造一体成型的零件内部流道的表面粗糙度普遍低于Ra6.3,且不同位置实际粗糙度存才差异。粗糙度过高会导致流道内气液流阻增大,工件实际服役状况与设计状态形成难以定量评估的偏差,因此内流道抛光技术是增材制造一体成型后普遍需要解决的问题。现有抛光技术主要是采用酸性溶液高压冲洗、浸泡腐蚀、电解抛光或者磨料流内流道挤压摩擦的方法提升内表面光洁度。现有技术无论是溶液冲刷还是磨料流方法在通用性上都存在一定障碍,根据不同的零件和内流道特征需要定制工装或者卡具,其次,现有技术对内流道内抛光时不同区域的去除量不均匀,容易在转弯、尖角等特征部位造成过度抛光,使零件壁厚减薄,甚至导致零件报废;其三,磨料流抛光对内流道零件的强度有要求,薄壁零件承受高压挤压抛光时会有一定风险,其四,酸性溶液抛光容易形成部分溶液残留,在零件长期使用中可能会导致腐蚀,造成服役状态的不稳定。鉴于此,亟需设计一种用于增材制造零件内流道的抛光设备及抛光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通用性较高且一次零件装卡就能使不同位置的多个流道进行多次抛光的用于增材制造零件内流道的抛光设备及抛光方法。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增材制造零件内流道的抛光设备,包括:第一输送装置,横向设置在第一底座上,通过第一电机带动所述第一输送装置的旋转;第二输送装置,纵向设置在第二底座上,通过第二电机带动所述第二输送装置的旋转,所述第二底座安装在所述第一输送装置上方从而实现所述第二底座的左右移动;夹持部件,用于夹持所述增材制造零件并固定在第三底座上,所述第三底座安装在所述第二输送装置上方从而实现所述第三底座的前后移动;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分别竖向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的左右两端;抛光装置,通过第一紧固部件和第二紧固部件将所述抛光装置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杆和所述第二固定杆之间,所述第一紧固部件能够沿着所述第一固定杆上下移动,所述第二紧固部件能沿着所述第二固定杆上下移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二底座包括第一轴套,所述第一轴套固定在所述第二底座的下方,且所述第一轴套设置有配合所述第一输送装置的导向通道。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底座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平行于所述第一输送装置的两个凸起,所述第一轴套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对应的两个凹槽。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三底座包括第二轴套,所述第二轴套固定在所述第三底座的下方,且所述第二轴套设置有配合所述第二输送装置的导向通道。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二底座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平行于所述第二输送装置的两个凸起,所述第二轴套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对应的两个凹槽。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紧固部件包括第一钻头,所述第二紧固部件包括第二钻头,所述抛光装置的两端固定在所述第一钻头和所述第二钻头上,所述第一钻头和所述第二钻头能带动所述抛光装置转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抛光装置包括支撑杆、抛光介质;所述支撑杆通过金属丝盘旋成麻花状;所述抛光介质中间位置缠绕固定设置于所述支撑杆上,通过所述金属丝螺旋排列所述抛光介质,所述抛光介质的两端向外延伸。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抛光装置的两侧为方形定位块,用于固定在所述第一钻头和所述第二钻头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抛光介质为抛光布、抛光软轮或砂带中的任一种。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增材制造零件内流道的抛光方法,采用上述的用于增材制造零件内流道的抛光设备,所述方法包括:将所述增材制造零件放置于所述夹持部件上,调节所述紧固部件的位置以将所述抛光装置穿过所述增材制造零件的内流道;设定所述第一钻头和所述第二钻头的转速,从而带动所述抛光装置进行旋转,进行所述增材制造零件的内流道抛光。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用于增材制造零件内流道的抛光方法还包括:若所述增材制造零件有多条内流道,控制第一输送装置旋转从而带动所述增材制造零件的左右移动,控制第二输送装置旋转从而带动所述增材制造零件的前后移动。本专利技术中用于增材制造零件内流道的抛光设备通过第一输送装置实现增材制造零件的左右移动,通过第二输送装置实现增材制造零件的前后移动,通过调节紧固部件实现抛光装置的上下移动,从而让增材制造零件利用自动化调节其内流道的合适位置实现抛光装置的抛光,抛光过程风险小,能完成增材制造零件无过载、无损伤的内流道自动抛光,不影响其可靠性。应了解的是,上述一般描述及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仅为示例性及阐释性的,其并不能限制本专利技术所欲主张的范围。附图说明下面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的一部分,其绘示了本专利技术的示例实施例,所附附图与说明书的描述一起用来说明专利技术的原理。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用于增材制造零件内流道的抛光设备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再一实施例的用于增材制造零件内流道的抛光设备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用于增材制造零件内流道的抛光设备中抛光装置的正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用于增材制造零件内流道的抛光设备中抛光装置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用于增材制造零件内流道的抛光设备中抛光装置的俯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用于增材制造零件内流道的抛光设备中抛光装置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支撑杆,20-抛光介质,30-定位块,101-第一输送装置,102-第一底座,103-第一电机,104-第二输送装置,105-第二底座,107-夹持部件,108-增材制造零件,109-第三底座,110-第一固定杆,111-第二固定杆,112-抛光装置,113-第一紧固部件,114-第二紧固部件,201-第一轴套,202-第二轴套,301-第一钻头,302-第二钻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应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被配置为解释本专利技术,用于示例性的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并不被配置为限定本专利技术。另外,附图中的机构件不一定是按照比例绘制的。例如,可能对于其他结构件或区域而放大了附图中的一些结构件或区域的尺寸,以帮助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理解。下述描述中出现的方位词均为图中示出的方向,并不是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包括”、“包含”“具有”或者其任何其他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增材制造零件内流道的抛光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输送装置(101),横向设置在第一底座上(102),通过第一电机(103)带动所述第一输送装置(101)的旋转;/n第二输送装置(104),纵向设置在第二底座上(105),通过第二电机(106)带动所述第二输送装置(104)的旋转,所述第二底座(105)安装在所述第一输送装置(101)上方从而实现所述第二底座的(104)左右移动;/n夹持部件(107),用于夹持所述增材制造零件(108)并固定在第三底座(109)上,所述第三底座(109)安装在所述第二输送装置(104)上方从而实现所述第三底座(109)的前后移动;/n第一固定杆(110)和第二固定杆(111),分别竖向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102)的左右两端;/n抛光装置(112),通过第一紧固部件(113)和第二紧固部件(114)将所述抛光装置(112)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杆(110)和所述第二固定杆(111)之间,所述第一紧固部件(113)能够沿着所述第一固定杆(110)上下移动,所述第二紧固部件(114)能沿着所述第二固定杆(111)上下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增材制造零件内流道的抛光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输送装置(101),横向设置在第一底座上(102),通过第一电机(103)带动所述第一输送装置(101)的旋转;
第二输送装置(104),纵向设置在第二底座上(105),通过第二电机(106)带动所述第二输送装置(104)的旋转,所述第二底座(105)安装在所述第一输送装置(101)上方从而实现所述第二底座的(104)左右移动;
夹持部件(107),用于夹持所述增材制造零件(108)并固定在第三底座(109)上,所述第三底座(109)安装在所述第二输送装置(104)上方从而实现所述第三底座(109)的前后移动;
第一固定杆(110)和第二固定杆(111),分别竖向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102)的左右两端;
抛光装置(112),通过第一紧固部件(113)和第二紧固部件(114)将所述抛光装置(112)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杆(110)和所述第二固定杆(111)之间,所述第一紧固部件(113)能够沿着所述第一固定杆(110)上下移动,所述第二紧固部件(114)能沿着所述第二固定杆(111)上下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增材制造零件内流道的抛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底座(105)包括第一轴套(201),所述第一轴套(201)固定在所述第二底座(105)的下方,且所述第一轴套(201)设置有配合所述第一输送装置(101)的导向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增材制造零件内流道的抛光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底座(102)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平行于所述第一输送装置(101)的两个凸起,所述第一轴套(201)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对应的两个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增材制造零件内流道的抛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底座(109)包括第二轴套(202),所述第二轴套(202)固定在所述第三底座(109)的下方,且所述第二轴套(202)设置有配合所述第二输送装置(104)的导向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增材制造零件内流道的抛光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浩王林浩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中科睿航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