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尾矿库回水加压泵站进水池,包括进水池主体、回水加压泵站进水管和溢流堰,进水池主体限定有池腔,进水池主体的上部侧壁上设有溢水口;回水加压泵站进水管的一端穿设在进水池主体的侧壁下部并与池腔连通;溢流堰设置在池腔中,并与进水池主体的上部侧壁共同形成溢流槽,溢水口与溢流槽连通,以使溢流水经溢流槽从溢水口排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尾矿库回水加压泵站进水池,能够有效增加进水池的有效容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尾矿库回水加压泵站进水池
本技术涉及尾矿库回水
,尤其是涉及一种尾矿库回水加压泵站进水池。
技术介绍
尾矿库库内的澄清水通过回水设施输送回选矿厂重复利用,当选矿厂标高高于尾矿库使用标高时,库内澄清水首先通过库内的回水装置输送至尾矿库回水加压泵站,再输送至选矿厂。尾矿库回水加压泵站通常设置进水池,尾矿库澄清水首先进入进水池。目前常用的进水池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溢流管和排泥放空管分开设置,溢流管直接安装在进水池侧壁上。现有进水池存在如下缺点:溢流管进水标高较低,浪费部分进水池容积;需在排泥放空管和溢流管出口分别布置地沟,地沟距离长,增加了工程量和投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尾矿库回水加压泵站进水池,能够有效增加进水池的有效容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尾矿库回水加压泵站进水池,包括:进水池主体,所述进水池主体限定有池腔,所述进水池主体的上部侧壁上设有溢水口;回水加压泵站进水管,所述回水加压泵站进水管的一端穿设在所述进水池主体的侧壁下部并与所述池腔连通;溢流堰,所述溢流堰设置在所述池腔中,并与所述进水池主体的上部侧壁共同形成溢流槽,所述溢水口与所述溢流槽连通,以使所述溢流水经所述溢流槽从所述溢水口排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尾矿库回水加压泵站进水池,在池腔中设置溢流堰,使得溢流水先通过溢流堰进入溢流槽,再通过溢水口排出,能够防止池腔里的溢流水溢出进水池主体;利用在池腔中设置溢流堰,使得进水池主体的有效容积变为回水加压泵站进水管正常运行时的进水池最低水位与有溢流堰时的溢流水位之间的容积,增加了进水池的有效容积。综上,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尾矿库回水加压泵站进水池有效增加了进水池主体的有效容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溢流堰的顶部高于所述溢水口的最低位且低于所述进水池主体的顶部。根据本技术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溢流堰的顶部高于所述溢水口的最高位且低于所述进水池主体的顶部。根据本技术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溢流槽槽底的上表面与所述溢水口的最低位平齐或接近。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溢流堰包括竖向侧壁和水平底壁,所述竖向侧壁的横向两端固定在所述进水池主体的上部侧壁上,所述水平底壁的周面一部分与溢流堰的所述竖向侧壁的下端固定,所述水平底壁的周面其余部分与所述进水池主体的上部侧壁固定,从而形成所述溢流槽。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排泥放空管,所述排泥放空管的一端穿设在所述进水池主体的下部侧壁上且所述排泥放空管的底壁与所述池腔的底壁的上表面平齐,所述排泥放空管的另一端与位于所述进水池主体外侧的地沟相连;所述排泥放空管上设置有阀门。根据本技术进一步的实施例,还包括溢水管,所述溢水管设置在所述进水池主体外侧,所述溢水管的一端与所述溢水口连接,所述溢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地沟连通。根据本技术再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排泥放空管的另一端和所述溢水管的另一端通过三通接头与所述地沟连通。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回水加压泵站进水管的一端高于所述排泥放空管的另一端。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尾矿库回水加压泵站进水池的纵向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尾矿库回水加压泵站进水池的俯视平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尾矿库回水加压泵站进水池的俯视平面示意图。附图标记:尾矿库回水加压泵站进水池1000水池主体1池腔11溢水口12回水加压泵站进水管2溢流堰3竖向侧壁31水平底壁32溢流槽4排泥放空管5阀门51地沟6溢水管7三通接头8注水管9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结合图1至图3来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尾矿库回水加压泵站进水池1000。如图1至图2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尾矿库回水加压泵站进水池1000,包括进水池主体1、回水加压泵站进水管2和溢流堰3。其中,进水池主体1限定有池腔11,进水池主体1的上部侧壁上设有溢水口12;回水加压泵站进水管2的一端穿设在进水池主体1的侧壁下部并与池腔11连通;溢流堰3设置在池腔11中,并与进水池主体1的上部侧壁共同形成溢流槽4,溢水口12与溢流槽4连通,以使溢流水经溢流槽4从溢水口12排出。具体而言,进水池主体1限定有池腔11,进水池主体1的上部侧壁上设有溢水口12,也就是说,澄清水可以通过注水管9注入进水池主体1的池腔11中暂存,进水池主体1的上部侧壁上设置溢水口12,使得澄清水在装满池腔11前从溢水口12溢出,避免澄清水从池腔11满溢而导致发生溢水安全事故。回水加压泵站进水管2的一端穿设在进水池主体1的侧壁下部并与池腔11连通,有利于将池腔中的澄清水输送回选矿厂。由于澄清水中携带的少量泥沙,泥沙会沉淀在池腔11的底部,因此,回水加压泵站进水管2的一端穿设在进水池主体1的侧壁下部并与池腔11底壁的上表面有一定距离,可以避免将沉泥随同澄清水输送回选矿厂,同时,还尽可能地使池腔11的有效容积较大。溢流堰3设置在池腔11中,并与进水池主体1的上部侧壁共同形成溢流槽4,溢水口12与溢流槽4连通,以使溢流水经溢流槽4从溢水口12排出。可以理解的是,利用溢流堰3与进水池主体1的上部侧壁共同形成的溢流槽4,当澄清水超出溢流堰3的顶部时,部分澄清水即溢流水会溢流进溢流槽4中,再经溢水口12排出,如图1所示,由于溢流堰3的顶部高度会比溢水口12的最低位要高且比进水池主体1的顶部要低,使得进水池主体1的有效容积变为回水加压泵站进水管2正常运行时的进水池主体1最低水位I与有溢流堰3时的溢流水位III(即溢流堰3的顶部)之间的容积,而不再是回水加压泵站进水管2正常运行时的进水池主体1最低水位I与溢水口12的溢流水位II之间的容积,从而增加了尾矿库回水加压泵站进水池1000的有效容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尾矿库回水加压泵站进水池1000,在池腔11中设置溢流堰3,使得部分澄清水即溢流水先从溢流堰3的顶部溢流进溢流槽4中,再通过溢水口12排出,使得澄清水在装满池腔11前从溢水口12溢出,避免澄清水从池腔11满溢而导致发生溢水安全事故;利用在池腔11中设置溢流堰3,使得进水池主体1的有效容积变为回水加压泵站进水管2正常运行时的进水池主体1最低水位与有溢流堰3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尾矿库回水加压泵站进水池,其特征在于,包括:/n进水池主体,所述进水池主体限定有池腔,所述进水池主体的上部侧壁上设有溢水口;/n回水加压泵站进水管,所述回水加压泵站进水管的一端穿设在所述进水池主体的侧壁下部并与所述池腔连通;/n溢流堰,所述溢流堰设置在所述池腔中,并与所述进水池主体的上部侧壁共同形成溢流槽,所述溢水口与所述溢流槽连通,以使溢流水经所述溢流槽从所述溢水口排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尾矿库回水加压泵站进水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水池主体,所述进水池主体限定有池腔,所述进水池主体的上部侧壁上设有溢水口;
回水加压泵站进水管,所述回水加压泵站进水管的一端穿设在所述进水池主体的侧壁下部并与所述池腔连通;
溢流堰,所述溢流堰设置在所述池腔中,并与所述进水池主体的上部侧壁共同形成溢流槽,所述溢水口与所述溢流槽连通,以使溢流水经所述溢流槽从所述溢水口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矿库回水加压泵站进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堰的顶部高于所述溢水口的最低位且低于所述进水池主体的顶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尾矿库回水加压泵站进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堰的顶部高于所述溢水口的最高位且低于所述进水池主体的顶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尾矿库回水加压泵站进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槽槽底的上表面与所述溢水口的最低位平齐或接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矿库回水加压泵站进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堰包括竖向侧壁和水平底壁,所述竖向侧壁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艳晶,岑建,周积果,郑学鑫,宋会彬,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