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透水路面排水结构
本技术属于道路排水设计
,具体涉及一种透水路面排水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大幅提高,硬化铺装面积急剧增加,不仅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改变了城市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70%以上的降雨形成径流被排放,使得城市蓄不住水,出现“大雨必涝、雨后即旱”现象。海绵城市是实现从快排、及时就近排出、快速排干的工程排水时代跨入到“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综合排水、生态排水的历史性、战略性的转变。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无砂大孔混凝土进行试验研究,20世纪70年代,为了抢救古村,曾研制了一些具有透水、透气性能的砌块,用于铺装皇家园林的广场和道路。1993年,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开展了“透水性混凝土与透水性混凝土路面砖的研究”的项目,该项目成果于1995年开始在试点工程中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5年,中建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对透水混凝土的性能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并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取得了一些应用。机动车道路设置透水层面可以避免路面积水,避免行车出现水漂打滑现象,大大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透水路面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排水道路,所述排水道路自下而上依次包括路基、非透水路面下层结构和透水路面上层结构,所述透水路面上层结构内具有相互连通的透水孔隙;所述排水道路平面设有1.5%-3%的横坡;所述排水道路为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或人行道;/n机非隔离带,所述机非隔离带设置在所述机动车道与所述非机动车道之间,具有隔离绿化功能,所述机非隔离带内设置有超标雨水溢流井;/n立缘石,所述立缘石设置在所述机动车道和所述机非隔离带之间,由多个侧石依次连接组成,所述立缘石的侧壁设置有第一排水孔和第二排水孔,所述透水路面上层结构的上表面高度位于所述第一排水孔的上边缘与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水路面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排水道路,所述排水道路自下而上依次包括路基、非透水路面下层结构和透水路面上层结构,所述透水路面上层结构内具有相互连通的透水孔隙;所述排水道路平面设有1.5%-3%的横坡;所述排水道路为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或人行道;
机非隔离带,所述机非隔离带设置在所述机动车道与所述非机动车道之间,具有隔离绿化功能,所述机非隔离带内设置有超标雨水溢流井;
立缘石,所述立缘石设置在所述机动车道和所述机非隔离带之间,由多个侧石依次连接组成,所述立缘石的侧壁设置有第一排水孔和第二排水孔,所述透水路面上层结构的上表面高度位于所述第一排水孔的上边缘与下边缘之间,所述非透水路面下层结构的上表面位于所述第二排水孔的上边缘与下边缘之间;所述机非隔离带内填充物的上表面高度低于第一排水孔的下边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水路面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路面上层结构的孔隙率为8%~20%;所述透水路面上层结构的渗水系数不小于800ml/min;透水路面上层结构的连通孔隙率为5%~20%;
所述非透水路面下层结构的孔隙率不大于3%,连通孔隙不大于0.5%,渗水系数不大于120ml/min。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水路面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道路还包括透水路面中层结构,所述透水路面中层结构设置在所述透水路面上层结构和所述非透水路面下层结构之间;所述透水路面中层结构的骨料的公称最大粒径大于所述透水路面上层结构的骨料的公称最大粒径,所述透水路面中层结构内设置有相互连通的透水孔隙;
所述透水路面中层结构的孔隙率为8%~25%,所述透水路面中层结构的孔隙率大于透水路面上层结构的孔隙率;
所述透水路面中层结构的渗水系数不小于1000ml/min,所述透水路面中层结构的渗水系数大于所述透水路面上层结构的渗水系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水路面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路面中层结构与所述非透水路面下层结构之间设置有隔水层,所述隔水层阻止上方的水进入所述非透水路面下层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江,黄建波,肖飞鹏,王金刚,查显卫,宗启迪,郭瑞,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