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沉管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沉管倒角振捣装置,该装置包括在沉管倒角处的模板系统上开设的振捣孔,所述振捣孔上固定式连接有振捣孔座,还包括盖合在该振捣孔座上的振捣孔盖,所述振捣孔盖上设有大小与振捣孔对应的分模板,使得振捣孔盖盖合在振捣孔座上后,所述振捣孔周围的浇筑模板与所述分模板形成浇筑模板结构,该沉管倒角振捣装置还包括用于将振捣孔盖固定在振捣孔座上的锁紧结构,通过在振捣孔盖上布置分模板,振捣孔盖盖合在振捣孔座后,分模板和浇筑模板形成完整的浇筑模板结构,该沉管倒角振捣装置既能满足振捣工艺要求,振捣完成后,将振捣孔盖和振捣孔座盖合,又能保证沉管节段在倒角处的混凝土成型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沉管倒角振捣装置
本技术涉及沉管施工
,特别是一种沉管倒角振捣装置。
技术介绍
沉管隧道施工过程中,通常采用在船台上制作或干坞中预先制作完成沉管,然后对水底基础进行处理,最后将沉管安装在处理好的基础上,从而建成水底隧道实现通行。沉管隧道施工过程中,沉管结构通常由多个管节拼接而成,每个沉管管节分为多个管段进行浇筑,在沉管管节浇筑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后应立即进行振捣,而振捣具有相对严格的技术要求,例如:混凝土振捣以混凝土不出现下沉、表面泛浆及表面不再出现大气泡为准;振捣过程中需要技术人员对混凝土振捣时间及振捣棒的作用半径进行观察,必要时可及时调整振捣工艺,防止振捣过程中出现过振或漏振现象;振捣器的作用半径也是处于某一范围内;振捣器要垂直地插入混凝土内,并要插至前一层混凝土内,以保证新浇筑混凝土与前一层混凝土结合良好等。如果不能满足振捣技术要求,则沉管浇筑质量会受到较大影响。现有的沉管结构中,如图1所示,通常采用单箱三室型结构,沉管1包括底板11、顶板12、两侧侧墙13和中间的两面中墙14,所述中墙14与两侧侧墙13之间分别形成用于车辆通行的行车道廊道15,两面中墙14之间形成用于布置沉管附属设施的中廊道16,沉管结构还包括底板倒角17和顶板倒角18。由于在底板倒角17和顶板倒角18处均布置有浇筑模板,在沉管预制混凝土振捣过程中,底板倒角17和顶板倒角18处振捣存在较大的施工难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底板倒角17和顶板倒角18处,振捣器无法垂直地插入混凝土内振捣,因此无法较好地控制振捣器,往往会出现过振或漏振现象;其次,此处的气泡不容易排除,往往滞留在混凝土内,同时也无法观察该处的混凝土是否存在下沉、表面泛浆及表面不再出现大气泡等现象,因此也就无法调整振捣工艺;再者,也无法较好地控制振捣器插至前一层混凝土内,在新浇筑混凝土层与前一层混凝土之间往往存在浇筑间隔缝,严重影响沉管制作质量。由于存在上述施工难题,导致在该部位容易出现气泡、裂缝等质量问题,而且混凝土与钢筋的握裹力较差,混凝土密实度较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裂性能均不好,因此,如何解决上述施工难题,成为沉管振捣施工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由于沉管包括布置有模板系统的底板倒角和顶板倒角结构,导致该部位存在无法进行垂直振捣进而容易出现影响振捣质量的问题,提供一种沉管倒角振捣装置,既能满足振捣工艺要求,振捣完成后,通过盖合振捣孔盖,又能保证沉管节段在倒角处的混凝土成型质量。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沉管倒角振捣装置,包括在沉管倒角处的模板系统上开设的振捣孔,所述振捣孔上固定式连接有振捣孔座,所述振捣孔座上设有振捣孔盖,所述振捣孔盖上设有形状尺寸与振捣孔适配的分模板,使得振捣孔盖盖合在振捣孔座上后,所述振捣孔周围的浇筑模板与所述分模板形成的浇筑模板结构,该沉管倒角振捣装置还包括用于将振捣孔盖固定在振捣孔座上的锁紧结构。模板系统包括浇筑模板和排架,所述浇筑模板固定安装在所述排架上,排架用于对浇筑模板形成支撑。通过在沉管倒角处的模板系统上开设振捣孔的方式,振捣器能从振捣孔垂直伸入到沉管倒角处进行振捣,一方面便于沉管倒角处的气泡溢出;另一方面,施工人员能通过振捣孔观察到振捣的混凝土情况,必要时,能及时调整振捣工艺;再一方面,通过振捣孔进行振捣,方便控制振捣器,能有效避免出现过振现象,并且能较好地控制振捣器插入混凝土内的距离,保证新浇筑混凝土与前一层混凝土结合良好。通过在振捣孔上布置振捣孔座,且振捣孔座与振捣孔固定式连接,使得沉管倒角振捣装置方便制作,也便于匹配和后期使用,保证沉管倒角振捣装置在后期使用时不存在漏浆问题。在振捣孔盖上设有大小与振捣孔对应的分模板,振捣孔盖盖合在振捣座上后,所述分模板正好填补了模板系统中浇筑模板的缺失部分,从而使浇筑模板形成完整结构,便于沉管预制混凝土表面成型。另外,当完成振捣后,将振捣孔盖盖合在振捣孔座上,继续进行中墙和侧墙浇筑,此时,荷载增大,通过锁紧结构,将振捣孔盖锁紧固定在振捣孔座上,保证后序浇筑施工继续进行,避免出现振捣孔盖掉落并发生振捣孔漏浆的问题。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振捣孔为四方形孔洞,所述振捣孔座包括四周封闭且内孔与所述振捣孔适配的孔座框架,所述振捣孔盖包括分模板,以及用于安装所述分模板的孔盖框架,该孔盖框架包括密封外圈和骨架,所述密封外圈用于和所述孔座框架贴合。将振捣孔布置为四方形孔洞,使得振捣孔座的孔座框架结构与四方形孔洞相同,也是包括由四个平面密封围成的中空框架圈,进而当采用振捣孔盖盖合在振捣孔座时,通过四个平面进行贴合密封,能降低制造难度,保证四个平面贴合紧密,避免振捣孔在振捣完成继续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发生漏浆现象。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模板系统包括排架和浇筑模板,所述孔座框架包括安装在该排架上的四个座板,四个座板一体式连接成四方形变径筒状结构,所述孔盖框架的密封外圈与所述孔座框架贴合后,所述分模板与浇筑模板的浇筑面平齐。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孔座框架为形状大小与所述振捣孔适配的变径筒状结构,所述密封外圈为形状大小与所述孔座框架适配的变径台体结构,该变径台体结构的顶部用于安装所述分模板。所述密封外圈包括尺寸较小的顶部和尺寸较大的底部,顶部用于安装分模板,底部位于排架外侧。将孔座框架采用变径的筒状结构,对应地,振捣孔盖的密封外圈也采用形状大小与孔座框架适配的变径结构,两者形成相互贴合的斜面结构,便于将振捣孔盖盖合在振捣孔座内,同时通过锁紧结构的锁紧固定,斜面贴合的结构密封性更好。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骨架包括由型钢和钢板拼接形成密封外圈的支撑结构。采用型钢和钢板制作成骨架,能提高振捣孔盖的强度,保证振捣孔盖盖合在振捣孔座后,在锁紧结构的固定下不会发生变形,从而保证分模板始终与浇筑模板的浇筑面在同一平面上,提高沉管表面成型质量。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锁紧结构包括连接在振捣孔盖一侧的铰接板,所述振捣孔盖通过该铰接板与排架铰接,所述锁紧结构还包括楔形块和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楔形块穿过的锁紧孔,所述振捣孔盖盖合在振捣孔座上且所述楔形块穿过该锁紧孔后,楔形块底面与振捣孔盖顶面平齐。现场施工过程中,由于沉管倒角振捣装置随模板系统在多个管段浇筑时反复循环使用,将楔形块通过铁链连接在附近位置的排架上,避免楔形块在现场丢失,随取随用。采用铰接板将振捣孔盖和振捣孔座铰接的方式,便于振捣孔盖的盖合和打开,非常方便。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振捣孔盖上还设有把手。在振捣孔盖上设置把手,便于抓拿,通过把手抓取,便于将振捣孔盖盖合和提起。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沉管节段包括两个行车道廊道,每个行车道廊道两侧均有两处沉管底板倒角,沿沉管节段长度方向上,每处所述沉管底板倒角上均布置有多个所述沉管倒角振捣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沉管倒角振捣装置(3),其特征在于,包括在沉管(1)倒角处的模板系统(2)上开设的振捣孔(31),所述振捣孔(31)上固定式连接有振捣孔座(32),所述振捣孔座(32)上设有振捣孔盖(33),所述振捣孔盖(33)上设有形状尺寸与振捣孔(31)适配的分模板(331),所述振捣孔(31)周围的浇筑模板(21)能够和所述分模板(331)形成浇筑模板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沉管倒角振捣装置(3),其特征在于,包括在沉管(1)倒角处的模板系统(2)上开设的振捣孔(31),所述振捣孔(31)上固定式连接有振捣孔座(32),所述振捣孔座(32)上设有振捣孔盖(33),所述振捣孔盖(33)上设有形状尺寸与振捣孔(31)适配的分模板(331),所述振捣孔(31)周围的浇筑模板(21)能够和所述分模板(331)形成浇筑模板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管倒角振捣装置(3),其特征在于,所述振捣孔(31)为四方形孔洞,所述振捣孔座(32)包括四周封闭且内孔与所述振捣孔(31)适配的孔座框架(322),所述振捣孔盖(33)包括用于安装所述分模板(331)的孔盖框架(332),该孔盖框架(332)包括密封外圈(3321)和骨架(3322),所述密封外圈(3321)用于与所述孔座框架(322)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沉管倒角振捣装置(3),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系统(2)包括排架(22)和浇筑模板(21),所述孔座框架(322)包括安装在该排架(22)上的四个座板(3221),四个座板(3221)一体式连接成四方形变径筒状结构,所述孔盖框架(332)的密封外圈(3321)用于与所述孔座框架(322)贴合,使得所述分模板(331)与浇筑模板(21)的浇筑面平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沉管倒角振捣装置(3),所述孔座框架(322)为形状大小与所述振捣孔(31)适配的变径筒状结构,所述密封外圈(3321)为形状大小与所述孔座框架(322)适配的变径台体结构,该变径台体结构的顶部用于安装所述分模板(331)。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轩源,林晓越,张涛,尤亚正,方钊佳,刘荣岗,朱成,汤健,石志鹏,刘灼佳,罗伟财,蔡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