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增压式车载多功能折叠喷淋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40279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动增压式车载多功能折叠喷淋器,包括水箱,水箱的顶端设置有引水口和与引水口相适配的盖板,增压泵设置于水箱底,盖板通过翻转定位销与水箱连接,第一软管上设置有流量控制阀,第一软管的一端与增压泵连接,每个支管的一端均与第一软管的另一端连接,另一端均设置有喷头,每个支管的下方均设置有与所述支管相配合的角度调节支架,通过调节角度调节支架的角度控制支管向外侧喷水的角度,水箱内设置有液位传感器,所述水箱的外侧设置有电气控制箱,液位传感器和增压泵均与电气控制箱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搭配任意的敞开式货箱轿车使用,进行道路喷淋作业,适宜在工地等特殊作业环境下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动增压式车载多功能折叠喷淋器
本技术涉及环建设备
,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动增压式车载多功能折叠喷淋器。
技术介绍
现在工地除尘解决方法大多为使用专用雾炮车进行喷雾净化除尘或者使用公路商用环卫洒水车进行洒水作业。前者使用专用设备、专人管理、专人作业,设备昂贵使用和管理成本高;后者专为城市环卫设计使用,对通行道路要求高,城市道路平坦且全为硬化路面,而高山风电山地道路崎岖难行,不适合商用环卫车辆通行,存在通行安全隐患。高山风电施工路面为沙土碎砾碾压形成,使用城市商用环卫车辆高压冲刷将严重损坏路基,并且其使用管理成本很高。随着高山风电场施工建设进度的推进,后期道路边沟的养护以及风机基础的养护,同样需要洒水作业,目前在养护作业方面各风电工地多采用人工徒手牵管作业,生产效率低下,人工成本高昂。为应对高山风电道路建设施工现场,自清表后土壤和山皮石遭进出场车辆碾压后在烈日曝晒下,极易形成路面浮尘,如不加以处理,浮尘越积越厚可达十几公分,如遇暴雨冲刷非常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并且对项目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开展日常巡查带来健康威胁,高山起风后尘土飞扬遮天蔽日,对周围环境影响恶劣,对风电场周围居民生活带来极大影响,严重损害企业品牌形象。风电场建设过程中进场道路边沟和风机基础需要持续洒水养护,高山风电场因其特殊性建设面跨度大沿途铺设水管不现实,养护水源全部由山下装运上山,山上无法补给,运输成本大时间长,其在人工养护过程中洒水量控制不精确,易出现洒水覆盖不足,养护效果不佳的现象,生产投入成本大效率却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增压式车载多功能折叠喷淋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内容:一种电动增压式车载多功能折叠喷淋器,包括:水箱、第一软管、不少于两个支管、增压泵、流量控制阀、不少于两个角度调节支架、液位传感器和电气控制箱,所述水箱的顶端设置有引水口和与所述引水口相适配的盖板,所述增压泵设置于水箱底,所述盖板通过翻转定位销与水箱连接,所述第一软管的一端与所述增压泵连接,所述第一软管上设置有流量控制阀,每个所述支管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一软管的另一端连接,另一端均设置有喷头,每个所述支管的下方均设置有与所述支管相配合的角度调节支架,所述角度调节支架的通过螺栓与盖板活动连接,通过调节所述角度调节支架的角度控制所述支管向外侧喷水的角度,所述水箱内设置有液位传感器,所述水箱的外侧设置有电气控制箱,所述液位传感器和增压泵均与电气控制箱电连接。优选地,所述支管为第二软管、第三软管,所述喷头为第一增压喷淋喷头、第二增压喷淋喷头,所述第二软管、第三软管的一端均通Y形三通管与第一软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软管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增压喷淋喷头、所述第三软管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增压喷淋喷头,所述角度调节支架为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二软管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上,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折叠臂、第二折叠臂和第一定位块,所述第一折叠臂的一端通过螺栓与盖板活动铰接,所述第一折叠臂的另一端通过转动副与所述第二折叠臂活动铰接,所述第一定位块设置与第一折叠臂上,所述盖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定位块相适配的扇环形的第一角度调节槽;第三软管与第二支架连接,第二支架包括第三折叠臂、第四折叠臂和第二定位块,所述第三折叠臂的一端通过螺栓与盖板活动铰接,所述第三折叠臂的另一端通过转动副与所述第四折叠臂活动铰接,所述第二定位块设置与第三折叠壁上,所述盖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定位块相适配的扇环形的第二角度调节槽。优选地,所述第一折叠臂与第三折叠臂不相交且延长线的夹角a的角度范围为60°~120°。优选地,所述第一折叠臂和第三折叠臂均不超过盖板的边缘范围内,所述第二折叠臂和第四折叠臂均可绕转动副转动,所述第二折叠臂的长度不超过所述第一折叠臂的长度,所述第四折叠臂的长度不超过所述第三折叠壁的长度。优选地,所述水箱的底端设置排污口,所述排污口上设置排污口阀门。优选地,所述盖板上设置有固定扣,所述水箱上设置有与所述固定扣相适配的卡槽。优选地,所述喷头为鸭嘴形可调喷嘴。优选地,所述增压泵采用的是直流增压泵。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可根据施工需求、精确控制现场洒水覆盖范围,经过多次喷淋除尘碾压后,路面的光洁度、压实度、平整度都有显著提升,长期保持道路湿润且不黏胎、不翻浆、路基瓷实对行车安全大有益处;2、本技术可搭配任意的敞开式货箱轿车使用,与市场专用数万数十万的雾炮车、洒水车相比,成本低廉只有前者十分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本设备采用自动化远程一键式操控的方式进行操作,本设备运载、喷淋作业皆可由车辆驾驶员独自在车内完成方便高效,大大节约人力、物力;3、本技术结构设计简洁、制作方便、易拆易装易用、经济可靠,喷淋器造价低廉结实耐操特别适合工地这种特殊的生产作业环境使用。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电动增压式车载多功能折叠喷淋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Ⅱ处的放大图;图3是本技术的一种电动增压式车载多功能折叠喷淋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Ⅰ的放大图;图中,各附图标记为:1-直流增压泵,2-液位传感器,3-第一软管,4-水箱,5-排污口,6-排污口阀门,7-电控接口,8-电气控制箱,9-翻转定位销,10-盖板,11-第一角度调节槽,12-第二角度调节槽,13-固定扣,14-流量控制阀,15-角度调节支架,16-转动副,17-引水口,18-第一增压喷淋喷头,19-第二增压喷淋喷头,20-第二软管,21-第三软管,22-第一支架,23-第二支架,24,电气控制线缆201-第一折叠臂,202-第二折叠臂,203-第一定位块,204-第三折叠臂,205-第四折叠臂,206-第二定位块。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面所具体描述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应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所示,一种电动增压式车载多功能折叠喷淋器,包括:水箱4、第一软管3、不少于两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增压式车载多功能折叠喷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水箱、第一软管、不少于两个支管、增压泵、流量控制阀、不少于两个角度调节支架、液位传感器和电气控制箱,所述水箱的顶端设置有引水口和与所述引水口相适配的盖板,所述增压泵设置于水箱底,所述盖板通过翻转定位销与水箱连接,所述第一软管的一端与所述增压泵连接,所述第一软管上设置有流量控制阀,每个所述支管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一软管的另一端连接,另一端均设置有喷头,每个所述支管的下方均设置有与所述支管相配合的角度调节支架,所述角度调节支架的通过螺栓与盖板活动连接,通过调节所述角度调节支架的角度控制所述支管向外侧喷水的角度,所述水箱内设置有液位传感器,所述水箱的外侧设置有电气控制箱,所述液位传感器和增压泵均与电气控制箱电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增压式车载多功能折叠喷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水箱、第一软管、不少于两个支管、增压泵、流量控制阀、不少于两个角度调节支架、液位传感器和电气控制箱,所述水箱的顶端设置有引水口和与所述引水口相适配的盖板,所述增压泵设置于水箱底,所述盖板通过翻转定位销与水箱连接,所述第一软管的一端与所述增压泵连接,所述第一软管上设置有流量控制阀,每个所述支管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一软管的另一端连接,另一端均设置有喷头,每个所述支管的下方均设置有与所述支管相配合的角度调节支架,所述角度调节支架的通过螺栓与盖板活动连接,通过调节所述角度调节支架的角度控制所述支管向外侧喷水的角度,所述水箱内设置有液位传感器,所述水箱的外侧设置有电气控制箱,所述液位传感器和增压泵均与电气控制箱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增压式车载多功能折叠喷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管为第二软管、第三软管,所述喷头为第一增压喷淋喷头、第二增压喷淋喷头,所述第二软管、第三软管的一端均通Y形三通管与第一软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软管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增压喷淋喷头、所述第三软管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增压喷淋喷头,所述角度调节支架为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二软管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上,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折叠臂、第二折叠臂和第一定位块,所述第一折叠臂的一端通过螺栓与盖板活动铰接,所述第一折叠臂的另一端通过转动副与所述第二折叠臂活动铰接,所述第一定位块设置于第一折叠壁上,所述盖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定位块相适配的扇环形的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佳鑫江勃刘俊松陈忠敏闵子浔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江西省电力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