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收式大温差换热机组及热网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205188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04: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吸收式大温差换热机组及热网系统,该机组一次侧回液管中流入机组的介质经发生器换热后,直接流入二次侧供水管形成部分供热源,同时自冷凝器或/和吸收器流出的介质也流入二次侧供水管形成另一部分供热源,两部分供热源混合后进入二次侧系统进行换热,换热后的二次侧回水部分进入蒸发器,经蒸发器换热后流入一次侧系统形成第一循环流路,二次侧回水另一部分流入冷凝器或/和吸收器进行加热再次流入二次侧供水管形成第二循环流路;这样无需水‑水换热器,从而可以降低设备投资,同时减少设备的占地面积,有利于实现扩大供热面积,且一次侧系统压损降低,可以减少完成循环所需循环泵的扬程及能耗,降低了系统运行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吸收式大温差换热机组及热网系统
本技术涉及换热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吸收式大温差换热机组及热网系统。
技术介绍
在供暖领域中,城市供暖面积不断扩大,早期的城市规划管网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供暖需求,热网输送能力是限制供暖面积增长的主要因素。为了在现有管网的条件下增大供暖面积,目前的解决方法是利用热水吸收式大温差换热机组和水-水换热器组合的方式逐级降低一次侧的回收温度,增大一次侧热水的供回水温差。从上述描述可知,现有技术中增大供暖面积必须借助水-水换热器,投资成本高,占地面积大,并且一次侧压损比较高。因此,如何克服现有技术中上述缺陷中至少一者,是本领域内技术人员一直追求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吸收式大温差换热机组,能够降低设备投资,同时减少设备的占地面积,并且有利于实现扩大供热面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吸收式大温差换热机组,包括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吸收器,所述发生器内部的驱动热源流通管道进口和出口,分别用于与一次侧回液管和二次侧供水管连通;所述蒸发器的换热管进口和出口,分别与二次侧回水管和一次侧供液管连通;所述吸收器和所述冷凝器中至少一者中的介质换热管路连接于所述二次侧供水管和二次侧回水管之间。本技术所提供的机组,一次侧回液管中流入机组的介质经发生器换热后,直接流入二次侧供水管形成部分供热源,同时自冷凝器或/和吸收器流出的介质也流入二次侧供水管形成另一部分供热源,两部分供热源混合后进入二次侧系统进行换热,换热后的二次侧回水部分进入蒸发器,经蒸发器换热后流入一次侧系统形成第一循环流路,二次侧回水另一部分流入冷凝器或/和吸收器进行加热再次流入二次侧供水管形成第二循环流路。本技术中吸收式大温差换热机组使用的驱动热源可以直接进入二次侧供水管,无需水-水换热器,从而可以降低设备投资,同时减少设备的占地面积,并且有利于实现扩大供热面积。另外,本技术中吸收式大温差换热机组一次侧系统压损降低,可以减少完成循环所需循环泵的扬程及能耗,降低了系统运行成本。可选的,所述吸收器和所述冷凝器二者中的介质换热管路串联连接于所述二次侧供水管和二次侧回水管之间。可选的,所述吸收器的介质换热管路的进口连通所述二次侧回水管,所述冷凝器的介质换热管路的出口连通所述二次侧供水管。可选的,所述吸收式大温差换热机组为两级或者多级机组,各所述发生器之间的驱动热源流通管道串联连接于所述一次侧回液管和二次侧供水管之间;各所述吸收器和各所述冷凝器中的介质换热管路串联连接于所述二次侧回水管和二次侧供水管之间。可选的,所述吸收式大温差换热机组为两级或者多级机组,各所述发生器之间的驱动热源流通管道串联或者串并联或者并联连接于所述一次侧回液管和二次侧供水管之间。可选的,所述吸收式大温差换热机组为两级或者多级机组,各所述吸收器和各所述冷凝器中的介质换热管路串联或者串并联或者并联连接于所述二次侧回水管和二次侧供水管之间。可选的,所述吸收式大温差换热机组为两级或者多级机组,各所述蒸发器内部的换热管依次串联或者并联或者串并联连接于所述二次侧回水管和一次侧供液管连通。可选的,所述二次侧供水管上游包括混液管段,用于汇集由所述冷凝器或/和所述吸收器的介质换热管路流出的液体以及由所述驱动热源流通管道流出的液体。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热网系统,包括一次侧系统和二次侧系统,还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吸收式大温差换热机组。因热网系统包括上述吸收式大温差换热机组,故也具有吸收式大温差换热机组的上述技术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吸收式大温差换热机组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吸收式大温差换热机组的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图2中的附图标记如下:10吸收式大温差换热机组,1冷凝器,2发生器,3蒸发器,4吸收器;20一次侧系统;2-1一次侧供液管;2-2一次侧回液管;30二次侧系统;3-1二次侧供水管;3-2二次侧回水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考图1,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吸收式大温差换热机组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吸收式大温差换热机组10,主要应用于热网系统,热网系统还包括一次侧系统20、二次侧系统30,一次侧系统20进一步包括一次侧回液管2-2和一次侧供液管2-1,二次侧系统30包括二次侧供水管3-1和二次侧回水管3-2。本技术中的吸收式大温差换热机组10包括发生器2、冷凝器1、蒸发器3和吸收器4。本技术中发生器2内部的驱动热源流通管道进口和出口,分别用于与一次侧回液管2-2和二次侧供水管3-1连通;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的吸收式大温差换热机组10通过与一次侧系统20中介质和二次侧系统30中介质形成循环回路,从而实现一次侧介质和二次侧介质热量的能量传递。一次侧系统20中流出的介质为高温介质,可以作为发生器2的驱动热源,一次侧系统20可以为锅炉水或者其他高温热源。二次侧系统30可以为对供暖用户直接供热的热网水循环系统,当然,二次侧系统30还可以为其他热源系统。其中,一次侧回液管2-2中的热源流入发生器2的驱动热源管道作为机组驱动热源对自吸收器4返回发生器2内部的稀溶液进行加热,以蒸发出稀溶液内部的水分,使稀溶液变成浓溶液,浓溶液自发生器2流出后再流入吸收器4内部。在发生器2内部与稀溶液换热后的驱动热源温度降低,自发生器2驱动热源流通管道出口流入二次侧供水管3-1,即一次侧系统20的热源经发生器2换热后流入二次侧系统30作为二次侧的供热源。本技术中吸收式大温差换热机组10中蒸发器3的换热管进口和出口,分别与二次侧回水管和一次侧供液管2-1连通,也就是说,二次侧回水管经二次侧系统30换热后返回蒸发器3内部,作为余热对蒸发器3内部的冷剂进行加热以产生冷剂蒸汽,冷剂蒸汽由蒸发器3流入吸收器4内部以稀释进入吸收器4内部的浓溶液,浓溶液在稀释过程中放出热量,该热量可以作为加热二次侧回水的能量,当然也可以对其他进入吸收器4内部的介质进行加热。本文优选,吸收器4内的浓溶液稀释热能与二次侧回水进行热量交换。本技术中机组的吸收器4和冷凝器1中至少一者中的介质换热管路连接于二次侧供水管3-1和二次侧回水管3-2之间。综上所述,二次侧回水管3-2中的部分回水流入蒸发器3,经过蒸发器3换热后流至一次侧供液管2-1,进入一次侧系统20继续进行循环,而另一部分回水流入吸收器4或/和冷凝器1中进行换热,在吸收器4或/和冷凝器1中被加热后再流入二次侧供水管3-1。从以上描述可知,本技术所提供的机组,一次侧回液管2-2中流入机组的介质经发生器2换热后,直接流入二次侧供水管3-1形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吸收式大温差换热机组,包括发生器(2)、冷凝器(1)、蒸发器(3)和吸收器(4),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生器(2)内部的驱动热源流通管道进口和出口,分别用于与一次侧回液管(2-2)和二次侧供水管(3-1)连通;所述蒸发器(3)的换热管进口和出口,分别与二次侧回水管(3-2)和一次侧供液管(2-1)连通;所述吸收器(4)和所述冷凝器(1)中至少一者中的介质换热管路连接于所述二次侧供水管(3-1)和二次侧回水管(3-2)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收式大温差换热机组,包括发生器(2)、冷凝器(1)、蒸发器(3)和吸收器(4),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生器(2)内部的驱动热源流通管道进口和出口,分别用于与一次侧回液管(2-2)和二次侧供水管(3-1)连通;所述蒸发器(3)的换热管进口和出口,分别与二次侧回水管(3-2)和一次侧供液管(2-1)连通;所述吸收器(4)和所述冷凝器(1)中至少一者中的介质换热管路连接于所述二次侧供水管(3-1)和二次侧回水管(3-2)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式大温差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器(4)和所述冷凝器(1)二者中的介质换热管路串联连接于所述二次侧供水管(3-1)和二次侧回水管(3-2)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收式大温差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器(4)的介质换热管路的进口连通所述二次侧回水管(3-2),所述冷凝器(1)的介质换热管路的出口连通所述二次侧供水管(3-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式大温差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式大温差换热机组为两级或者多级机组,各所述发生器(2)之间的驱动热源流通管道串联连接于所述一次侧回液管(2-2)和二次侧供水管(3-1)之间;各所述吸收器(4)和各所述冷凝器(1)中的介质换热管路串联连接于所述二次侧回水管(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国立丁辉吕西勇沈玉富薛学营翟成园
申请(专利权)人:荏原冷热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