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侧无压闭锁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4677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双侧无压闭锁继电器,包括壳体、支架、线圈组和开关组,支架固定设于壳体内,线圈组置于支架上且包括铁芯和分设于铁芯两侧的置位线圈和复位线圈,开关组包括动悬臂、静触点组和固定静触点组的固定架,动悬臂设于线圈组竖直上方且包括立杆、分别与立杆垂直连接的上横杆、下横杆,下横杆靠近固定架一端连接有动触点组且与静触点组旋转连接,上横杆和下横杆内且分别与复位线圈和置位线圈同轴线嵌有纯铁块;壳体采用双层结构且内部固定设有多个螺旋弹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紧凑,避免触点吸合振动,避免频繁切换导致继电器误动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侧无压闭锁继电器
本技术涉及继电器
,具体涉及一种双侧无压闭锁继电器。
技术介绍
闭锁,即指“自锁”,是在继电器通电动作以后动触点和静触点吸合,自动锁定其状态,保持回路的接通,尤数双侧无压型闭锁继电器,即使此时断开控制电流,仍然继续保持接通状态,除非按下解锁按钮。闭锁继电器包括一线圈闭锁型和两线圈闭锁型,现有技术中,两线圈闭锁继电器包括缠绕方向相反的置位线圈和复位线圈,给置位线圈通电后产生吸力使两接点在竖直方向吸合,线圈断电,接点仍保持前易状态,只有给复位线圈通电,接点才复位,而接点吸合与复位释放时刻易发生振动,导致动、静触点在导通与开断之间频繁切换,继而可能造成闭锁继电器误动作,且设备生产繁琐,生产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侧无压闭锁继电器,设置动悬臂实现动触点与静触点的旋转吸合,代替弹跳吸合,避免触点动作产生振动继而引发继电器误动作,同时实现闭锁、复位功能。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侧无压闭锁继电器,包括壳体、支架、线圈组和开关组,支架固定设于壳体内,线圈组置于支架上且包括铁芯和分设于铁芯两侧的置位线圈和复位线圈,开关组包括动悬臂、静触点组和固定静触点组的固定架,动悬臂设于线圈组竖直上方且包括立杆、分别与立杆垂直连接的上横杆、下横杆,下横杆靠近固定架一端连接有动触点组且与静触点组旋转连接,上横杆和下横杆内且分别与复位线圈和置位线圈同轴线嵌有纯铁块;壳体采用双层结构且内部固定设有多个螺旋弹簧。优先地,动触点组包括旋转架和动触点,旋转架呈L型且动触点设于旋转架水平端下。优先地,静触点组包括上静触点和下静触点且间距与旋转架高度和二倍的动触点厚度之和相同。优先地,固定架和动悬臂同水平轴设立且固定架靠近线圈组一侧贯穿固定架设有滑槽,静触点组穿过滑槽并与固定架采用紧固件连接。优先地,支架包括底座、侧板和与侧板垂直连接并与底座平行的转轴,线圈组固定设于底座上。优先地,立杆中部设有通孔且穿过转轴并通过紧固件连接。优先地,上横杆和下横杆的长度相同,纯铁块宽度、置位线圈和复位线圈的直径均相同。优先地,多个螺旋弹簧长度、拉力均相同。优先地,动悬臂呈Z形且上横杆和下横杆均平行于转轴。优先地,下横杆靠近固定架侧设有转动块并连接动触点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设置动悬臂并携带动触点与静触点组进行旋转吸合代替弹跳吸合,避免动触点与静触点吸合时产生振动,进而导致动触点和静触点在导通和开断间频繁切换;2.置位线圈通电后产生吸力,吸合下横杆上的纯铁块并绕转轴旋转下移,带动动触点下移并与下静触点旋转吸合,此时切断电流即呈双侧无压状态时,置位线圈中吸力不存在,但由于重力因素使动触点与下静触点仍为吸合状态,完成闭锁功能;给复位线圈中通电后产生吸力,吸合上横杆中的纯铁块并带动上横杆旋转下移、下横杆旋转上移,使动触点与下静触点断开且与上静触点旋转吸合,完成复位功能;3.壳体采用双层结构且内部设有螺旋弹簧,提高闭锁继电器的抗振能力。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动悬臂连接示意图。图中标记为:1.壳体,11.螺旋弹簧,2.支架,21.底座,22.侧板,23.转轴,3.线圈组,31.铁芯,32.置位线圈,33.复位线圈,4.开关组,41.动悬臂,411.立杆,4111.通孔,412.上横杆、413.下横杆,414.动触点组,4141.旋转架,4142.动触点,415.纯铁块,416.转动块,42.静触点组,421.上静触点,422.下静触点,43.固定架。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一种双侧无压闭锁继电器,包括壳体1、支架2、线圈组3和开关组4,壳体1采用双层结构且内部固定设有多个螺旋弹簧11,多个螺旋弹簧11长度、拉力均相同,支架2固定设于壳体1内且包括底座21、侧板22和与侧板22垂直连接并与底座21平行的转轴23,线圈组3固定设于底座21上,线圈组3置于支架2上且包括铁芯31和分设于铁芯31两侧的置位线圈32和复位线圈33;如图1-2所示,开关组4包括动悬臂41、静触点组42和固定静触点组42的固定架43,动悬臂41设于线圈组3竖直上方且包括立杆411、分别与立杆411垂直连接的上横杆412、下横杆413,动悬臂41呈Z形且上横杆412和下横杆413均平行于转轴23,下横杆413靠近固定架43一端连接有动触点组414且与静触点组42旋转连接,上横杆412和下横杆413内且分别与复位线圈33和置位线圈32同轴线嵌有纯铁块415,上横杆412和下横杆413的长度相同,纯铁块415宽度、置位线圈32和复位线圈33的直径均相同,下横杆413靠近固定架43侧设有转动块416并连接动触点组414,静触点组42包括上静触点421和下静触点422且间距与旋转架4141高度和二倍的动触点4142厚度之和相同,动触点组414包括旋转架4141和动触点4142,旋转架4141呈L型且动触点4142设于旋转架4141水平端下,固定架43和动悬臂41同水平轴设立且固定架43靠近线圈组3一侧贯穿固定架43设有滑槽,静触点组42穿过滑槽并与固定架43采用紧固件连接,立杆411中部设有通孔4111且穿过转轴23并通过紧固件连接。如图1-2所示,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给置位线圈32通电后产生吸力,吸合下横杆413上的纯铁块415并绕转轴23旋转下移,并通过转动块416带动动触点4142下移并与下静触点422旋转吸合;此时切断电流,即呈双侧无压状态时,置位线圈32因断电导致吸力不存在,即置位线圈32对下横杆413内纯铁块415不再存在吸合作用,但由于重力因素使动触点4142与下静触点422仍为吸合状态,即实现闭锁功能;给复位线圈33中通电后产生吸力,吸合上横杆412中的纯铁块415并带动上横杆412旋转下移、下横杆413旋转上移,使动触点4142与下静触点422断开且与上静触点421旋转吸合,完成复位功能。本技术的优点:结构紧凑,避免触点吸合振动,避免频繁切换导致继电器误动作。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侧无压闭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支架、线圈组和开关组,支架固定设于壳体内,线圈组置于支架上且包括铁芯和分设于铁芯两侧的置位线圈和复位线圈,开关组包括动悬臂、静触点组和固定静触点组的固定架,动悬臂设于线圈组竖直上方且包括立杆、分别与立杆垂直连接的上横杆、下横杆,下横杆靠近固定架一端连接有动触点组且与静触点组旋转连接,上横杆和下横杆内且分别与复位线圈和置位线圈同轴线嵌有纯铁块;壳体采用双层结构且内部固定设有多个螺旋弹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侧无压闭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支架、线圈组和开关组,支架固定设于壳体内,线圈组置于支架上且包括铁芯和分设于铁芯两侧的置位线圈和复位线圈,开关组包括动悬臂、静触点组和固定静触点组的固定架,动悬臂设于线圈组竖直上方且包括立杆、分别与立杆垂直连接的上横杆、下横杆,下横杆靠近固定架一端连接有动触点组且与静触点组旋转连接,上横杆和下横杆内且分别与复位线圈和置位线圈同轴线嵌有纯铁块;壳体采用双层结构且内部固定设有多个螺旋弹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侧无压闭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动触点组包括旋转架和动触点,旋转架呈L型且动触点设于旋转架水平端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侧无压闭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静触点组包括上静触点和下静触点且间距与旋转架高度和二倍的动触点厚度之和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侧无压闭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固定架和动悬臂同水平轴设立且固定架靠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福明黄立军樊陶孙立平张唐亮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科明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