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空心楼盖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01135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04: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空心楼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装配式空心楼盖结构,包括:装配式叠合楼板、叠合楼板桁架筋、轻质模体、抗浮限位钢筋和抗浮限位垫片;装配式叠合楼板设置于楼盖结构底部,叠合楼板桁架筋与叠合楼板连接,并隔离出用于安装轻质模体的空间,抗浮限位钢筋设置于空间内并且垂直固定于装配式叠合楼板上,轻质模体穿过抗浮限位钢筋后固定于空间内,抗浮限位垫片设置于轻质模体的顶端并与抗浮限位钢筋固接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叠合楼板的设置,克服了空心楼板下层板浇筑不实、出现裂缝以及蜂窝麻面的问题;通过抗浮限位钢筋和抗浮限位垫片的设置,将轻质模体可靠的固定在装配式叠合楼板上,克服了其容易上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空心楼盖结构
本技术涉及空心楼盖
,尤其涉及一种装配式空心楼盖结构。
技术介绍
现浇钢筋混凝土空心楼盖是继无梁楼盖、密肋楼盖之后又一种新型楼盖体系,其主要技术特点是:在现浇混凝土楼板中按规则布置一定数量的预制永久性薄壁箱体而形成的新型空心楼盖体系。它自重轻、跨度大,能适应当前大柱网、大开间、大空间的多高层建筑的需要,该楼盖不仅能提供灵活的应用空间,而且,还具有减轻结构自重、增加楼板刚度、缩短施工工期、提高隔声效果和降低结构造价等优点,其经济技术指标比其它类型的楼盖体系有明显的提高,有着广泛的运用前景。现有技术中,在浇筑混凝土时下方混凝土振捣密实度不够,容易出现裂缝、蜂窝麻面等质量病害,而且内膜容易产生上浮、内膜与内膜之间的距离也难以保持均匀。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本设计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工程应用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装配式空心楼盖结构,使其更具有实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装配式空心楼盖结构,解决空心楼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式空心楼盖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装配式叠合楼板(10)、叠合楼板桁架筋(20)、轻质模体(30)、抗浮限位钢筋(40)和抗浮限位垫片(50);/n所述装配式叠合楼板(10)设置于楼盖结构底部,所述叠合楼板桁架筋(20)与所述叠合楼板(10)连接,并隔离出用于安装所述轻质模体(30)的空间,所述抗浮限位钢筋(40)设置于所述空间内并且垂直固定于所述装配式叠合楼板(10)上,所述轻质模体(30)穿过所述抗浮限位钢筋(40)后固定于所述空间内,所述抗浮限位垫片(50)设置于所述轻质模体(30)的顶端并与所述抗浮限位钢筋(40)固接,以将所述轻质模体(30)固定在所述装配式叠合楼板(1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空心楼盖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装配式叠合楼板(10)、叠合楼板桁架筋(20)、轻质模体(30)、抗浮限位钢筋(40)和抗浮限位垫片(50);
所述装配式叠合楼板(10)设置于楼盖结构底部,所述叠合楼板桁架筋(20)与所述叠合楼板(10)连接,并隔离出用于安装所述轻质模体(30)的空间,所述抗浮限位钢筋(40)设置于所述空间内并且垂直固定于所述装配式叠合楼板(10)上,所述轻质模体(30)穿过所述抗浮限位钢筋(40)后固定于所述空间内,所述抗浮限位垫片(50)设置于所述轻质模体(30)的顶端并与所述抗浮限位钢筋(40)固接,以将所述轻质模体(30)固定在所述装配式叠合楼板(10)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空心楼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浮限位钢筋(40)锚固于所述装配式叠合楼板(10)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式空心楼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浮限位钢筋(40)包括弯折部(41)和竖直杆(4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相智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浩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