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施工用可周转性后浇带防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201877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04: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施工用可周转性后浇带防护装置,它包括龙骨架和踏板;所述龙骨架包括若干根平行设置的横向龙骨,以及若干根平行设置、与横向龙骨呈90°交错的纵向龙骨;所述横向龙骨和纵向龙骨固连成一体;所述踏板固定于龙骨架上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主要用于施工过程中后浇带的防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制作及安装程序简单,成本较低,可以多次周转使用,一方面可以有效对施工工程中的后浇带进行防护,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保护后浇带钢筋不受损坏;另一方面,能够提高施工效率,增强施工现场的感观质量,减少凌乱感,对安全文明施工作用较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施工用可周转性后浇带防护装置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用具
,尤其是涉及一种建筑施工用可周转性后浇带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绝大多数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对后浇带的防护主要采用层板、木枋进行临时覆盖,部分施工工地采用密目式安全网或遮阴网进行覆盖,更有甚者直接将后浇带暴露在外面。使用层板、木枋进行防护时,很多工人为了省事,直接将层板、木枋随意铺在后浇带上,未进行固定。上述几种防护方式,一方面是使用材质受力性能较差,受力易变形,容易造成后浇带钢筋被踩弯、采乱或是绑扎钢筋的铅丝脱落。另一方面,使用密目式安全网、遮阴网或将后浇带暴露,后浇带钢筋受日晒雨蚀,容易生锈和变形。更有甚者,会严重影响结构的使用寿命。所以解决这一问题对建筑施工领域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防护效果好的建筑施工用可周转性后浇带防护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建筑施工用可周转性后浇带防护装置,包括龙骨架和踏板;所述龙骨架包括若干根平行设置的横向龙骨,以及若干根平行设置、与横向龙骨呈90°交错的纵向龙骨;所述横向龙骨和纵向龙骨固连成一体;所述踏板固定于龙骨架上端。优选的是,所述踏板上设置有连接孔,所述踏板通过铅丝与龙骨架连接。优选的是,所述铅丝为普通铁丝,其直径不小于4mm。优选的是,所述横向龙骨为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8mm;所述横向龙骨的数量不少于2根,排列间距不大于300mm。优选的是,所述纵向龙骨为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8mm,所述纵向龙骨的数量不少于2根,长度比后浇带的宽度大200mm以上,排列间距不大于300mm。优选的是,所述踏板为普通木板,其长度与横向龙骨长度一致,宽度略小于纵向龙骨排列间距,厚度不应小于10mm。优选的是,所述横向龙骨就纵向龙骨采用焊接连接,外表均涂有防锈层。优选的是,所述踏板顶面涂有黑黄相间的警示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针对传统的层板、木枋防护存在的不足加以改进,形成一个规范化、工具化的后浇带防护装置。本技术制作、安装简单、方便、快捷,极大提高工效,能极好的保护后浇带钢筋,大大减少了后浇带处的安全隐患。(2)本技术减少现场安全文明材料的材料投入,降低成本,经济环保;本技术根据工程后浇带的特点一次性加工多个型号,可进行多次周转,能够减少多次加工后浇带临时防护装置的费用;其龙骨架材质为钢筋,使用寿命长;踏板可以根据损坏程度进行更换,可以广泛推广使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龙骨架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踏板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踏板与龙骨架连接大样图;图5是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中:11—龙骨架,111—横向龙骨,112—纵向龙骨,12—踏板,121—连接孔,13—铅丝,2—后浇带,21—后浇带钢筋,3—楼面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以下描述中,为了清楚展示本技术的结构及工作方式,将以附图为基准,借助诸多方向性词语进行描述,但是应当将“前”、“后”、“左”、“右”、“上”、“下”等词语理解为方便用语,而不应当理解为限定性词语。图1-5所示的建筑施工用可周转性后浇带防护装置,包括龙骨架11和踏板12;所述龙骨架11包括若干根平行设置的横向龙骨111,以及若干根平行设置、与横向龙骨111呈90°交错的纵向龙骨112;所述横向龙骨111和纵向龙骨112固连成一体;所述踏板12固定于龙骨架11上端。本实施例中,所述踏板12上设置有连接孔121,所述踏板12通过铅丝13与龙骨架11连接。所述铅丝13为普通铁丝,其直径不小于4mm,通过穿入连接孔121与龙骨架11绑扎连接。显然也可采用其它连接线材进行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横向龙骨111的材质为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8mm,其数量及排列间距根据后浇带2的宽度确定,但数量不少于2根,排列间距不应大于300mm。所述纵向龙骨112的材质为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8mm,其数量、长度及排列间距根据后浇带2的宽度确定,但数量不少于2根,长度比后浇带2的宽度大200mm以上,排列间距不应大于300mm。所述踏板12的材质为普通木板,可用模板边角料制成,其长度与横向龙骨111长度一致,宽度略小于纵向龙骨112排列间距,厚度不应小于10mm。在其长度方向上、两端分别居中开设有两个连接孔121。所述连接孔121的直径略大于铅丝13的直径,最外侧一个连接孔121距离踏板12板端50mm,一个端头上的两个连接孔121最近两个象限点之间的距离略大于纵向龙骨112的直径。所述横向龙骨111与纵向龙骨112采用焊接连接,外表涂有白色或银色防锈层,所述防锈层为防锈漆。所述踏板12顶面涂有黑黄相间的警示层(图中未示出),所述警示层为黄色或黑色的反光警示带、反光色膜或反光漆。具体使用步骤为:步骤一:根据后浇带2的宽度确定横向龙骨111、纵向龙骨112的长度;步骤二:根据后浇带2的宽度确定横向龙骨111、纵向龙骨112的根数;步骤三:根据步骤一、步骤二选用直径适中的钢筋切割成横向龙骨111、纵向龙骨112;步骤四:将切割好的横向龙骨111、纵向龙骨112焊接,组成龙骨架11;步骤五:根据龙骨架的尺寸加工踏板12;步骤六:将踏板12用铅丝13固定在龙骨架上,组成本技术的防护装置;步骤七:将本技术覆盖在后浇带2上,纵向龙骨112分别搭在后浇带2两边的楼面板3上。本技术在后浇带浇筑之前可进行拆除,具体拆除步骤如下:步骤一:将本技术从后浇带2上取下;步骤二:检查踏板12、龙骨架11是否有损坏情况;步骤三:如踏板12有损坏情况,对踏板12进行更换;步骤四:如龙骨架11由损坏情况,对龙骨架11进行加固;步骤五:将本技术进行收集整理,备下个项目使用。综上所述,本技术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所具有的优点是:1、制作、安装简单、方便、快捷,极大提高工效;2、极好的保护了后浇带钢筋;3、大大减少了后浇带处的安全隐患;4、减少现场安全文明材料的材料投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施工用可周转性后浇带防护装置,包括龙骨架(11)和踏板(12);其特征在于:所述龙骨架(11)包括若干根平行设置的横向龙骨(111),以及若干根平行设置、与横向龙骨(111)呈90°交错的纵向龙骨(112);所述横向龙骨(111)和纵向龙骨(112)固连成一体;所述踏板(12)固定于龙骨架(11)上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施工用可周转性后浇带防护装置,包括龙骨架(11)和踏板(12);其特征在于:所述龙骨架(11)包括若干根平行设置的横向龙骨(111),以及若干根平行设置、与横向龙骨(111)呈90°交错的纵向龙骨(112);所述横向龙骨(111)和纵向龙骨(112)固连成一体;所述踏板(12)固定于龙骨架(11)上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建筑施工用可周转性后浇带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12)上设置有连接孔(121),所述踏板(12)通过铅丝(13)与龙骨架(11)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建筑施工用可周转性后浇带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铅丝(13)为普通铁丝,其直径不小于4mm。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建筑施工用可周转性后浇带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龙骨(111)为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8mm;所述横向龙骨(111)的数量不少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林韩金祥马志平何继锋徐勇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官房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