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赵卓维专利>正文

一种微动力气液或液液混合纳米级流体发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3205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6: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微动力气液或液液混合纳米级流体发生器,包括第一管体具有通道;第二管体至少局部插装于通道中,所述第二管体中具有轴向贯通的流道,所述流道的入口直径为0.1mm‑100000mm,流道的出口的直径为0.01mm‑10000mm,所述通道的位于出口下游的位置的截面直径为0.1mm‑100000mm,所述通道和流道共同构成截面积先缩小再扩大的管道,且所述出口处的孔径为整个管道中最小的。如此流体从入口至出口的截面尺寸急剧变小,内部流体被突然急剧增速,内部流体从出口流出后其流通面积又急剧扩张,进而将水中含有的气体释放,从而生成粒径小且密度高的微纳米气泡或液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动力气液或液液混合纳米级流体发生器
本技术属于流体混合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微动力气液或液液混合纳米级流体发生器。
技术介绍
近年来,含有微细气泡(微米、纳米尺寸的气泡)的气液混合流体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各个行业和人类的生产生活领域,比如果蔬的清洗、水产养殖的保鲜、提高成活率及长途运输、农作物灌溉增产、健康饮料、医疗、浴缸、花洒、水龙头、水族箱、洗衣机、河道水质改善提升等。为了使多种液体混合、或液体与气体混合,几乎都会涉及到流体混合这一工序,而原始的人工搅拌混合的方式或机械搅拌混合的方式大多数只能达到毫米级别,且效率十分低下,混合不均匀,设备体积大,而气泡发生装置可以大大加快混合效率,提高混合均匀度,因此气泡发生装置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如专利号CN201710316152.6(公开号为CN107029572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的《一种纳米级流体混合器及纳米级流体混合装置》所示,包括外变径管以及可置于外变径管内的内变径管。当液体流经内变径管时,由于内变径管的施压液体流入部的内径逐渐变小,使得液体的压力增大,当液体从内变径管进入外变径管的混合流体流出部时,又由于混合流体流出部的内径大于内变径管的施压液体流出部,且混合流体流出部的内径逐渐变大,使得液体的压力变小,从而产生负压,吸入从外部流体入口注入的流体并与之充分混合,可在液体中形成纳米级微小泡。因为现有的流体混合装置中能够直接产生的气泡粒径大、密度低,上述专利中的混合器通过向管体中供气实现微小气泡,需在外变径管上开设能供气体进入的外部入口,并且为了保证外部流体能够进入管体中,同时需要配备流体压缩机,以将外部流体增压推入外变径管中,这样导致所需的部件较多,设备复杂,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可产生粒径小、密度大的微纳米气泡或液泡、且结构更为简化的微动力气液或液液混合纳米级流体发生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微动力气液或液液混合纳米级流体发生器,包括第一管体,具有轴向贯通的供混合流体流过的通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管体,供内部流体流过,至少局部插装于通道中,所述第二管体中具有轴向贯通的流道,所述流道的入口直径为0.1mm-100000mm,流道的出口的直径为0.01mm-10000mm,所述通道的位于出口下游的位置的截面直径为0.1mm-100000mm,所述通道和流道共同构成截面积先缩小再扩大的管道,且所述出口处的孔径为整个管道中最小的;所述出口所在孔径的中心轴线和上游管道截面最邻近该出口的交接处的直线侧壁之间或曲线侧壁的切线之间的夹角为α,α的范围为:0°<α≤90°;所述出口的中心轴线和下游管道截面最邻近该出口的交接处的直线侧壁之间或曲线侧壁的切线之间的夹角为β,β的范围为:0°<β≤180°。所述流道可以仅有一段,截面积自入口至出口的方向逐渐变小,比如为锥状,这种流道的结构比较简单,当然流道也可以为其他结构形式:所述流道沿流体的流动方向分为依次相连的至少两段,每一段流道的截面积沿流体的流动方向逐渐缩小或不变,且相邻两段流道的截面积沿流体的流动方向依次变小。优选地,每段所述流道的内壁呈与流道中心线平行的筒状而截面积保持不变,或呈锥状,或呈朝向流道中心线拱起且直径依次变小的瓶颈状,或呈朝远离流道中心线拱起且直径依次变小的水滴状,上述几种结构形式的分阶段的流道可以相互组合,但是需满足自上游至下游,各段的截面积依次减小。优选地,所述下游管道为通道的位于出口下游的部分,所述下游管道的截面积自出口至出口下游依次变大或不变;或者所述下游管道沿流体的流动方向分为依次相连的至少两段,每一段下游管道的截面积沿流体的流动方向逐渐变大或不变,且相邻两段下游管道的截面积沿流体的流动方向依次变大。优选地,每段所述下游管道的内壁呈与通道中心线平行的筒状,或呈锥状,或呈朝向通道中心线拱起且直径依次变大的瓶颈状,或呈朝远离通道中心线拱起且直径依次变大的水滴状。上述几种结构形式的分阶段的下游管道可以相互组合,但是需满足自上游至下游,各段的截面积依次增大。为了便于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的装配,所述第二管体分为外径不等的大径部和小径部,所述大径部和小径部之间形成台阶,所述第二管体的小径部插装于通道的入口端中,且所述台阶和第一管体的端面相抵。这样将第二管体的小径部插装在第一管体中,大径部与第二管体相抵以进行定位,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之间实现无间隙连接。为了进一步对第二管体进行限位,所述第一管体的内壁上设有凸筋,所述小径部的外壁和凸筋相抵,防止小径部相对第一管体径向移动。为了能够产生更多的气泡或液泡,所述第一管体的侧壁上邻近其上游端的位置开设有供外部流体流入通道中的第一通孔。从流道的出口进入通道中时,因截面尺寸迅速扩张,产生负压,可无需外部动力源就能吸入外部流体,比如气体或液体,与内部流体进行混合。为了使得从第一通孔处进入第一管体中的外部流体能够更好地均匀混合,所述凸筋沿其延伸方向断开而形成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筋块。这样凸筋之间的外部流体可以相互流通,使外部流体混合更加充分且均匀。优选地,所述第二管体的大径部的外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容置孔,所述容置孔内设置有磁铁。磁铁的设置在周围会产生磁场,流体流过磁场切割磁力线,使得最终从第一管体产生的纳米气泡或液泡水对污染物有更好的捕捉能力。为了使得内部流体能够旋转进入第二管体,该微动力气液或液液混合纳米级流体发生器还包括位于第二管体上游并与第二管体相流体连通的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内壁上设有来复线槽,来复线槽不仅能旋转、导流内部流体,使内部流体进入第二管体、第一管体后稳定旋绕流动,还能防止内部流体堵塞导流管。优选地,所述第二管体内设有螺旋锥体,螺旋锥体同样能起到流体旋绕流动的目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本技术的通道和流道共同构成截面积先缩小再扩大的管道,且流道的出口的孔径为整个管道中截面积最小的,如此流体从入口至出口的截面尺寸急剧变小,内部流体被突然急剧增速,内部流体从出口流出后其流通面积又急剧扩张,进而将水中含有的气体释放,从而生成粒径小且密度高的微纳米气泡或液泡,如此无需向第一管体内注入外部流体,并且也无需配置将外部流体压入第一管体中的流体压缩机,使得该流体发生器整体结构更为简化,整个装置涉及的部件少、成本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流体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1的剖视图;图4为图1的另一方向的剖视图;图5为安装在图1上的导流管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流体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的剖视图;图8为图6中第一管体的侧壁平面展开后的凸筋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流体发生器的剖视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4的流体发生器的剖视图;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动力气液或液液混合纳米级流体发生器,包括/n第一管体(1),具有轴向贯通的供混合流体流过的通道(11);/n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第二管体(2),供内部流体流过,至少局部插装于通道(11)中,所述第二管体(2)中具有轴向贯通的流道(21),所述流道(21)的入口(22)直径为0.1mm-100000mm,流道(21)的出口(23)的直径为0.01mm-10000mm,所述通道(11)的位于出口(23)下游的位置的截面直径为0.1mm-100000mm,所述通道(11)和流道(21)共同构成截面积先缩小再扩大的管道,且所述出口(23)处的孔径为整个管道中最小的;/n所述出口(23)所在孔径的中心轴线和上游管道截面最邻近该出口(23)的交接处的直线侧壁之间或曲线侧壁的切线之间的夹角为α,α的范围为: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动力气液或液液混合纳米级流体发生器,包括
第一管体(1),具有轴向贯通的供混合流体流过的通道(11);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管体(2),供内部流体流过,至少局部插装于通道(11)中,所述第二管体(2)中具有轴向贯通的流道(21),所述流道(21)的入口(22)直径为0.1mm-100000mm,流道(21)的出口(23)的直径为0.01mm-10000mm,所述通道(11)的位于出口(23)下游的位置的截面直径为0.1mm-100000mm,所述通道(11)和流道(21)共同构成截面积先缩小再扩大的管道,且所述出口(23)处的孔径为整个管道中最小的;
所述出口(23)所在孔径的中心轴线和上游管道截面最邻近该出口(23)的交接处的直线侧壁之间或曲线侧壁的切线之间的夹角为α,α的范围为:0°<α≤90°;所述出口(23)的中心轴线和下游管道截面最邻近该出口(23)的交接处的直线侧壁之间或曲线侧壁的切线之间的夹角为β,β的范围为:0°<β≤18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动力气液或液液混合纳米级流体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21)有一段,截面积自入口(22)至出口(23)的方向依次变小或不变;或者所述流道(21)沿流体的流动方向分为依次相连的至少两段,每一段流道的截面积沿流体的流动方向逐渐缩小或不变,且相邻两段流道的截面积沿流体的流动方向依次变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动力气液或液液混合纳米级流体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游管道为通道(11)的位于出口(23)下游的部分,所述下游管道的截面积自出口(23)至出口(23)下游依次变大或不变;或者所述下游管道沿流体的流动方向分为依次相连的至少两段,每一段下游管道的截面积沿流体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卓维
申请(专利权)人:赵卓维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