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荒漠地区固沙及植被修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8183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03: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荒漠地区固沙及植被修复结构,包括:渗透柱,渗透柱的下端穿过干沙层进入含水沙层,渗透柱的下端的上端与土壤层连接;储水层,储水层设置在渗透柱内,用于在干旱时将含水沙层中的水吸附并渗透到土壤层为土壤层中的植物供水,以及在下雨时将土壤层中的水分经过渗透进行存储;阻隔层,阻隔层设置在渗透柱底部,用于将储水层与含水沙层分隔且防止储水层下沉。通过渗透柱穿透干沙层进入含水沙层,并在渗透柱内设置储水层,通过储水层在干旱时通过渗透对土壤层中的植物供水或在下雨时进行储水,实现对荒漠进行生态综合治理,不使用化学试剂,既可以固沙又可以提高植被成活率,结构简单,使用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荒漠地区固沙及植被修复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沙漠治理
,特别是涉及一种荒漠地区固沙及植被修复结构。
技术介绍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的国家之一,我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土地沙漠化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沙化会加剧自然灾害发生,恶化生态环境,威胁着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深了贫困程度,给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治沙造林是我国目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个难题,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我国部分地区采用了将苗木插入带水的瓶中,连瓶一起下埋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短时间内可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但不利于苗木生根。沙漠地区2m以上沙层含水量可分为3层,第1层为上部的厚度一般小于20cm含水量很低的干沙层,第2层是中部的20~100cm深度之间含水量易于变化的活跃层,第3层是位于100cm左右之下含水量较高变化较小的含水层。随着燃煤电厂的粉煤灰排放量逐年增加,成为我国当前排量较大的工业废渣之一。大量的粉煤灰不加处理,就会产生扬尘,污染大气;若排入水系会造成河流淤塞,而其中的有毒化学物质还会对人体和生物造成危害。粉煤灰作为废物也是可以进行资源再利用的,如作为混凝土的掺合料等。现在粉煤灰大部分应用于建材行业,但由于部分粉煤灰中含有大量的游离氧化钙等物质,导致其难以在水泥、混凝土等传统建材领域得以规模化利用。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组合式粉煤灰沙漠储吸水装置,由锥形储水管、多孔储吸水圆筒管、植物生长槽、无纺布、粉煤灰压缩营养土、多功能粉煤灰沙漠储吸水营养袋、多功能粉煤灰沙漠储吸水营养调理剂、法兰盘、不锈钢丝网和沉头螺栓等组成。其原理也是利用多功能粉煤灰沙漠储吸水营养调理剂从沙漠中吸收、存储水分,供生长槽中的植物利用。但是,目前粉煤灰基储吸水材料的存在成本高、工艺复杂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荒漠地区固沙及植被修复结构,工艺简单,使用成本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荒漠地区固沙及植被修复结构,包括:渗透柱,所述渗透柱的下端穿过干沙层进入含水沙层,所述渗透柱的下端的上端与土壤层连接;储水层,所述储水层设置在所述渗透柱内,用于在干旱时将所述含水沙层中的水吸附并渗透到所述土壤层为所述土壤层中的植物供水,以及在下雨时将所述土壤层中的水分经过渗透进行存储;阻隔层,所述阻隔层设置在所述渗透柱底部,用于将所述储水层与所述含水沙层分隔且防止所述储水层下沉。其中,所述储水层为包括采用粉煤灰、水泥、吸水树脂、水、硫酸锌、尿素、磷酸二铵、氯化钾制程的储水颗粒。其中,所述储水颗粒的制备工艺如下:将预定重量比例的粉煤灰、水泥、吸水树脂、硫酸锌、尿素、磷酸二铵、氯化钾按置于成球盘中混合均匀,转动成球盘,喷洒加入适量水,制成储水颗粒原粒;对所述储水颗粒原粒按照预定尺寸进行筛选作为半成品颗粒;对所述半成品颗粒在温度为10-23、℃湿度在80%-95%下的养护室中养护预定时间,制成所述储水颗粒。其中,所述储水颗粒中粉煤灰、水泥、高吸水树脂、水、硫酸锌、尿素、磷酸二铵、氯化钾的重量比为80-85:5-15:2-10:24-35:0.5-1.5:2-6:2-6:2-6。其中,所述储水颗粒的直径为15mm-20mm。其中,相邻所述渗透柱之间的间隔距离为1.0m-1.5m。其中,所述渗透柱的长度为1m-2m,直径为0.4m-0.6m。其中,所述阻隔层为钢丝网阻隔层或塑料阻挡层,网格尺寸不大于10mm×10mm。其中,所述土壤层为厚度大于等于0.2m的有机土壤层。其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土壤层的植物种子,所述植物种子包括芨芨草、沙冬青、披碱草、罗布麻、骆驼刺、直立黄耆、沙拐枣、怪柳中的至少一种。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荒漠地区固沙及植被修复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以下优点:所述荒漠地区固沙及植被修复结构,通过渗透柱穿透干沙层进入含水沙层,并在渗透柱内设置储水层,通过储水层在干旱时通过渗透对土壤层中的植物供水或在下雨时进行储水,实现对荒漠进行生态综合治理,不使用化学试剂,既可以固沙又可以提高植被成活率,结构简单,使用成本低。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荒漠地区固沙及植被修复结构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荒漠地区固沙及植被修复结构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荒漠地区固沙及植被修复结构,包括:渗透柱10,所述渗透柱10的下端穿过干沙层50进入含水沙层40,所述渗透柱10的下端的上端与土壤层60连接;储水层20,所述储水层20设置在所述渗透柱10内,用于在干旱时将所述含水沙层40中的水吸附并渗透到所述土壤层60为所述土壤层60中的植物供水,以及在下雨时将所述土壤层60中的水分经过渗透进行存储;阻隔层30,所述阻隔层30设置在所述渗透柱10底部,用于将所述储水层20与所述含水沙层40分隔且防止所述储水层20下沉。通过渗透柱10穿透干沙层50进入含水沙层40,并在渗透柱10内设置储水层20,通过储水层20在干旱时通过渗透对土壤层60中的植物供水或在下雨时进行储水,实现对荒漠进行生态综合治理,不使用化学试剂,既可以固沙又可以提高植被成活率,结构简单,使用成本低。本专利技术中的渗透柱10起到竖直渗透的作用,在干沙层50的部分由于没有出口或者开孔,使得渗透柱10中的水分无法在干沙层50中扩散,减少了水分的流失,而通过底部的阻隔层30在防止储水层20下沉的同时能够连通含水沙层40和土壤层60,实现土壤层60连通含水沙层40的作用,间接增加土壤层60的厚度。本专利技术中的渗透柱10与现有的沙漠治理中的方式具有较大的区别,现有技术中将植物放入瓶子中,在瓶子中储存有水,而如果瓶子在干沙层50放置,那么在瓶子中的水消耗完毕之后就会处于缺水状态,而且瓶子由于储水的缘故,只有上部开口,植物的根系需要伸出瓶子之外处于干沙层50中,使得植物的成活率较低,如果瓶子在含水沙层40中,由于含水沙层40位于干沙层50之下,距离地面的深度较大,如果瓶子中的植物为种子70,则需要穿过干沙层50,不可能存活,如果植物插条,那么久需要有较长的长度,至少要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荒漠地区固沙及植被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渗透柱,所述渗透柱的下端穿过干沙层进入含水沙层,所述渗透柱的下端的上端与土壤层连接;/n储水层,所述储水层设置在所述渗透柱内,用于在干旱时将所述含水沙层中的水吸附并渗透到所述土壤层为所述土壤层中的植物供水,以及在下雨时将所述土壤层中的水分经过渗透进行存储;/n阻隔层,所述阻隔层设置在所述渗透柱底部,用于将所述储水层与所述含水沙层分隔且防止所述储水层下沉。/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荒漠地区固沙及植被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渗透柱,所述渗透柱的下端穿过干沙层进入含水沙层,所述渗透柱的下端的上端与土壤层连接;
储水层,所述储水层设置在所述渗透柱内,用于在干旱时将所述含水沙层中的水吸附并渗透到所述土壤层为所述土壤层中的植物供水,以及在下雨时将所述土壤层中的水分经过渗透进行存储;
阻隔层,所述阻隔层设置在所述渗透柱底部,用于将所述储水层与所述含水沙层分隔且防止所述储水层下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荒漠地区固沙及植被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层为包括采用粉煤灰、水泥、吸水树脂、水、硫酸锌、尿素、磷酸二铵、氯化钾制程的储水颗粒。


3.如权利要求2所述荒漠地区固沙及植被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颗粒的制备工艺如下:
将预定重量比例的粉煤灰、水泥、吸水树脂、硫酸锌、尿素、磷酸二铵、氯化钾按置于成球盘中混合均匀,转动成球盘,喷洒加入适量水,制成储水颗粒原粒;
对所述储水颗粒原粒按照预定尺寸进行筛选作为半成品颗粒;
对所述半成品颗粒在温度为10-23℃、湿度在80%-95%下的养护室中养护预定时间,制成所述储水颗粒。


4.如权利要求3所述荒漠地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群英柴淑媛徐剑晖陈仕国
申请(专利权)人: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