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沉管中腔模板抗浮装置及抗浮系统
本技术涉及沉管隧道施工
,特别涉及一种沉管中腔模板抗浮装置及抗浮系统。
技术介绍
沉管隧道施工过程中,通常采用在船台上制作或干坞中预先制作完成沉管,然后对水底基础进行处理,最后将沉管安装在处理好的基础上,从而建成水底隧道实现通行。如图1所示,现有的沉管结构中,多数采用单箱三室型结构,这种沉管结构包括底板1、顶板2、两侧侧墙3和中间的两面中墙4,所述中墙4与两侧侧墙3之间分别形成用于车辆通行的行车道廊道5,两面中墙4之间形成中腔,中腔作为中廊道6用于布置沉管附属设施。在预制沉管隧道过程中,分为多个管节单独预制,然后进行浮运并安装在预先布置的水底隧道基础上,多个管节之间进行拼接形成完整的沉管隧道结构。预制沉管节段时,需要在行车道廊道、中廊道及沉管节段外侧分别布置浇筑模板,针对现有技术采用每个沉管节段的浇筑模板单独拼装、单独拆卸的方式专利技术了一种沉管隧道中腔模板体系,该中腔模板体系将中廊道内的浇筑模板划分为左模板和右模板两大块,并将左、右模板固定在排架上,左侧排架和右侧排架均连接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沉管中腔模板抗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中腔模板(7)顶部的多个顶部垫块(8),该顶部垫块(8)的高度与所述中腔模板(7)顶部到顶板钢筋笼(9)的距离对应,使得所述顶部垫块(8)的上部与所述顶板钢筋笼(9)贴合,且所述顶部垫块(8)的下部与中腔模板(7)顶部贴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沉管中腔模板抗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中腔模板(7)顶部的多个顶部垫块(8),该顶部垫块(8)的高度与所述中腔模板(7)顶部到顶板钢筋笼(9)的距离对应,使得所述顶部垫块(8)的上部与所述顶板钢筋笼(9)贴合,且所述顶部垫块(8)的下部与中腔模板(7)顶部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管中腔模板抗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管中腔模板抗浮装置还包括安装在中腔模板(7)侧面的多个侧部垫块(10),多个所述侧部垫块(10)的厚度与所述中腔模板(7)侧面到中墙钢筋笼(11)的距离对应,使得所述侧部垫块(10)的两侧分别与所述中墙钢筋笼(11)和中腔模板(7)侧面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沉管中腔模板抗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垫块(8)和侧部垫块(10)上均开设有用于扎丝穿过且绑扎在横向钢筋(9a)和/或纵向钢筋(9b)上的孔洞(1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沉管中腔模板抗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垫块(8)和侧部垫块(10)为强度与混凝土保护层相当的混凝土垫块。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沉管中腔模板抗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垫块(8)与侧部垫块(10)为长条形垫块,包括与钢筋笼侧接触的支撑面(13),以及与中腔模板(7)接触的模板面(14),所述模板面(14)为波浪形。
6.根据权利要求1-5之一所述的沉管中腔模板抗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管中腔模板抗浮装置用于整体式拼装的中腔模板体系中,所述中腔模板体系包括连接在左侧排架(15)上的左模板(71)和连接在右侧排架(16)上的右模板(72),所述左模板(71)和右模板(72)分别布置在中廊道(6)两侧,两者通过连接在左侧排架(15)和右侧排架(16)上的可伸缩式支撑横梁(17)拼装形成具有一定间隙的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德贝,张涛,尹威,陈健斌,林晓越,刘荣岗,方钊佳,尤亚正,朱成,岳祥,王疆峰,伍昌,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