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水冰专利>正文

一种电力自动化安全防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24805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安全防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力自动化安全防护装置,包括设备安装底座、一端开口的设备外壳、密封盖板和恒温器,设备外壳设置于设备安装底座的基面,设备外壳的内部设置有一端开口的内衬壳,内衬壳的内部设置有一端开口的变频器壳,变频器壳内部设置有变频器组件,且震动吸收器另一端固定连接于内衬壳的外壁,震动吸收器基于内衬壳的外壁为均与分布且数量为多个,内衬壳与变频器壳之间夹设有恒温软性层,设备外壳、内衬壳与变频器壳开口处均对应,变频器壳的内部还设置有温度识别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从恒温、减震和IP67级别密封防尘方面入手,极大的提高了设备运行的效率,以及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力自动化安全防护装置
本技术涉及安全防护
,尤其涉及一种电力自动化安全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变频空调是在常规空调的结构上增加了一个变频器。压缩机是空调的心脏,其转速直接影响到空调的使用效率,变频器就是用来控制和调整压缩机转速的控制系统,使之始终处于最佳的转速状态,从而提高能效比(比常规的空调节能至少30%)。它的基本结构和制冷原理和普通空调完全相同。变频空调的主机是自动进行无级变速的,它可以根据房间情况自动提供所需的冷(热)量;当室内温度达到期望值后,空调主机则以能够准确保持这一温度的恒定速度运转,实现“不停机运转”,从而保证环境温度的稳定。现有技术中的空调用变频器由于其常年工作于室外环境,导致其外表面很容易被外部灰尘覆盖,时间长该灰尘会进入到变频器保护壳内部,进一步的损坏内部部件,同时由于变频器在工作中处理震动状态,也将会导致变频器内部件由于长期的震动而损坏,最后就是变频器内部并非出于恒温工作环境,也将极大的缩短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电力自动化安全防护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力自动化安全防护装置,包括设备安装底座、一端开口的设备外壳、密封盖板和恒温器,所述设备外壳设置于设备安装底座的基面,所述设备外壳的内部设置有一端开口的内衬壳,所述内衬壳的内部设置有一端开口的变频器壳,所述变频器壳内部设置有变频器组件,所述内衬壳与设备外壳之间设置有震动吸收器,所述震动吸收器一端固定连接于设备外壳的内壁,且震动吸收器另一端固定连接于内衬壳的外壁,所述震动吸收器基于内衬壳的外壁为均与分布且数量为多个,所述内衬壳与变频器壳之间夹设有恒温软性层,所述设备外壳、内衬壳与变频器壳开口处均对应,所述变频器壳的内部还设置有温度识别器。进一步的,所述设备外壳开口处配合盖合有设备密封盖,所述设备密封盖的内壁与设备外壳、内衬壳与变频器壳开口处均对应且密封夹设有IP67密封垫。进一步的,所述恒温器包括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与设备密封盖密封连接,所述安装座内部穿接有恒温通管,所述恒温通管穿过设备密封盖延伸至变频器壳内部,所述恒温通管与设备密封盖连接处密封处理,所述恒温通管远离变频器壳端与恒温器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恒温器包括有温度反馈系统,所述温度识别器内部为中空且注入温敏流体,所述温度识别器内壁设置有正极连接块和负极连接块,所述正极连接块和负极连接块通过导线电性连接于温度反馈系统,所述温度反馈系统又与恒温器电性控制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设备安装底座的基面设置有散热装置,所述设备外壳与散热装置接触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电力自动化安全防护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将用来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加以创新性的改进,同时增加其实际的使用效果。本技术中通过在变频器壳的内部设置有温度识别器,通过温度识别器内部设置的温敏流体,能够根据变频器壳内部的温度变化实现温敏流体体积的膨胀,进而使得正极连接块和负极连接块之间形成电性通路,进一步的实现恒温器通电工作,温度反馈系统会对温度识别器内温度反馈,帮助恒温器启停,有利于设备运行控制。本技术中通过设备外壳和内衬壳之间设置的震动吸收器,同时内衬壳和变频器壳之间设置有恒温软性层,在使用中能够及时的将变频器组件所产生的震动吸收,又能将变频器壳内部但温度保持在一定恒定值上,提高变频器组件工作效率,延长变频器组件使用寿命。本技术中密封盖板与设备外壳、内衬壳、变频器壳开口处设置有IP67密封垫,能够有效的防止灰尘进入设备内部,有效的保证了设备的正常运行。本技术中,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技术通过从恒温、减震和IP67级别密封防尘方面入手,极大的提高了设备运行的效率,以及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符合IP67防护等级要求的整体的变频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符合IP67防护等级要求的设备安装底座的变频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符合IP67防护等级要求的设备密封盖的变频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电力自动化安全防护装置的温度识别器运行原理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设备安装底座;2、设备外壳;3、密封盖板;4、恒温器;5、内衬壳;6、变频器壳;7、变频器组件;8、震动吸收器;9、恒温软性层;10、温度识别器;11、设备密封盖;12、IP67密封垫;13、安装座;14、恒温通管;15、温度反馈系统;16、温敏流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请参照图1-4,一种电力自动化安全防护装置,包括设备安装底座1、一端开口的设备外壳2、密封盖板3和恒温器4,设备外壳2设置于设备安装底座1的基面,设备外壳2的内部设置有一端开口的内衬壳5,内衬壳5的内部设置有一端开口的变频器壳6,变频器壳6内部设置有变频器组件7,内衬壳5与设备外壳2之间设置有震动吸收器8,震动吸收器8一端固定连接于设备外壳2的内壁,且震动吸收器8另一端固定连接于内衬壳5的外壁,震动吸收器8基于内衬壳5的外壁为均与分布且数量为多个,内衬壳5与变频器壳6之间夹设有恒温软性层9,设备外壳2、内衬壳5与变频器壳6开口处均对应,变频器壳6的内部还设置有温度识别器10。设备外壳2开口处配合盖合有设备密封盖11,设备密封盖11的内壁与设备外壳2、内衬壳5与变频器壳6开口处均对应且密封夹设有IP67密封垫12。恒温器4包括有安装座13,安装座13与设备密封盖11密封连接,安装座13内部穿接有恒温通管14,恒温通管14穿过设备密封盖11延伸至变频器壳6内部,恒温通管14与设备密封盖11连接处密封处理,恒温通管14远离变频器壳6端与恒温器4连接。恒温器4包括有温度反馈系统15,温度识别器10内部为中空且注入温敏流体16,温度识别器10内壁设置有正极连接块和负极连接块,正极连接块和负极连接块通过导线电性连接于温度反馈系统15,温度反馈系统15又与恒温器4电性控制连接。设备安装底座1的基面设置有散热装置,设备外壳2与散热装置接触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力自动化安全防护装置,包括设备安装底座(1)、一端开口的设备外壳(2)、密封盖板(3)和恒温器(4),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外壳(2)设置于设备安装底座(1)的基面,所述设备外壳(2)的内部设置有一端开口的内衬壳(5),所述内衬壳(5)的内部设置有一端开口的变频器壳(6),所述变频器壳(6)内部设置有变频器组件(7),所述内衬壳(5)与设备外壳(2)之间设置有震动吸收器(8),所述震动吸收器(8)一端固定连接于设备外壳(2)的内壁,且震动吸收器(8)另一端固定连接于内衬壳(5)的外壁,所述震动吸收器(8)基于内衬壳(5)的外壁为均与分布且数量为多个,所述内衬壳(5)与变频器壳(6)之间夹设有恒温软性层(9),所述设备外壳(2)、内衬壳(5)与变频器壳(6)开口处均对应,所述变频器壳(6)的内部还设置有温度识别器(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力自动化安全防护装置,包括设备安装底座(1)、一端开口的设备外壳(2)、密封盖板(3)和恒温器(4),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外壳(2)设置于设备安装底座(1)的基面,所述设备外壳(2)的内部设置有一端开口的内衬壳(5),所述内衬壳(5)的内部设置有一端开口的变频器壳(6),所述变频器壳(6)内部设置有变频器组件(7),所述内衬壳(5)与设备外壳(2)之间设置有震动吸收器(8),所述震动吸收器(8)一端固定连接于设备外壳(2)的内壁,且震动吸收器(8)另一端固定连接于内衬壳(5)的外壁,所述震动吸收器(8)基于内衬壳(5)的外壁为均与分布且数量为多个,所述内衬壳(5)与变频器壳(6)之间夹设有恒温软性层(9),所述设备外壳(2)、内衬壳(5)与变频器壳(6)开口处均对应,所述变频器壳(6)的内部还设置有温度识别器(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力自动化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外壳(2)开口处配合盖合有设备密封盖(11),所述设备密封盖(11)的内壁与设备外壳(2)、内衬壳(5)与变频器壳(6)开口处均对应且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水冰
申请(专利权)人:李水冰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