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墙体的支配钢结构内架,属于钢结构技术领域,包括墙体和装饰层,装饰层位于墙体表面,墙体的内部嵌入设置主支撑柱和嵌合横梁,主支撑柱和嵌合横梁之间固定连接有加固连接件,主支撑柱的内侧位置固定设置第一加固内架和第二加固内架,嵌合横梁的表面设置第一凹面和第二凹面,嵌合横梁的边缘位置开设装配槽。通过嵌合横梁和主支撑柱作为墙体内结构的主要支撑结构,交叉设置有效的对墙体支撑加固,加固连接件在安装的时候,通过外部螺丝对主支撑柱和嵌合横梁的连接位置进行加固处理,同时两端呈嵌入方式与嵌合横梁连接,加强内架支撑抗压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墙体的支配钢结构内架
本技术涉及钢结构
,更具体的,涉及一种建筑墙体的支配钢结构内架。
技术介绍
现有钢结构建筑用于组装非承重墙的几种墙板,由于其结构、所用材料等因素的不合理,实用性欠佳,在很多场合难以付诸实施,有的成本高,受消费水平的制约,不可能大面积推广使用,有的重量大,要以机械施工,施工方法复杂,在有限的室内空间,使用机械常常不甚方便,有的无法隔热,不能防火、防腐性能差、防水等环保节能。且现有的墙体在进行装配安装的时候,其内架结构均采用钢制横梁进行支撑稳定,但现有的墙体内架所采用的简易横梁支撑性与抗压性均不佳,且由于材料限制和结构设置导致墙体厚重,实用性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于解决背景中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建筑墙体的支配钢结构内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墙体和装饰层,装饰层位于墙体表面,墙体的内部嵌入设置主支撑柱和嵌合横梁,主支撑柱和嵌合横梁之间固定连接有加固连接件,主支撑柱的内侧位置固定设置第一加固内架和第二加固内架,嵌合横梁的表面设置第一凹面和第二凹面,嵌合横梁的边缘位置开设装配槽。优选的,所述嵌合横梁和主支撑柱配套设置,主支撑柱呈竖向设置,嵌合横梁呈横向设置。优选的,所述嵌合横梁穿过主支撑柱中间位置,两端支撑墙体内壁,主支撑柱两端凸出设置,且主支撑柱的表面呈矩形凹陷设置。优选的,所述加固连接件位于主支撑柱和嵌合横梁的交叉点,且加固连接件两端边缘嵌入在嵌合横梁表面设置的装配槽中,通过外部固定螺丝连接嵌合横梁。优选的,所述第一加固内架和第二加固内架均位于主支撑柱和嵌合横梁之间,且第一加固内架和第一加固内架均呈“X”状设置。优选的,所述第一加固内架和第二加固内架分别位于主支撑柱的两侧位置,第一加固内架和第二加固内架为空心金属柱或者金属方钢。优选的,所述第一凹面位于嵌合横梁的顶端正面位置,而第二凹面位于嵌合横梁的边缘表面,两者均呈内凹梯形槽设置,且第二凹面的居中位置开设固定孔。优选的,所述装配槽两个一组,内凹设置,与加固连接件配套设置。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墙体的支配钢结构内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该种建筑墙体的支配钢结构内架,通过嵌合横梁和主支撑柱作为墙体内结构的主要支撑结构,交叉设置有效的对墙体支撑加固。2、该种建筑墙体的支配钢结构内架,加固连接件在安装的时候,通过外部螺丝对主支撑柱和嵌合横梁的连接位置进行加固处理,同时两端呈嵌入方式与嵌合横梁连接,加强内架支撑抗压性。3、该种建筑墙体的支配钢结构内架,通过第一加固内架和第二加固内架,对墙体主支撑结构之间的空间进行填充加固,提供稳定支撑,加强墙体结构。4、该种建筑墙体的支配钢结构内架,在嵌合横梁与主支撑柱相互连接的时候,第一凹面和第二凹面有效的增强嵌合横梁的结构强度,同时在墙体内部进行层体填充的时候,有利于层体结构的加固,调高墙体的结构强度。5、该种建筑墙体的支配钢结构内架,通过装配槽稳定的连接加固连接件,增强墙体结构的主支撑结构强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立体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横梁结构示意图。图1-3中:1-墙体,2-装饰层,3-主支撑柱,4-嵌合横梁,5-加固连接件,6-第一加固内架,7-第二加固内架,8-第一凹面,9-第二凹面,10-装配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至3,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建筑墙体的支配钢结构内架,包括墙体1和装饰层2,装饰层2位于墙体1表面,墙体1的内部嵌入设置主支撑柱3和嵌合横梁4,主支撑柱3和嵌合横梁4之间固定连接有加固连接件5,主支撑柱3的内侧位置固定设置第一加固内架6和第二加固内架7,嵌合横梁4的表面设置第一凹面8和第二凹面9,嵌合横梁4的边缘位置开设装配槽10。本实施例中,嵌合横梁4和主支撑柱3配套设置,主支撑柱3呈竖向设置,嵌合横梁4呈横向设置。本实施例中,嵌合横梁4穿过主支撑柱3中间位置,两端支撑墙体1内壁,主支撑柱3两端凸出设置,且主支撑柱3的表面呈矩形凹陷设置,通过嵌合横梁4和主支撑柱2作为墙体内结构的主要支撑结构,交叉设置有效的对墙体支撑加固。本实施例中,加固连接件5位于主支撑柱3和嵌合横梁4的交叉点,且加固连接件5两端边缘嵌入在嵌合横梁4表面设置的装配槽10中,通过外部固定螺丝连接嵌合横梁4,加固连接件5在安装的时候,通过外部螺丝对主支撑柱3和嵌合横梁4的连接位置进行加固处理,同时两端呈嵌入方式与嵌合横梁4连接,加强内架支撑抗压性。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固内架6和第二加固内架7均位于主支撑柱3和嵌合横梁4之间,且第一加固内架6和第二加固内架7均呈“X”状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固内架6和第一加固内架7分别位于主支撑柱3的两侧位置,第一加固内架6和第二加固内架7为空心金属柱或者金属方钢,通过第一加固内架6和第二加固内架7,对墙体主支撑结构之间的空间进行填充加固,提供稳定支撑,加强墙体结构。本实施例中,第一凹面8位于嵌合横梁4的顶端正面位置,而第二凹面9位于嵌合横梁4的边缘表面,两者均呈内凹梯形槽设置,且第二凹面9的居中位置开设固定孔,在嵌合横梁4与主支撑柱3相互连接的时候,第一凹面8和第二凹面9有效的增强嵌合横梁4的结构强度,同时在墙体1内部进行层体填充的时候,有利于层体结构的加固,调高墙体1的结构强度。本实施例中,装配槽10两个一组,内凹设置,与加固连接件5配套设置,通过装配槽10稳定的连接加固连接件5,增强墙体1结构的主支撑结构强度。在使用本技术一种建筑墙体的支配钢结构内架时,首先,使用人员使得主支撑柱3和嵌合横梁4相互进行交叉连接,使得嵌合横梁4穿过主支撑柱3,外端位置接触墙体1内壁,之后使用人员在支撑结构装配结束后在墙体1内部空间进行外部层体结构的填充(阻燃层、保温层等),之后使用人员通过外部螺丝固定连接加固连接件5,使得加固连接件5对主支撑柱3与嵌合横梁4之间的连接点进行加固处理,同时使得第一加固内架6和第二加固内架7与主支撑柱3进行连接支撑,完成安装装配,在使用的时候,墙体1内部设置的支撑结构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与抗压性,提高墙体1结构的整体强度。以上的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技术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墙体的支配钢结构内架,包括墙体(1)和装饰层(2),装饰层(2)位于墙体(1)表面,其特征在于:墙体(1)的内部嵌入设置主支撑柱(3)和嵌合横梁(4),主支撑柱(3)和嵌合横梁(4)之间固定连接有加固连接件(5),主支撑柱(3)的内侧位置固定设置第一加固内架(6)和第二加固内架(7),嵌合横梁(4)的表面设置第一凹面(8)和第二凹面(9),嵌合横梁(4)的边缘位置开设装配槽(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墙体的支配钢结构内架,包括墙体(1)和装饰层(2),装饰层(2)位于墙体(1)表面,其特征在于:墙体(1)的内部嵌入设置主支撑柱(3)和嵌合横梁(4),主支撑柱(3)和嵌合横梁(4)之间固定连接有加固连接件(5),主支撑柱(3)的内侧位置固定设置第一加固内架(6)和第二加固内架(7),嵌合横梁(4)的表面设置第一凹面(8)和第二凹面(9),嵌合横梁(4)的边缘位置开设装配槽(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墙体的支配钢结构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嵌合横梁(4)和主支撑柱(3)配套设置,主支撑柱(3)呈竖向设置,嵌合横梁(4)呈横向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和2任意一项所述的建筑墙体的支配钢结构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嵌合横梁(4)穿过主支撑柱(3)中间位置,两端支撑墙体(1)内壁,主支撑柱(3)两端凸出设置,且主支撑柱(3)的表面呈矩形凹陷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墙体的支配钢结构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连接件(5)位于主支撑柱(3)和嵌合横梁(4)的交叉点,且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倩,
申请(专利权)人:柯沃泰膜结构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