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下车体框架结构及车辆
本技术涉及下车体
,特别涉及一种下车体框架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目前白车身下车体结构全部都是由多个零件通过焊接或者其他的连接方式连接在一起,这样的结构,通过不同的工艺形式,应用不同的钣金材料,基本上能够满足我们所需求的弯扭刚度、碰撞的性能,但是经常存在异响、配合不良、生产周期长、人力资源投入大、成本高等诸多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下车体框架结构,零件数量少、制造成本低、制造周期短、性能好。一种下车体框架结构,包括按照下车体结构排布位置的第一门槛、第二门槛、第一扭力盒、第二扭力盒、第一后纵梁、第二后纵梁、机舱下横梁、第一座椅横梁、第二座椅横梁和中横梁,第一门槛、第二门槛、第一扭力盒、第二扭力盒、第一后纵梁、第二后纵梁、机舱下横梁、第一座椅横梁、第二座椅横梁和中横梁通过铸造工艺一体形成下车体框架结构。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门槛与该第二门槛沿车身宽度方向相对设置,该第一门槛的一端与该第一扭力盒连接,该第一门槛的另一端与该第一后纵梁连接,该第二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下车体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按照下车体结构排布位置的第一门槛、第二门槛、第一扭力盒、第二扭力盒、第一后纵梁、第二后纵梁、机舱下横梁、第一座椅横梁、第二座椅横梁和中横梁,该第一门槛、该第二门槛、该第一扭力盒、该第二扭力盒、该第一后纵梁、该第二后纵梁、该机舱下横梁、该第一座椅横梁、该第二座椅横梁和该中横梁通过铸造工艺一体形成该下车体框架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车体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按照下车体结构排布位置的第一门槛、第二门槛、第一扭力盒、第二扭力盒、第一后纵梁、第二后纵梁、机舱下横梁、第一座椅横梁、第二座椅横梁和中横梁,该第一门槛、该第二门槛、该第一扭力盒、该第二扭力盒、该第一后纵梁、该第二后纵梁、该机舱下横梁、该第一座椅横梁、该第二座椅横梁和该中横梁通过铸造工艺一体形成该下车体框架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体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门槛与该第二门槛沿车身宽度方向相对设置,该第一门槛的一端与该第一扭力盒连接,该第一门槛的另一端与该第一后纵梁连接,该第二门槛的一端与该第二扭力盒连接,该第二门槛的另一端与该第二后纵梁连接,该机舱下横梁连接于该第一扭力盒与该第二扭力盒之间,该第一座椅横梁、该第二座椅横梁和该中横梁沿车身长度方向相互间隔设置,该第一座椅横梁、该第二座椅横梁和该中横梁的两端分别与该第一门槛、该第二门槛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车体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机舱下横梁包括第一横梁部、中间部和第二横梁部,该中间部连接于该第一横梁部与该第二横梁部之间,该第一横梁部与该第一扭力盒连接,该第二横梁部与该第二扭力盒连接,该第一横梁部上设有多根第一纵向筋、第一横向筋和多根第一斜向筋,各该第一纵向筋沿车身长度方向相互间隔设置,该第一横向筋沿车身宽度方向设置,该第一横向筋与各该第一纵向筋交叉连接,各该第一斜向筋相互间隔设置,该第一斜向筋经过该第一横向筋与该第一纵向筋的连接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车体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中间部上设有多根第二纵向筋、多根第二横向筋、第二斜向筋和第三斜向筋,各该第二纵向筋沿车身长度方向相互间隔设置,各该第二横向筋沿车身宽度方向相互间隔设置,各该第二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景民,罗培锋,钟建强,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