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电流双断口接触器灭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224902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11: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大电流双断口接触器灭弧装置,包括绝缘框架、磁吹单元、导弧回路单元和灭弧单元,所述磁吹单元和导弧回路单元位于绝缘框架内,所述磁吹单元包括对称布置于绝缘框架内部的两个磁吹线圈组件,所述磁吹线圈组件具有外延的第一引线端子和第二引线端子,所述磁吹线圈组件上方设置有主回路线排,所述第一引线端子与主回路线排连接,所述导弧回路单元通过第二引线端子与磁吹线圈组件连接,所述导弧回路单元包括引弧片,所述灭弧单元包括引弧角,所述引弧片与引弧角搭接。相较于传统的接触器灭弧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分断电流电弧效果好、熄灭电弧时间短、结构简单、外形尺寸小、维护方便、制造及使用成本低、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电流双断口接触器灭弧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中压直流开关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大电流双断口接触器灭弧装置,主要用于直流接触器与直流断路器中,也可用于电力、冶金、矿山、石油、交通运输等中压直流配电设备中。
技术介绍
研究如何快速熄灭电弧对直流接触器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提升接触器开断过程的灭弧速度,减小触头间燃弧时间能有效减轻电弧对接触器触头的烧蚀。提高直流接触器的开断能力,减小触头燃弧时间可为中压直流接触器的设计和开发带来诸多积极影响,包括提高接触器短时耐受电流能力、提升短路接通电流能力、延长接触器使用寿命,降低接触器运行维护成本等。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大电流直流接触器多采用磁吹灭弧技术,为增强吹弧效果,磁吹线圈通常采用单磁吹线圈结构,并增加磁吹线圈匝数。然而,这种结构在双断口回路中磁吹力分布不均匀,容易导致两个分断容量不均衡;且磁吹线圈体积过大,既不利于接触器的小型化设计,也难以降低接触器设计开发、制造和运行维护成本;或者受限于安装空间、接触器结构尺寸制约,采用永磁体磁吹装置,导致大电流分断吹弧效果不佳,且需区分极性,直接影响接触器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电流双断口接触器灭弧装置,至少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部分缺陷。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大电流双断口接触器灭弧装置,包括绝缘框架、磁吹单元、导弧回路单元和灭弧单元,所述磁吹单元和导弧回路单元位于绝缘框架内,所述磁吹单元包括对称布置于绝缘框架内部的两个磁吹线圈组件,所述磁吹线圈组件具有外延的第一引线端子和第二引线端子,所述磁吹线圈组件上方设置有主回路线排,所述第一引线端子与主回路线排连接,所述导弧回路单元通过第二引线端子与磁吹线圈组件连接,所述导弧回路单元包括引弧片,所述灭弧单元包括引弧角,所述引弧片与引弧角搭接。进一步的,所述磁吹线圈组件包括磁吹线圈和磁吹铁芯,所述磁吹线圈通过磁吹铁芯安装在绝缘框架上,所述第一引线端子和第二引线端子分别由磁吹线圈的两端部外延。进一步的,所述导弧回路单元包括一对引弧片和一对导弧体,所述导弧体通过导弧体固定座安装于对应磁吹线圈组件上方,所述导弧体固定座一侧设有黄铜嵌件,所述磁吹线圈组件的第二引线端子与对应侧导弧体固定座上的黄铜嵌件连接,所述引弧片连接在导弧体端部。进一步的,上述大电流双断口接触器灭弧装置还包括静弧触头和动触头组,所述静弧触头设置在导弧体上表面,所述动触头组位于导弧体上方,且布置于两个导弧体之间,所述动触头组两端设置有动弧触头,且动弧触头与对应侧导弧体上的静弧触头相对应。进一步的,所述灭弧单元还包括灭弧室,所述灭弧室可拆卸连接于绝缘框架上,所述引弧角有两个,分别设置在灭弧室的两端。进一步的,所述灭弧室的两端部设有弧室扣锁机构,所述绝缘框架对应设置有与弧室扣锁机构配合的卡槽;所述弧室扣锁机构包括锁位杆、反力弹簧、弹簧片和按钮,所述锁位杆一端通过反力弹簧安装于绝缘框架的卡槽处,另一端通过弹簧片与按钮连接,所述按钮安装于灭弧室端部。进一步的,所述灭弧室由两个相对布置的凹槽结构的绝缘侧板围合而成,且两个绝缘侧板之间夹设有若干平行布置的灭弧栅片。进一步的,所述灭弧栅片采用高铝氧陶瓷材料压制烧结而成,所述灭弧栅片的切口为偏心结构,且其切口将灭弧栅片分为长面侧和短面侧。进一步的,所述引弧角为由不锈钢制成的大分弧平面结构,且引弧角与灭弧栅片平行布置。进一步的,所述绝缘框架两侧位于磁吹单元和导弧回路单元部位设有可拆卸连接的导磁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这种大电流双断口接触器灭弧装置中主回路电流无极性要求,导弧回路和磁吹线圈的耦合设计,使接触器主回路无论是分断大电流还是小电流都能受到导弧回路和磁吹线圈的双重作用,能够将触头间的电弧迅速引向灭弧室进行拉长、分割、冷却和熄灭,无需额外增加磁吹线圈匝数也能显著提高接触器分断电弧的效果;而且该灭弧装置具有分断电弧速度快、燃弧时间短、灭弧能力强,断口间介质强度恢复迅速、防电弧复燃效果好等优点,并益于接触器的小型化和轻量化设计。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大电流双断口接触器灭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大电流双断口接触器灭弧装置的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磁吹单元和导弧回路单元的安装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绝缘框架;2、导磁板;3、主回路线排;4、灭弧室;5、弧室扣锁机构;6、绝缘侧板;7、灭弧栅片;8、动触头组;9、动弧触头;10、静弧触头;11、引弧角;12、按钮;13、弹簧片;14、反力弹簧;15、锁位杆;16、引弧片;17、第一引线端子;18、磁吹铁芯;19、磁吹线圈;20、第二引线端子;21、导弧体固定座;22、黄铜嵌件;23、导弧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大电流双断口接触器灭弧装置,包括绝缘框架1、磁吹单元、导弧回路单元和灭弧单元,所述磁吹单元和导弧回路单元位于绝缘框架1内;所述磁吹单元包括对称布置于绝缘框架1内部的两个磁吹线圈组件,所述磁吹线圈组件具有外延的第一引线端子17和第二引线端子20,所述磁吹线圈组件上方设置有主回路线排3,所述第一引线端子17与主回路线排3连接,具体的,该主回路线排3包括主回路进线排和主回路出线排,两个磁吹线圈组件上的第一引线端子17分别对应连接主回路进线排和主回路出线排;所述导弧回路单元通过第二引线端子20与磁吹线圈组件连接,所述导弧回路单元包括引弧片16,所述灭弧单元包括引弧角11,所述引弧片16与引弧角11搭接,使引弧片16与引弧角11相互接触并有一定的接触压力。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两个磁吹线圈组件对称布置的结构形式,使得磁吹力分布均匀,特别是应用在双断口回路,双断口分断容量均匀,可以有效的减少触头烧蚀,提高接触器短时耐受电流能力、提升短路接通电流能力、延长接触器使用寿命,降低接触器运行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电流双断口接触器灭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框架、磁吹单元、导弧回路单元和灭弧单元,所述磁吹单元和导弧回路单元位于绝缘框架内,所述磁吹单元包括对称布置于绝缘框架内部的两个磁吹线圈组件,所述磁吹线圈组件具有外延的第一引线端子和第二引线端子,所述磁吹线圈组件上方设置有主回路线排,所述第一引线端子与主回路线排连接,所述导弧回路单元通过第二引线端子与磁吹线圈组件连接,所述导弧回路单元包括引弧片,所述灭弧单元包括引弧角,所述引弧片与引弧角搭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电流双断口接触器灭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框架、磁吹单元、导弧回路单元和灭弧单元,所述磁吹单元和导弧回路单元位于绝缘框架内,所述磁吹单元包括对称布置于绝缘框架内部的两个磁吹线圈组件,所述磁吹线圈组件具有外延的第一引线端子和第二引线端子,所述磁吹线圈组件上方设置有主回路线排,所述第一引线端子与主回路线排连接,所述导弧回路单元通过第二引线端子与磁吹线圈组件连接,所述导弧回路单元包括引弧片,所述灭弧单元包括引弧角,所述引弧片与引弧角搭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电流双断口接触器灭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吹线圈组件包括磁吹线圈和磁吹铁芯,所述磁吹线圈通过磁吹铁芯安装在绝缘框架上,所述第一引线端子和第二引线端子分别由磁吹线圈的两端部外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电流双断口接触器灭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弧回路单元包括一对引弧片和一对导弧体,所述导弧体通过导弧体固定座安装于对应磁吹线圈组件上方,所述导弧体固定座一侧设有黄铜嵌件,所述磁吹线圈组件的第二引线端子与对应侧导弧体固定座上的黄铜嵌件连接,所述引弧片连接在导弧体端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大电流双断口接触器灭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静弧触头和动触头组,所述静弧触头设置在导弧体上表面,所述动触头组位于导弧体上方,且布置于两个导弧体之间,所述动触头组两端设置有动弧触头,且动弧触头与对应侧导弧体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炜吴飞谢丰茜王金龙岳金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长海电气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