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脉动式加药混合絮凝沉淀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250228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脉动式加药混合絮凝沉淀装置,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它包括一体化密封的壳体、气提混药组件、翻板曝气组件、竹节变径管、气提排泥组件、集水管组件;所述壳体内部设有隔板,隔板将壳体内腔密封分隔成独立的混合反应区和沉淀分离区,混合反应区的壳体端部设有进水管,沉淀分离区的壳体端部设有出水管和排泥管。采用一体化密封的壳体,集成了气提混药组件、翻板曝气组件、竹节变径管、气提排泥组件、集水管组件,能够完成加药、絮凝、沉淀等工艺,可自流进水,基本没有水头损失,并与泥水分离、气提排泥有机结合在一起,大大减少动力设施,减少投资,运行简便,运行效率高,能耗小,日常维护工作量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脉动式加药混合絮凝沉淀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脉动式加药混合絮凝沉淀装置,属于污水处理

技术介绍
随着国内分散供水处理和分散污水处理的需求逐渐加大,污水处理装置逐渐就地化,装置小型化。其中,常规处理工艺段中基本均涉及加药絮凝沉淀,而传统加药絮凝沉淀通常采用多级动力搅拌混药或采用静态管道混合器进行混药。对于采用机械动力搅拌混药沉淀的装置,常用于日处理水量较大的处理场所,常采用不同搅拌速度梯度的桨叶式搅拌机和框式搅拌机,用于絮凝剂和待澄清水之间的混合反应,对于这种大中型混凝沉淀装置,通常安装流程较复杂,体积较大,动力设施较多,运行时需要较大的功耗,且投资较大,运行维护较复杂。静态管道混合器常用于日处理水量较小处理场所,虽简单方便,投资少,但需要保证水在管道内具有一定的流速,常规流速不小于0.8m/s,且经过管道混合器后的水头损失较大,通常不小于0.3m。因此,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脉动式加药混合絮凝沉淀装置,它是适用于小型水处理的紧凑型加药絮凝沉淀装置,可自流进水,基本没有水头损失,并与泥水分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脉动式加药混合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体化密封的壳体、气提混药组件、翻板曝气组件、竹节变径管、气提排泥组件、集水管组件;/n所述壳体内部设有隔板,隔板将壳体内腔密封分隔成独立的混合反应区和沉淀分离区,混合反应区的壳体端部设有进水管,沉淀分离区的壳体端部设有出水管和排泥管;/n所述进水管的内端口正下方设有通向壳体底部的导流槽;/n所述混合反应区内设有气提混药组件和翻板曝气组件;/n所述竹节变径管竖直设在混合反应区内,竹节变径管的上端口小、下端口大,竹节变径管下端口密封穿过隔板与沉淀分离区底部连通;/n所述气提排泥组件固定在隔板的混合反应区一侧,气提排泥组件包括积泥斗、气提排泥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脉动式加药混合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体化密封的壳体、气提混药组件、翻板曝气组件、竹节变径管、气提排泥组件、集水管组件;
所述壳体内部设有隔板,隔板将壳体内腔密封分隔成独立的混合反应区和沉淀分离区,混合反应区的壳体端部设有进水管,沉淀分离区的壳体端部设有出水管和排泥管;
所述进水管的内端口正下方设有通向壳体底部的导流槽;
所述混合反应区内设有气提混药组件和翻板曝气组件;
所述竹节变径管竖直设在混合反应区内,竹节变径管的上端口小、下端口大,竹节变径管下端口密封穿过隔板与沉淀分离区底部连通;
所述气提排泥组件固定在隔板的混合反应区一侧,气提排泥组件包括积泥斗、气提排泥管、气提排泥出料管、气提排泥进气管,积泥斗密封固定在隔板的沉淀分离区一侧底部,积泥斗底部设有多个V型槽,每个V型槽设有一根气提排泥管,气提排泥管的下端密封穿过隔板进入对应的V型槽内,所有气提排泥管上端并排接入气提排泥出料管,气提排泥出料管一端设有溢流口,气提排泥出料管另一端密封穿过隔板上方与排泥管密封连接,气提排泥进气管通过进气分管沿气提流向密封插入每根气提排泥管内,沉淀分离区中部设有斜管填料,斜管填料上方设有集水管组件,集水管组件与出水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脉动式加药混合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提混药组件包括气液提升管、气药混合管、加药管、加药气提进气管,加药管接入加药气提进气管中部,加药气提进气管下端口与气药混合管上端口密封连接,气药混合管下端口密封接入竖直的气液提升管的管内,并且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於胜洪王海静夏瑜王英蔡然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首创嘉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