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螺杆泵及润滑冷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203112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04: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螺杆泵及润滑冷却系统,属于螺杆泵技术领域,双螺杆泵包括泵体、第一旋转轴、第一外壳、第一轴承以及第二外壳,所述第一外壳内设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轴承位于所述第一空腔内,所述第一外壳上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空腔连通的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所述第二外壳罩设于所述齿轮的外周,并与所述第一外壳配合形成第二空腔,所述第二外壳上设有与第二空腔连通的第二进液口。润滑冷却系统包括润滑油站、上述双螺杆泵以及冷却装置,所述润滑油站用于供给润滑油;所述双螺杆泵与所述润滑油站连接;所述冷却装置设于所述润滑油站上,并用于冷却润滑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双螺杆泵工作效率较高,可以满足恶劣工况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螺杆泵及润滑冷却系统
本技术属于螺杆泵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双螺杆泵及润滑冷却系统。
技术介绍
双螺杆泵可以适用于清洁介质或含有少量颗粒的介质,应用广泛,而且由于双螺杆泵结构的特殊性,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钢铁等行业。现有双螺杆泵通过人工添加润滑油(脂)进行润滑,可以延长双螺杆泵的使用寿命,但是在恶劣条件、无人看守、海上平台、抵高温运行等工况下,对双螺杆泵上轴承的润滑以及温升要求很高,但是现有双螺杆泵非驱动端齿轮箱和轴承箱的润滑腔共用,润滑冷却效率较低,无法满足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螺杆泵及润滑冷却系统,旨在解决现有双螺杆泵润滑冷却效率低,无法满足特殊工况需求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双螺杆泵,包括:泵体;第一旋转轴,设于所述泵体上;齿轮,设于所述第一旋转轴的非驱动端;第一外壳,套设于所述第一旋转轴外周,所述第一外壳内设有第一空腔;第一轴承,设于所述第一旋转轴上,且位于所述第一空腔内,所述第一外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双螺杆泵,其特征在于,包括:/n泵体;/n第一旋转轴,设于所述泵体上;/n齿轮,设于所述第一旋转轴的非驱动端;/n第一外壳,套设于所述第一旋转轴外周,所述第一外壳内设有第一空腔;/n第一轴承,设于所述第一旋转轴上,且位于所述第一空腔内,所述第一外壳用于分割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泵体,所述第一外壳上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空腔连通的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以及/n第二外壳,罩设于所述齿轮外周,并与所述第一外壳配合形成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与所述第一空腔分隔设置,所述第二外壳上设有与所述第二空腔连通的第二进液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双螺杆泵,其特征在于,包括:
泵体;
第一旋转轴,设于所述泵体上;
齿轮,设于所述第一旋转轴的非驱动端;
第一外壳,套设于所述第一旋转轴外周,所述第一外壳内设有第一空腔;
第一轴承,设于所述第一旋转轴上,且位于所述第一空腔内,所述第一外壳用于分割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泵体,所述第一外壳上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空腔连通的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以及
第二外壳,罩设于所述齿轮外周,并与所述第一外壳配合形成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与所述第一空腔分隔设置,所述第二外壳上设有与所述第二空腔连通的第二进液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螺杆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壳包括:
壳体,套设于所述第一旋转轴上;和
阻隔装置,套设于所述第一旋转轴上且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阻隔装置与所述壳体围合形成所述第一空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螺杆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挡板,套设于所述第一旋转轴上,并设于所述第一轴承的一侧;
围板,套设于第一旋转轴上,所述围板的一侧与所述挡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围板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一轴承的外表面贴合,所述第一进液口设于所述围板顶部;以及
立板,套设于所述第一旋转轴上,所述立板的一侧与所述围板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所述阻隔装置与所述立板的另一侧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出液口设于所述立板底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螺杆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装置包括;
挡圈,套设于所述第一旋转轴上,所述挡圈的一侧面与所述第一轴承抵接,另一侧面与所述齿轮抵接;
端盖,套设于所述挡圈外周,外圈与所述立板固定连接,所述端盖的内侧设有凹槽;以及
密封圈,设于所述凹槽内并套设于所述挡圈的外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旭米素英栗斌冯建杰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恒盛泵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