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自适应开关动作的判断方法及系统,包括信息采集模块用于接收最优开关动作逻辑和远传控制装置下发的开关操作命令;数据分析模块连接于信息采集模块根据当前开关两侧的电压频率差和相角差是否转动等特点判断本次开关操作合理性;选择判断模块连接于数据分析模块进行相对应的同期合闸判据的选择,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周期性地将开关两侧的电压电气量进行同期合闸判别;若满足同期合闸判据,立即进行合闸操作;若不满足同期合闸判据时继续进行逻辑判别,直至时间结束。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保证各任务之间独立运行,减少功能耦合,并且有很高的实时性,提高了供电质量,降低网架运行时的线路损耗,降低了成本,使电网在更优的情况下运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自适应开关动作的判断方法及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信息采集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自适应开关动作的判断方法。
技术介绍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配网自动化的技术研究以及建设实施,中间经历了技术试点和应用的热潮,但效果不佳,随后在2004年对配网自动化的建设思路进行反思,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于2009年重新制订了配网自动化技术导则及建设与改造原则,2010年开展新一轮的配网自动化建设。配电自动化的概念与技术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已提出。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展配电自动化的早期目标是缩短馈线停电时间,即实现馈线自动化。馈线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无通信通道到有通信通道,从适应于简单辐射型两架结构到复杂多电源的网架结构,从慢速的故障处理到快速故障处理的过程。近年来,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深入推进和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用户对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电力部门提供安全、经济、可靠和高质量的电能。智能配电网是智能电网建设中的重要的一环,它将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集于一体,对配电网上的设备进行远方实时监视、协调及控制,这是电力系统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配电系统向开放式、一体化和集成化的综合自动化方向发展,从提高配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效率,提高供电质量,降低劳动强度,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的能力,缩短停电时间和减少停电面积等方面,为供电系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技术实现思路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鉴于上述现有存在的供电质量较差,劳动强度较高的问题,提出了本专利技术。因此,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保证各任务之间独立运行,减少功能耦合,如需要任务交互时尽量采用发送事件的方式实现,减少消息传输的方式以减少任务间的数据传输。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利用信息采集设备接收合闸指令,分析两侧电压频差大小;若所述电压频差满足阈值要求,则分析所述两侧电压角差是否固定;基于差频电压差理论构建一个判断模型,结合所述两侧电压频差及所述两侧电压角差的分析结果进行判断,输出判断结果。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基于自适应开关动作的判断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同期合闸的判断依据,包括,同频合闸判断和差频合闸判断及退出合闸的判断。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基于自适应开关动作的判断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同频合闸的判断依据,包括,合闸开关两侧电压幅值差小于整定值:△U≤15%;合闸开关两侧电压角度差小于整定值:合闸开关两侧电压频率差小于整定值:△f≤0.02Hz;合闸开关两侧电压相序一致;合闸开关在分闸位置。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基于自适应开关动作的判断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差频合闸的判断依据,包括,合闸开关两侧电压幅值差小于整定值:△U≤15%;频率差小于整定值:△f≤0.25Hz;频率差加速度小于整定值合闸开关两侧电压角度差减去导前角小于整定值:合闸开关两侧电压相序一致;合闸开关在分闸位置。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基于自适应开关动作的判断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退出合闸的判断依据,包括,合闸开关两侧电压幅值异常,大于额定电压的120%或者小于额定电压的80%;合闸开关两侧电压频率异常,大于55Hz或小于45Hz。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基于自适应开关动作的判断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判断开关的合理性,包括,根据频差和相角差相结合的方式判断开关动作合理性。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基于自适应开关动作的判断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构建判断模型,包括,判别模型为,其中△f为电压频差,为电压角差;当开关两侧电压频率差大于0.02Hz或者两侧电压相角差发生转动时(3秒内转动超过5°),信息采集装置采用差频判据进行判别;当开关两侧电压频率差小于0.02Hz且两侧电压相角差转动较小时,信息采集装置采用同频判据进行判别。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基于自适应开关动作的判断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基于两个系统电压频率不一致引入开关两侧电压滑差ud以及开关合闸的动作时间Tdq,包括,开关两侧电压滑差,根据开关两侧电压瞬时值为;计算开关两侧电压瞬时值之差为滑差电压瞬时值ud;ud=us-ug根据上述公式,得到;将开关合闸导前时间Tdq引入电压角度差判据;根据开关合闸导前时间Tdq计算同期合闸倒前角其公式为;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基于自适应开关动作的判断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相角差的决定形式,包括,当同一系统网中,负荷没有大的变化时电压相角差基本保持不变;当两个系统网并列时,相角差会进行周期性地变动。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基于自适应开关动作的判断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信息采集模块用于接收最优开关动作逻辑和远传控制装置下发的开关操作命令;数据分析模块连接于信息采集模块根据当前开关两侧的电压频率差和相角差是否转动等特点判断本次开关操作合理性;选择判断模块连接于数据分析模块进行相对应的同期合闸判据的选择,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周期性地将开关两侧的电压电气量进行同期合闸判别;若满足同期合闸判据,立即进行合闸操作;若不满足同期合闸判据时继续进行逻辑判别,直至时间结束。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保证各任务之间独立运行,有很高的实时性,减少功能耦合,如需要任务交互时尽量采用发送事件的方式实现,减少消息传输的方式以减少任务间的数据传输,降低网架运行时的线路损耗,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用电可靠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自适应开关动作的判断方法的基本流程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自适应开关动作的判断方法的滑差变化规律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自适应开关动作的判断方法的信息采集装置整体合闸条件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自适应开关动作的判断方法的测试实时效果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的范围。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自适应开关动作的判断方法,其特性在于:包括,/n利用信息采集设备接收合闸指令,分析两侧电压频差大小;/n若所述电压频差满足阈值要求,则分析所述两侧电压角差是否固定;/n基于差频电压差理论构建一个判断模型,结合所述两侧电压频差及所述两侧电压角差的分析结果进行判断,输出判断结果。/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自适应开关动作的判断方法,其特性在于:包括,
利用信息采集设备接收合闸指令,分析两侧电压频差大小;
若所述电压频差满足阈值要求,则分析所述两侧电压角差是否固定;
基于差频电压差理论构建一个判断模型,结合所述两侧电压频差及所述两侧电压角差的分析结果进行判断,输出判断结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自适应开关动作的判断方法,其特征在于:同期合闸的判断依据,包括,
同频合闸判断和差频合闸判断及退出合闸的判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自适应开关动作的判断方法,其特征在于:同频合闸的判断依据,包括,
合闸开关两侧电压幅值差小于整定值:△U≤15%;
合闸开关两侧电压角度差小于整定值:
合闸开关两侧电压频率差小于整定值:△f≤0.02Hz;
合闸开关两侧电压相序一致;
合闸开关在分闸位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自适应开关动作的判断方法,其特征在于:差频合闸的判断依据,包括,
合闸开关两侧电压幅值差小于整定值:△U≤15%;
频率差小于整定值:△f≤0.25Hz;
频率差加速度小于整定值
合闸开关两侧电压角度差减去导前角小于整定值:
合闸开关两侧电压相序一致;
合闸开关在分闸位置。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自适应开关动作的判断方法,其特征在于:退出合闸的判断依据,包括,
合闸开关两侧电压幅值异常,大于额定电压的120%或者小于额定
电压的80%;
合闸开关两侧电压频率异常,大于55Hz或小于45Hz。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自适应开关动作的判断方法,其特征在于:判断开关的合理性,包括,
根据频差和相角差相结合的方式判断开关动作合理性。
7.如权利要求1或6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健,马春雷,孙军,陈宣林,杜雪,刘骁扬,黄明,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