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明渊专利>正文

一种汽车救援装置及其施救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21546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08: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救援装置及其施救方法,包括有千斤顶,使千斤顶沿其长度方向移动的条形滑轨,与千斤顶上端连接的抵触部,处于千斤顶下方的齿轮,以及使得齿轮只能沿一个方向转动的限向机构;千斤顶下端连接有支撑千斤顶的支撑机构,支撑机构与条形滑轨滑动连接;条形滑轨上端设有齿部,齿轮在齿部上沿条形滑轨长度方向滚动;抵触部设有与汽车接触的橡胶垫。汽车一车轮陷入浅坑,无法自行脱离,且没有地方放置背景技术中提到的救援设备时,这时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支撑着汽车底盘的鳍或加强筋,利用千斤顶把上述车轮抬升到合适高度,然后千斤顶沿着条形滑轨跟着汽车一起移动,如此使得上述车轮脱离浅坑,达到车主救援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救援装置及其施救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安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救援装置及其施救方法。
技术介绍
申请号为201610364615.1,名称为一种液压式十字滑轨救援设备的施救方法的中国专利,此申请人和衢州某设计有限公司分别申请了多项相似的汽车救援设备,都是车轮陷入浅坑,然后把此车轮顶起来,然后推动汽车或驾驶汽车使得车轮脱离浅坑。但是这种救援设备在浅坑或旁边没有放置千斤顶的位置(例如附图8所示的情况,汽车6的车轮61落入悬崖72旁边浅坑71处,浅坑71及附近没有合适位置放置千斤顶),则无法实现汽车救援目的。对此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专利存在的短板,进行设计不一样的汽车救援装置,借此解决上述专利存在的短板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车轮陷入浅坑等且车辆后面或前面没有位置放置千斤顶时,也能对汽车进行施救的装备及方法。为实现本专利技术之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汽车救援装置,包括有千斤顶,使千斤顶沿其长度方向移动的条形滑轨,与千斤顶上端连接的抵触部,处于千斤顶下方的齿轮,以及使得齿轮只能沿一个方向转动的限向机构;所述千斤顶下端连接有支撑千斤顶的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与条形滑轨滑动连接;所述条形滑轨上端设有齿部,齿轮在齿部上沿条形滑轨长度方向滚动;所述抵触部设有与汽车接触的橡胶垫。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抵触部包括有抵触块,所述抵触块设有开口朝上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贯穿抵触块一相对的两侧壁,所述容纳槽底壁与橡胶垫粘接。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抵触块螺纹连接有横向伸入容纳槽的螺栓。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限向机构包括有与支撑机构铰接的转动杆,与转动杆连接的棘齿,连接转动杆和棘齿的扭簧,以及与支撑机构连接的限制棘齿转动的挡板;所述转动杆一端连接有拧动转动杆的转动柄;所述棘齿一端与转动杆转动连接,另一端可插入齿轮的齿之间。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有与千斤顶下端连接的承载板和与承载板两侧下端连接的支撑板,承载板两侧下端分别连接一个支撑板,所述条形滑轨两长边的上端分别连接一限位边,支撑板下端与限位边上端抵触连接。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板下端连接有连接板,连接板内侧设有条形的滑槽;所述限位边外侧连接有与滑槽滑动连接的滑板。上述汽车救援装置的施救方法是:遇到汽车单个车轮陷入浅坑无法驾离的情况,先可将条形滑轨放入汽车底盘的鳍或加强筋下方,条形滑轨长边最好与汽车直行大致平行,并且使得条形轨道靠近上述车轮;然后把千斤顶下端的支撑机构放置于限位边上并且靠近上述车轮,使齿轮与齿部啮合;然后启用限向机构,使得千斤顶只能向远离浅坑的方向移动;然后再升高千斤顶,使得抵触块的橡胶垫与汽车底盘的鳍或加强筋抵触;然后继续升高千斤顶把汽车底盘顶到合适位置,使得上述车轮被抬升到合适高度;然后再驾驶或推动汽车直行,使上述车轮离开浅坑;如果遇到两个车轮都陷入浅坑无法驶离的情况,可根据具体实际情况,采用两套汽车救援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专利技术的主要有益效果是:1、汽车一车轮陷入浅坑,无法自行脱离,且没有地方放置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救援设备时,这时采用本专利技术,支撑着汽车底盘的鳍或加强筋,利用千斤顶把上述车轮抬升到合适高度,然后千斤顶沿着条形滑轨跟着汽车一起移动,如此使得上述车轮脱离浅坑,达到车主救援目的。且增加了橡胶垫,橡胶垫在汽车重大压力下发生凹陷,如此可以适应汽车底盘的鳍或加强筋的倾斜情况,如果不设置橡胶垫,抵触部与倾斜的鳍或加强筋会出现点状接触,这样压强会非常大,极易造成抵触部和鳍或加强筋损坏,而本专利技术设置了橡胶垫,为面接触,不会出现上述情况;而且汽车底盘的鳍或加强筋与橡胶垫之间的附着力极大,使得汽车底盘的鳍或加强筋与千斤顶之间不易相对滑动。进一步地,在限向机构的作用下,使得千斤顶和汽车不易向着浅坑方向继续滑动,只能沿着远离浅坑方向移动,使得汽车自我救援目的能够更好地实现,不易造成汽车被千斤顶支撑起时发生下滑现象,不易因下滑而滑动到更危险的位置,尤其是浅坑处于下坡位置,且旁边为深坑或者悬崖。而且在限向机构的作用下,靠人力推动汽车时,可以推一点点推,而车辆不会倒退回推动前的位置,人们可以休息会再推,便于使用。2、把抵触部设置为抵触块,抵触块设有开口朝上的容纳槽,容纳槽贯穿抵触块一相对的两侧壁,这样容纳槽类似与U型,两边可以对汽车底盘的鳍或加强筋,使得抵触部不易脱离汽车底盘的鳍或加强筋。而且在抵触块设置螺栓,这样拧动螺栓,抵触块可以比较紧地夹着汽车底盘的鳍或加强筋,使得千斤顶容易与汽车一起移动,不易相对移动。3、转动一下转动柄,棘齿另一端可插入齿轮的齿之间,使得齿轮只能沿一个方向转动,反向转动一下转动柄,棘齿另一端就转移到齿轮的齿外,不再对齿轮进行限制,使用非常方便。4、支撑机构包括有与千斤顶下端连接的承载板和与承载板两侧下端连接的支撑板,承载板两侧下端分别连接一个支撑板,条形滑轨两长边的上端分别连接一限位边,支撑板下端与限位边上端抵触连接。这样支撑机构的承载板和支撑板对支撑千斤顶起到支撑作用,使得千斤顶不易倾倒,同时支撑板在限位边上滑动,使得千斤顶易沿着条形滑轨移动。5、条形滑轨连接的滑板被限制在连接板的滑槽内,一方面可以确保支撑机构能够沿着条形滑轨长度方向滑动,另一方面使得支撑机构不易脱离条形滑轨,确保支撑机构一直对千斤顶起到支撑作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抵触块、千斤顶和支撑机构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条形滑轨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齿轮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限向机构的转动杆和弹簧连接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棘齿的示意图;图8是车轮陷入悬崖边浅坑的示意图。附图标记:1、千斤顶;11、承载板;12、支撑板;13、连接板;131、滑槽;14、挡板;2、条形滑轨;21、限位边;22、滑板;23、齿部;3、抵触部;3、夹头;32、螺栓;33、橡胶垫;4、齿轮;5、限向机构;51、转动杆;511、转动柄;52、棘齿;53、扭簧;6、汽车;61、车轮;7、地面;71、浅坑;72、悬崖。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实施例为一种汽车救援装置,如图1-图2所示,包括有千斤顶1,使千斤顶1沿其长度方向移动的条形滑轨2,与千斤顶1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千斤顶,使千斤顶沿其长度方向移动的条形滑轨,与千斤顶上端连接的抵触部,处于千斤顶下方的齿轮,以及使得齿轮只能沿一个方向转动的限向机构;所述千斤顶下端连接有支撑千斤顶的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与条形滑轨滑动连接;所述条形滑轨上端设有齿部,齿轮在齿部上沿条形滑轨长度方向滚动;所述抵触部设有与汽车接触的橡胶垫。/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千斤顶,使千斤顶沿其长度方向移动的条形滑轨,与千斤顶上端连接的抵触部,处于千斤顶下方的齿轮,以及使得齿轮只能沿一个方向转动的限向机构;所述千斤顶下端连接有支撑千斤顶的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与条形滑轨滑动连接;所述条形滑轨上端设有齿部,齿轮在齿部上沿条形滑轨长度方向滚动;所述抵触部设有与汽车接触的橡胶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触部包括有抵触块,所述抵触块设有开口朝上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贯穿抵触块一相对的两侧壁,所述容纳槽底壁与橡胶垫粘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触块螺纹连接有横向伸入容纳槽的螺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向机构包括有与支撑机构铰接的转动杆,与转动杆连接的棘齿,连接转动杆和棘齿的扭簧,以及与支撑机构连接的限制棘齿转动的挡板;所述转动杆一端连接有拧动转动杆的转动柄;所述棘齿一端与转动杆转动连接,另一端可插入齿轮的齿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明渊王燕红
申请(专利权)人:李明渊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