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外墙领域,公开了一种恒温防潮的建筑外墙。包括墙体本体,在墙体本体的一侧从内向外依次设置有内饰面层和内保温层。在墙体本体的另一侧从外向内依次设置有外饰面层、高强度防水防潮层、外保温层、水泥抹面层、增强网层和调温层。在调温层内设置有水管,在水管的一端连接有循环水泵,在水管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冷却箱和加热箱,冷却箱和加热箱与循环水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采用冷热循环交换水路的设置,能够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提高人体居住的舒适度。同时墙体本体是多层设置的,不仅保温隔绝室外的热气和冷气,还有防水防潮的功能,也提高了建筑外墙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恒温防潮的建筑外墙
本技术涉及建筑外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恒温防潮的建筑外墙。
技术介绍
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并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风水理念和美学法则创造的人工环境。建筑的对象大到包括区域规划、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等等,综合的环境设计构筑、社区形成前的相关营造过程。而其通常的对象为一定场地内的单位。而现有的住宅建筑外墙不具备调节室内温度的功能,在夏天时使人闷热,在冬天时使人寒冷,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大多住宅建筑外墙的保温材料会由于雨水的渗透而引起潮湿和霉变,影响了住宅建筑外墙的主体结构,增加了住宅建筑外墙的损耗。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恒温防潮的建筑外墙,通过采用冷热循环交换水路的设置,能够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提高人体居住的舒适度。同时墙体本体是多层设置的,不仅保温隔绝室外的热气和冷气,还有防水防潮的功能,也提高了建筑外墙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恒温防潮的建筑外墙,包括墙体本体,在所述墙体本体的一侧从内向外依次设置有内饰面层和内保温层;在所述墙体本体的另一侧从外向内依次设置有外饰面层、高强度防水防潮层、外保温层、水泥抹面层、增强网层和调温层;在所述调温层内设置有水管,在所述水管的一端连接有循环水泵;在所述水管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冷却箱和加热箱,所述冷却箱和加热箱与所述循环水泵连接;在所述冷却箱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电动控制阀;在所述循环水泵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电动控制阀。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内饰面层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循环水泵的出水口设置有用于控制水流量的恒温阀。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水管上设置有用于调节管道内水流压力差的平衡阀。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加热箱中设置有加热片。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采用冷热循环交换水路的设置,能够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提高人体居住的舒适度。同时墙体本体是多层设置的,不仅保温隔绝室外的热气和冷气,还有防水防潮的功能,也提高了建筑外墙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冷热循环交换水路结构示意图。图中数字和字母所表示的相应部件名称:1-外饰面层2-高强度防水防潮层3-外保温层4-水泥抹面层5-增强网层6-水管7-调温层8-墙体本体9-内保温层10-内饰面层11-温度传感器12-平衡阀13-恒温阀14-循环水泵15-加热箱16-加热片17-冷却箱18-第二电动控制阀19-第一电动控制阀。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如图1至2所示,技术为一种恒温防潮的建筑外墙,包括墙体本体8,在墙体本体8的一侧从内向外依次设置有内饰面层10和内保温层9。在内饰面层10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11。在墙体本体8的另一侧从外向内依次设置有外饰面层1、高强度防水防潮层2、外保温层3、水泥抹面层4增强网层5和调温层7。在调温层7内设置有水管6,在水管6的一端连接有循环水泵14,在循环水泵14的出水口设置有用于控制水流量的恒温阀13。在水管6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冷却箱17和加热箱15,冷却箱17和加热箱15与循环水泵14连接,在冷却箱17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电动控制阀19,在循环水泵14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电动控制阀18。其中,在加热箱15中设置有加热片16。在水管6上设置有用于调节管道水流压力差的平衡阀12。在上述中,外饰面层1采用的是天热石材干挂材料。高强度防水防潮层2采用的的是丙烯酸树脂防水剂材料,具有防水防潮的功能。外保温层3和内保温层9采用的是碳纤维隔热保温材料,具有保温隔绝室外的热气和冷气。水泥抹面层4采用抗裂纹砂浆材料,提高了建筑外墙的整体强度。增强网层5采用耐碱玻璃纤维材料,提高了建筑外墙的稳定性。内饰面层10采用的是VOC材料。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温度传感器11对室内温度的检测,当检测到的温度较低时,温度传感器11传递给第一电动控制阀19和第二电动控制阀18,以及加热片16一个信号,即第一电动控制阀19关闭,第二电动控制阀18和加热片16开启,通过循环水泵14和加热箱15对水路6进行循环水加热,以满足室内温度对人体的需求。当检测到的温度较高时,温度传感器11传递给第一电动控制阀19和第二电动控制阀18一个信号,即第一电动控制阀19开启,第二电动控制阀18关闭,通过循环水泵14和冷却箱17对水路6进行循环水冷,提高人体的舒适度。通过墙体本体8的多层设置,不仅保温隔绝室外的热气和冷气,还有防水防潮的功能,也提高了建筑外墙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减少了外墙的能耗。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恒温防潮的建筑外墙,其特征在于,包括墙体本体,在所述墙体本体的一侧从内向外依次设置有内饰面层和内保温层;在所述墙体本体的另一侧从外向内依次设置有外饰面层、高强度防水防潮层、外保温层、水泥抹面层、增强网层和调温层;在所述调温层内设置有水管,在所述水管的一端连接有循环水泵;在所述水管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冷却箱和加热箱,所述冷却箱和加热箱与所述循环水泵连接;在所述冷却箱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电动控制阀;在所述循环水泵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电动控制阀。/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恒温防潮的建筑外墙,其特征在于,包括墙体本体,在所述墙体本体的一侧从内向外依次设置有内饰面层和内保温层;在所述墙体本体的另一侧从外向内依次设置有外饰面层、高强度防水防潮层、外保温层、水泥抹面层、增强网层和调温层;在所述调温层内设置有水管,在所述水管的一端连接有循环水泵;在所述水管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冷却箱和加热箱,所述冷却箱和加热箱与所述循环水泵连接;在所述冷却箱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电动控制阀;在所述循环水泵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电动控制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棒非,李帅,朱磊,
申请(专利权)人:金棒非,李帅,朱磊,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