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控硅型静电放电器件及集成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0991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05:06
公开了一种可控硅型静电放电器件及集成电路,该可控硅型静电放电器件以传统LDMOS‑SCR器件为基础,将漏端的N阱区拆分为与该N阱区中的第二P掺杂区和第二N掺杂区相匹配的第一N阱区和第二N阱区,提高了N阱区的寄生电阻,使其在ESD放电电流下的压降提升更快,使寄生PNP管的开启速度更快,提高可控硅型静电放电器件的开启速度,提高了静电放电保护水平。该集成电路包括该可控硅型静电放电器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可控硅型静电放电器件的结构改进简易,在无工艺成本增加的情况下提升了的可控硅型静电放电器件的开启速度,提升了静电放电防护水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控硅型静电放电器件及集成电路
本技术涉及集成电路的静电放电保护
,特别涉及一种可控硅型静电放电器件及集成电路。
技术介绍
静电放电(Electro-StaticDischarge,ESD)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虽不易被人体感知,却会对集成电路产品造成严重威胁。静电放电现象的模式通常分为几种:人体放电模式(HBM),机器放电模式(MM),组件充电放电模式(CDM)。相比于HBM及MM放电,CDM是自身带静电荷的芯片某管脚接触到地,从而引起芯片内部的静电荷转移到地的ESD模式。由于电荷存储在芯片的相对较小的寄生电容中,且CDM模式下的放电回路总电阻很小,因此波形的上升速度非常快,约为0.2~0.4ns,脉冲持续时间约为5ns,峰值电流可以达到同等ESD应力下HBM放电峰值的15~20倍。这就要求ESD防护器件开启速度足够快,且具有高鲁棒性的特点。据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National-Semiconductor)数据统计表明,现今集成电路由ESD/EOS(Electrical-Over-Stress,过电应力)引起失效的产品占全部的38%。对于高压CMOS(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或高压BCD(bipolar-CMOS-DMOS,一种单片集成工艺)工艺,其广泛的用于制造电源管理、高压驱动以及汽车电子等领域的集成电路产品中。而这类集成电路产品往往工作在大电流、大电压、强电磁干扰环境下,ESD防护器件会出现低鲁棒性、误触发等问题,需要高可靠、高鲁棒性的ESD器件解决防护方案。对于高压功率集成电路,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LateralDoubleDiffusionMetal-Oxide-Semiconductor,LDMOS)晶体管由于能够承受较高的击穿电压被广泛选用为高压输入/输出管脚的保护器件。LDMOS器件是一种ESD保护器件。图1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传统LDMOS器件的结构示意图。现有的LDMOS器件100包括有P型衬底110、形成于P型衬底110上的相互无交叠的P阱区120和N漂移区130。其中,P阱区120内设置有P掺杂区121和N掺杂区122,隔离层123将P掺杂区121和N掺杂区122分隔开;N漂移区130中设置有N阱区131和栅氧化层140,N阱区131中设置有N掺杂区132;栅氧化层140的两端分别连接至N掺杂区122和N掺杂区132,栅极150设置在栅氧化层140的部分区域上。N掺杂区132上设置有漏电极为阳极,P掺杂区、N掺杂区和栅极上设置有源电极互连为阴极,其中电极层未画出,阳极为静电输入端。如图1所示的传统LDMOS器件在静电输入端的阳极发生ESD冲击时的工作原理为:当LDMOS晶体管漏区pn结承受的电场强度大于其雪崩击穿临界电场时,漏区载流子在电场加速下获得足够多的能量而发生雪崩倍增效应,产生大量电子空穴对,使漏区电流急剧增加,同时LDMOS晶体管内部寄生的双极型晶体管开启,产生集电极到发射极的电流,并使维持雪崩击穿的电压降低,形成电压减小,电流增大的负阻回滞效应,直至器件达到热击穿烧毁。LDMOS晶体管的触发电压不仅取决于漏区pn结的雪崩击穿临界电场,LDMOS晶体管漂移区的横向耐压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LDMOSESD器件的触发电压,而且可以通过改变漂移区的长度来调节LDMOSESD器件的触发电压。但LDMOS晶体管内部寄生的双极型晶体管受到基区展宽效应的影响,发生雪崩击穿后会发产生较大的回滞,并且电流迅速上升,进入回滞点时,LDMOS晶体管迅速进入热击穿状态,无法继续进行静电放电。因此,现有的传统LDMOSESD器件单位面积静电放电电流较小,难以获得较高的ESD保护水平。图2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传统LDMOS-SCR器件的结构示意图。现有的LDMOS-SCR器件200在P型衬底210上形成有相互无交叠的P阱区220和N漂移区230。P阱区220内设置有P掺杂区221和N掺杂区222,隔离层223将P掺杂区221和N掺杂区222分隔开;N漂移区230中设置有N阱区231和栅氧化层240,N阱区231中设置有N掺杂区232和P掺杂区233,隔离层234隔离N掺杂区232和P掺杂区233;栅氧化层240的两端分别连接至N掺杂区222和P掺杂区233,栅极250设置在栅氧化层240的部分区域上。N掺杂区232和P掺杂区233上设置有漏电极互连为阳极,P掺杂区、N掺杂区和栅极上设置有源电极互连为阴极,其中电极层未画出,阳极为静电输入端。如图2所示的LDMOS-SCR器件的等效电路图如图3所示,主要由寄生的两个双极型晶体管组合而成,包括PNP管T1和NPN管T2,R1为N阱区的等效寄生电阻,R2为P阱区的等效寄生电阻。当正向ESD脉冲来临时,正电压使得SCR中的N漂移区和P阱区所形成的PN结发生反偏,随着ESD电压逐渐增大,PN结逐渐进入雪崩击穿。PN结雪崩产生的空穴从N阱区流入P阱区,最后被P阱区中的P掺杂区收集产生电流;同样的,产生的电子从P阱区流入N阱区最后被N阱区的N掺杂区收集产生电流。由于N阱区和P阱区都存在寄生电阻R1以及R2,所以会在N阱区及P阱区上形成压降。当N阱区或者P阱区上的压降达到0.7V时,寄生三极管NPN或者PNP其中一个就会开启。当一个三极管开启后,其集电极上产生电流所导致的压降又会马上使另一个寄生三极管开启。最终两个三极管形成开路正反馈机制,SCR完全开启,形成一条低阻的通路。当N阱区和P阱区的寄生电阻R1以及R2较小时,则需要更大的ESD电流来触发SCR路径开启,造成SCR开启缓慢,以致静电放电不及时而损坏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控硅型静电放电器件及集成电路,从而提高静电放电防护的响应速度。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可控硅型静电放电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衬底;P阱区,位于所述衬底中;漂移区,位于所述衬底中,且与所述P阱区无交叠;第一P掺杂区和第一N掺杂区,位于所述P阱区中,所述第一P掺杂区较所述第一N掺杂区远离所述漂移区;第一N阱区和第二N阱区,位于所述漂移区中,且彼此间距大于零;第二P掺杂区和第二N掺杂区,分别位于所述第一N阱区和所述第二N阱区中,所述第二P掺杂区较所述第二N掺杂区靠近所述P阱区;栅氧化层,设置在所述P阱区和所述N阱区之间,一端与所述第一N掺杂区接触,另一端与所述第二P掺杂区接触;多晶硅层,设置在所述栅氧化层上。可选地,所述第一N阱区与所述第二N阱区的间距可调节。可选地,所述第一P掺杂区、所述第一N掺杂区和所述栅层均与所述可控硅型静电放电器件的阴极电连接,所述第二P掺杂区和所述第二N掺杂区均与所述可控硅型静电放电器件的阳极电连接。可选地,所述栅氧化层包括连续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段的厚度,所述第一段延伸至所述第一N掺杂区,所述第二段延伸至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控硅型静电放电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衬底;/nP阱区,位于所述衬底中;/n漂移区,位于所述衬底中,且与所述P阱区无交叠;/n第一P掺杂区和第一N掺杂区,位于所述P阱区中,所述第一P掺杂区较所述第一N掺杂区远离所述漂移区;/n第一N阱区和第二N阱区,位于所述漂移区中,且彼此间距大于零;/n第二P掺杂区和第二N掺杂区,分别位于所述第一N阱区和所述第二N阱区中,所述第二P掺杂区较所述第二N掺杂区靠近所述P阱区;/n栅氧化层,设置在所述P阱区和所述N阱区之间,一端与所述第一N掺杂区接触,另一端与所述第二P掺杂区接触;/n多晶硅层,设置在所述栅氧化层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控硅型静电放电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
P阱区,位于所述衬底中;
漂移区,位于所述衬底中,且与所述P阱区无交叠;
第一P掺杂区和第一N掺杂区,位于所述P阱区中,所述第一P掺杂区较所述第一N掺杂区远离所述漂移区;
第一N阱区和第二N阱区,位于所述漂移区中,且彼此间距大于零;
第二P掺杂区和第二N掺杂区,分别位于所述第一N阱区和所述第二N阱区中,所述第二P掺杂区较所述第二N掺杂区靠近所述P阱区;
栅氧化层,设置在所述P阱区和所述N阱区之间,一端与所述第一N掺杂区接触,另一端与所述第二P掺杂区接触;
多晶硅层,设置在所述栅氧化层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硅型静电放电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N阱区与所述第二N阱区的间距可调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硅型静电放电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P掺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涛
申请(专利权)人:杰华特微电子杭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