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稻秸秆还田方法,它涉及农业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要解决水稻秸秆还田腐熟慢、养分释放少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堆肥过程中,利用稻田土与秸秆混合堆肥,并在堆体内设置不同的秸秆粉碎长度区域,通过分阶段秸秆还田方式,解决了水稻秸秆还田腐熟慢、养分释放少导致水稻生长状态差、产量低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无需加入秸秆腐熟剂的情况下,能够有效提高秸秆的腐熟速率,充分释放秸秆的养分。本发明专利技术应用于秸秆还田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稻秸秆还田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稻秸秆还田方法。
技术介绍
当前防止秸秆焚烧、鼓励秸秆还田,保护环境,发展生态农业已经成为主要的发展方向。秸秆还田具有增加土壤有机质、腐殖酸和矿物质等作用,能够促进土壤微生物繁殖和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农作物营养条件,促进作物生长,提供土壤利用率。但是,秸秆直接还田存在引起土壤碳氮比失调、有机酸累积、耕作播种困难、新出苗长势不旺等问题。秸秆堆肥是将农作物秸秆变成优质有机肥,不仅解决农业废弃物秸秆,还能生产优质有机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保护生态环境。但是水稻秸秆堆肥还存在以下问题:水稻等秸秆有腊质层,很难吸水,导致堆体吸水不均匀,发酵不彻底,导致堆肥效果差。还需要大量附加有机肥、化肥等。翻堆频繁等工作量大。由于秸秆堆肥技术操作繁琐、用工量大且堆腐效果不好,难以在农村大面积推广。而且,不同于旱田作物秸秆还田在有氧、气温适宜利于发酵,水稻秸秆还田往往是在秋季收割时进行,还田后马上秋耕进入冬季气温较低不易发酵腐熟,一直到第二年水稻进入分蘖期时温度升高,地下的秸秆才能进行发酵。可知,水稻秸秆还田后秸秆需要一个腐熟分解的过程,在冬天、初春气温低,保水时间长,形成密闭的环境,秸秆腐烂分解速度缓慢。在水稻种植期间,温度逐渐回升,秸秆也开始迅速发酵,在水稻秸秆还田量大时,会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如造成水稻伤根、红苗、缩苗不长等,从而影响水稻产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水稻秸秆还田腐熟慢、养分释放少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水稻秸秆还田方法。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水稻秸秆还田方法,它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的:1)取田间水稻秸秆粉粹后置于堆肥池内,然后取秸秆所在稻田内土壤与粉碎后的秸秆混合,拢成堆状;堆体顶部向内凹陷,向凹陷处加水,浸润秸秆,放置1~3天后,并使堆体内秸秆湿度保持在20~30%;放置结束后加入畜粪混合搅拌,然后加水使秸秆堆的含水量达到60~70%,进行堆肥发酵,在堆体内温度达到55~70℃时,进行翻堆处理,待堆体10~20%腐熟后,将部分堆体进行还田,且所述的部分堆体含有腐熟秸秆;所述的稻田内土壤加入量为堆体重量的5~10%;2)向步骤1)堆肥池剩余的堆体内加入畜粪,继续堆肥发酵直至堆体腐熟;3)将步骤2)腐熟后的秸秆进行还田,并采用旋耕机旋耕入土,完成所述的水稻秸秆还田;步骤1)和2)中加入畜粪的总施加量为堆肥中秸秆干重的5~8%。步骤1)中放置1~3天后,目的是使稻田土壤内的原生菌提供缓冲期,使一部分增殖,为后续大量增殖提供基础。进一步地,在秸秆还田后采用水稻-玉米或者水稻-大豆的方式进行轮作。进一步地,当年水稻收获后,将水稻秸秆还田,第二年在玉米播种后,向田内施加尿素和复合肥,第三和第四年种植水稻,然后以玉米种植一年,水稻种植两年的顺序种植;其中,在种植水稻前,在稻田内采用权利要求1的方法将其它稻田内的秸秆进行还田,并在水稻种植期间施加有机肥。进一步地,在当年水稻收获后,将水稻秸秆还田,第二年在大豆播种后,向田内施加复合肥,第三年种植水稻,然后以大豆种植一年,水稻种植两年的顺序种植;其中,并在种植水稻前,在稻田内采用权利要求1的方法将其它稻田内的秸秆进行还田,并在水稻种植期间施加有机肥。进一步地,堆体内部设置有多个三角形结构区,三角形结构区内的秸秆碎段大小为2~4cm,三角形结构区外的秸秆碎段大小为6~10cm;所述的三角形结构区由堆体上部至底部均匀分布,每个三角形结构区的面积相同,且均为堆体面积的10~30%。进一步地,稻田的土壤取自稻田的四角处,以及当年该稻田内水稻生长相对旺盛区域的土壤。进一步地,待堆体10~20%腐熟后,将部分堆体进行还田,将堆体置于第二年注水口区的稻田内,或者稻田的中心区域。进一步地,所述的堆体形状为金字塔形、梯形或者圆柱体形。进一步地,步骤1)中取堆体重量10~30%的堆体进行还田。进一步地,在步骤1)已经还田的秸秆上施加的步骤2)腐熟后的秸秆量与该稻田内其它区域施加的秸秆量相同。进一步地,所述的水稻秸秆还田适用于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至第四积温带,尤其适用于东宁县水稻种植区。由于黑龙江省东宁县处于东宁盆地区内绥芬河右岸的冲击平原,受海洋气候影响,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5.8℃,属于第一积温带,有效积温2900~3000℃,无霜期150d,雨热同季,水量充沛。由于该地区异于黑龙江省其它地区低温期长的特点,该地区,低温区尤其是低于零下温度时间相对较短,且高温期较短,而温度适宜期(25度左右)相对较长。因此,该地区的微生物不同于黑龙江省其它地区,该地区的微生物生长繁殖更加佳,鉴于以上特点,本专利技术设计了待堆体10~20%腐熟后,将部分堆体进行还田,再将剩余部分还田的方式,此种方式是本专利技术长期在该地区实验后得出的,本专利技术在该地区秸秆还田中发现,受该地区气候影响,先期返田秸秆中的微生物较其他地区,生长更迅速,更易形成优势菌株,在秸秆腐熟或者第二年繁殖中,更具有优势,且能够在后期剩余部分秸秆还田中,抑制其它菌株生长,有利于相似的优势菌株有效利用营养物质,快速的生长。而且,本专利技术所设计的三角形结构区堆体结构,能够使该地区的菌株保持在一个相对适宜的温度,较其它地区堆肥中的微生物,此种方式更易于地区的微生物生长。本专利技术包含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将水稻秸秆与稻田土壤混合进行堆肥前期发酵一段时间,采用此种方式将稻田内的有益于水稻生长的菌(比如硫酸盐还原菌,产碱假单胞菌,有利于去除镉等重金属元素,提供酸性环境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等)进行扩培后返还到稻田内,在返还时,选择返还区域,主要在灌水口处,稻田的四角处或者中心区域,或者易于有益菌分散至整体稻田的区域。此种方式针对北方地区,可以在水稻收割期,温度相对适宜的情况下,进一步在稻田内繁殖。加入畜粪(猪粪或者牛粪)类有机肥进行堆肥发酵,并提供发酵所需营养元素。本专利技术在作物轮作上采用水稻、玉米轮作方式,采用两种北方常见的作物进行轮作,既能够提高水稻产量,又能降低玉米的病虫害侵袭。采用玉米轮作一年,水稻种植两年的方式进行轮作,并且有效利用秸秆还田为田地提供必要的养分,防止耕地的养分损耗大,影响后期的作物产量。同时,还可以采用水稻-大豆进行轮作,能够有效修复稻田内的重金属的污染。本专利技术创新性地在堆体内设置多个三角区域,并且在三角区域内秸秆长度小于其他区域的长度,由于长度小,此区域内的秸秆和土壤的混合物相对更密集,此种设计能够使堆体内三角区域的微生物形成一个相对密集、密闭的空间,利于厌氧或者兼厌氧的微生物增殖,三角区域外围的堆体秸秆长度相对长,堆积后的缝隙大,且不在堆体中心区域,通风效果好,利于有氧微生物的增殖,通过此种设计实现了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增殖,从而待堆体10~20%腐熟后,将部分堆体进行还田后实现了不同类型微生物在稻田内的繁殖,防止由于堆体过度缺氧或者过度有氧,不能得到多种类型微生物的繁殖。影响稻田有益微生物的返还稻田效果。本专利技术无需加入秸秆腐熟剂的情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稻秸秆还田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的:/n1)取田间水稻秸秆粉粹后置于堆肥池内,然后取秸秆所在稻田内土壤与粉碎后的秸秆混合,拢成堆状;堆体顶部向内凹陷,向凹陷处加水,浸润秸秆,放置1~3天后,并使堆体内秸秆湿度保持在20~30%;放置结束加入畜粪混合搅拌,然后加水使秸秆堆的含水量达到60~70%,进行堆肥发酵,在堆体内温度达到55~70℃时,进行翻堆处理,待堆体10~20%腐熟后,将部分堆体进行还田,且所述的部分堆体含有腐熟秸秆;/n所述的稻田内土壤加入量为堆体重量的5~10%;/n2)向步骤1)堆肥池剩余的堆体内加入畜粪,继续堆肥发酵直至堆体腐熟;/n3)将步骤2)腐熟后的秸秆进行还田,并采用旋耕机旋耕入土,完成所述的水稻秸秆还田;步骤1)和2)中加入畜粪的总施加量为堆肥中秸秆干重的5~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稻秸秆还田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的:
1)取田间水稻秸秆粉粹后置于堆肥池内,然后取秸秆所在稻田内土壤与粉碎后的秸秆混合,拢成堆状;堆体顶部向内凹陷,向凹陷处加水,浸润秸秆,放置1~3天后,并使堆体内秸秆湿度保持在20~30%;放置结束加入畜粪混合搅拌,然后加水使秸秆堆的含水量达到60~70%,进行堆肥发酵,在堆体内温度达到55~70℃时,进行翻堆处理,待堆体10~20%腐熟后,将部分堆体进行还田,且所述的部分堆体含有腐熟秸秆;
所述的稻田内土壤加入量为堆体重量的5~10%;
2)向步骤1)堆肥池剩余的堆体内加入畜粪,继续堆肥发酵直至堆体腐熟;
3)将步骤2)腐熟后的秸秆进行还田,并采用旋耕机旋耕入土,完成所述的水稻秸秆还田;步骤1)和2)中加入畜粪的总施加量为堆肥中秸秆干重的5~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稻秸秆还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秸秆还田后采用水稻-玉米或者水稻-大豆的方式进行轮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稻秸秆还田方法,其特征在于水稻-玉米轮作具体为:在当年水稻收获后,将水稻秸秆还田,第二年在玉米播种后,向田内施加尿素和复合肥,第三和第四年种植水稻,然后以玉米种植一年,水稻种植两年的顺序种植;其中,在种植水稻前,在稻田内采用权利要求1的方法将其它稻田内的秸秆进行还田,并在水稻种植期间施加有机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稻秸秆还田方法,其特征在于水稻-大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羽,王麒,冯延江,宋秋来,曾宪楠,鲁鑫蕊,金梁,王曼力,张小明,项洪涛,夏天舒,赵杨,谢婷婷,孙兵,
申请(专利权)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