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产AB风格竹节粗纱的生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239670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生产AB风格竹节粗纱的生产装置,沿着纱线的加工方向,所述粗纱纺纱装置依次包括第一导条滚筒、挂纱杆、第二导条滚筒、后罗拉、中罗拉、前罗拉和粗纱锭子;后罗拉附近设有与其相匹配的后皮辊;中罗拉附近设有与其相匹配的中皮辊;前罗拉附近设有与其相匹配的前皮辊;后罗拉的上游设有后喇叭口,中罗拉的上游设有中喇叭口;所述纺纱装置还包括主电机及伺服电机M,其中,前罗拉和中罗拉与主电机传动连接;后罗拉与伺服电机M传动连接。采用本申请中生产装置形成的粗纱和细纱纱线及面料颜色丰富、风格粗犷新颖,而且粗纱工序中的熟条A、熟条B和粗纱C的含量可以实现任意调整,克服现有技术中不能随意调整,色彩单一的缺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产AB风格竹节粗纱的生产装置
本技术涉及纺纱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生产AB风格竹节粗纱的生产装置。
技术介绍
AB纱是纺织领域重点外观风格产品,其采用相同定量,不同颜色的A粗纱、B粗纱,在细纱机台上,同时分别穿入后喇叭口的左右两孔,经前、中、后罗拉和皮辊组成的牵伸区牵伸后,形成不同颜色的纤维须条A、B,再经细纱锭子的加捻和卷绕,制得具有麻花效果的AB纱线。目前行业AB纱是在细纱工序生产完成,然而,传统AB纱线,由于A、B粗纱定量一样,使得A、B含量都为50%,风格单一,而且传统AB纱线只具有A、B两种颜色,色彩单调。这些特点,限制AB纱的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产AB风格竹节粗纱的生产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AB纱存在的颜色单调、风格单一、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包括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生产AB风格竹节粗纱的生产装置,沿着纱线的加工方向,所述粗纱纺纱装置依次包括第一导条滚筒、挂纱杆、第二导条滚筒、后罗拉、中罗拉、前罗拉和粗纱锭子;后罗拉附近设有与其相匹配的后皮辊;中罗拉附近设有与其相匹配的中皮辊;前罗拉附近设有与其相匹配的前皮辊;后罗拉的上游设有后喇叭口,中罗拉的上游设有中喇叭口;所述纺纱装置还包括主电机及伺服电机,其中,前罗拉和中罗拉与主电机传动连接;后罗拉与伺服电机传动连接。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后喇叭口和中喇叭口为均为三孔喇叭口。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所述后喇叭口和中喇叭口均形成有并排的三个导纱孔。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后喇叭口包括左中右三个孔,其中,左孔的中心与中孔中心的距离为6.0~15.0mm,右孔的中心与中孔的中心的距离为4.0~12.0mm。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中喇叭口包括左中右三个孔,其中,左孔的中心与中孔中心的距离为6.0~15.0mm,右孔的中心与中孔的中心的距离为4.0~12.0mm。如上所述,本技术的生产AB风格竹节粗纱的生产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中提供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能够形成AB风格竹节粗纱的生产装置,可以采用其先采用粗纱工序生产AB风格竹节粗纱,然后再经细纱工序如环锭纺细纱机生产形成AB风格竹节细纱。此装置形成的粗纱、细纱纱线及面料颜色丰富、风格粗犷新颖,而且粗纱工序中的熟条A、熟条B和粗纱C的含量可以实现任意调整,克服现有技术中不能随意调整的缺陷,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本技术的生产AB风格竹节粗纱的生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中标号说明如下A为熟条;B为熟条;C为粗纱;1为第一导条滚筒;3为第二导条滚筒;2为挂纱杆;4为三孔后喇叭口;5为后罗拉;6为后皮辊;7为三孔中喇叭口;8为中罗拉;9为中皮辊;10为前罗拉;11为前皮辊;12为多色AB风格粗纱条;13为粗纱锭子;14为筒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请参阅图1。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生产AB风格竹节粗纱的生产装置,如图1所示,沿着纱线的加工方向,所述粗纱纺纱装置依次包括第一导条滚筒1、挂纱杆2、第二导条滚筒3、后罗拉5、中罗拉8、前罗拉10和粗纱锭子13;后罗拉5附近设有与其相匹配的后皮辊6;中罗拉8附近设有与其相匹配的中皮辊9;前罗拉10附近设有与其相匹配的前皮辊11;后罗拉5的上游设有后喇叭口4,中罗拉8的上游设有中喇叭口7;所述纺纱装置还包括主电机及伺服电机M,其中,前罗拉10和中罗拉8与主电机传动连接;后罗拉5与伺服电机M传动连接。在如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后喇叭口4和中喇叭口7为均为三孔喇叭口。在如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所述后喇叭口4和中喇叭口7均形成有并排的三个导纱孔。在一个更优选的实施例中,后喇叭口4包括左中右三个孔,其中,左孔的中心与中孔中心的距离为6.0~15.0mm,右孔的中心与中孔的中心的距离为4.0~12.0mm。在如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后喇叭口4中的左孔的中心与中孔中心的距离为8mm,右孔的中心与中孔的中心的距离为10mm。在一个更优选的实施例中,中喇叭口7包括左中右三个孔,其中,左孔的中心与中孔中心的距离为6.0~15.0mm,右孔的中心与中孔的中心的距离为4.0~12.0mm。在如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后喇叭口4中的左孔的中心与中孔中心的距离为8mm,右孔的中心与中孔的中心的距离为10mm。本申请中采用三孔后喇叭口4和三孔中喇叭口7对喂入牵伸区的纤维条进行分隔定向,从而保证熟条A、熟条B和粗纱C在后罗拉、中罗拉和前罗拉组成的牵伸区各自分别进行牵伸,然后在前罗拉和粗纱锭子之间的加捻三角区汇合形成AB风格竹节粗纱,保证了生产方法的稳定和连续性,提高了生产效率。根据上述所述的生产装置还包括筒管14,设置在所述粗纱锭子13的下游。用于在生产时,对连续获得的AB风格竹节粗纱进行卷绕。采用熟条A、熟条B和粗纱C经上述的生产AB风格竹节粗纱的生产装置进行生产AB风格竹节粗纱时,所述熟条A和熟条B经第一导条滚筒1和第三导条滚筒3喂入三孔后喇叭口4,所述粗纱C设于挂纱杆2上,粗纱C经第三导条滚筒3喂入三孔后喇叭口4;粗纱A、熟条B和粗纱C分别各自经后罗拉5和后皮辊6,中罗拉8和中皮辊9,三孔中喇叭口7、前罗拉10及前皮辊11牵伸,然后经粗纱锭子13加捻形成AB风格竹节粗纱,卷绕在筒管14上。其中,所述熟条A和熟条B经第一导条滚筒1分别喂入三孔后喇叭口4的左导纱孔和中导纱孔;粗纱C经第三导条滚筒3喂入三孔后喇叭口4的右导纱孔;熟条A和熟条B分别经三孔中喇叭口7的左导纱孔和中导纱孔;粗纱C经三孔中喇叭口7的右导纱孔。本申请中伺服电机单独控制后罗拉连续运转,以控制其转速,从而控制牵伸倍数,形成竹节特征。在一个具体的生产AB风格竹节粗纱的实施例中,熟条A定量为12.0g/5m,其为采用经染色制得的红色棉纤维经混棉、清花、梳棉和并条工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生产AB风格竹节粗纱的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沿着纱线的加工方向,所述粗纱纺纱装置依次包括第一导条滚筒(1)、挂纱杆(2)、第二导条滚筒(3)、后罗拉(5)、中罗拉(8)、前罗拉(10)和粗纱锭子(13);后罗拉(5)附近设有与其相匹配的后皮辊(6);中罗拉(8)附近设有与其相匹配的中皮辊(9);前罗拉(10)附近设有与其相匹配的前皮辊(11);后罗拉(5)的上游设有后喇叭口(4),中罗拉(8)的上游设有中喇叭口(7);/n所述纺纱装置还包括主电机及伺服电机(M),其中,前罗拉(10)和中罗拉(8)与主电机传动连接;后罗拉(5)与伺服电机(M)传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产AB风格竹节粗纱的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沿着纱线的加工方向,所述粗纱纺纱装置依次包括第一导条滚筒(1)、挂纱杆(2)、第二导条滚筒(3)、后罗拉(5)、中罗拉(8)、前罗拉(10)和粗纱锭子(13);后罗拉(5)附近设有与其相匹配的后皮辊(6);中罗拉(8)附近设有与其相匹配的中皮辊(9);前罗拉(10)附近设有与其相匹配的前皮辊(11);后罗拉(5)的上游设有后喇叭口(4),中罗拉(8)的上游设有中喇叭口(7);
所述纺纱装置还包括主电机及伺服电机(M),其中,前罗拉(10)和中罗拉(8)与主电机传动连接;后罗拉(5)与伺服电机(M)传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喇叭口(4)和中喇叭口(7)为均为三孔喇叭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明初胡英杰何卫民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华孚色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