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细胞内灌流换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19498 阅读:2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生理实验装置技术领域,具有电极、电极液贮存、废液收集三部分,特征是:氯化银球电极作为测试电极固定于电极固定头的侧壁上,其中央空间开有与硅胶管相接的吸管和与若干分管相接的通道,电极固定头的前端有内螺纹,与带中心孔的螺栓相旋接,同现有技术相比,结构一体化,操作简便,抗干扰能力强,换液速度快,成功率高,节省费用,为电生理学的深入研究做了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该技术在200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目前,国际上对电生理学的研究水平已进入到活体细胞的内部。在全细胞电压钳制实验中,利用电极内换液的方法,进行细胞内灌流,将某些物质直接导入细胞内部来研究细胞中离子通道调控的机制,分析药物的作用机理或不易透过膜的物质在细胞内的作用机理等。这一实验的顺利开展,对电生理学、神经电生理学、药理学等很多课题的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这一项研究实验工作自从1984年Soejima和Noma开始进行细胞内灌流实验研究以来,至今为止,仍只有少数几个国家的实验室能够开展这项工作。其原因在于该项实验的技术操作复杂,难度大,实验费时费力,成功率很低。实验中所需的装置仅处于一种单纯功能性连接的状态,(见图1)。例如,日本国家生理研究所在《Pfluger Arch》(1984)p424-431″Mode of regulation of the Ach-sensitive K-channel by the muscarinic recepetor in rabbit atrial cells″一文中所公开的细胞内灌流装置,基本上是元部件的简单功能性连解,所采的氯化钾琼脂盐桥电极、玻璃电极以及负压管之间的连接结构不合理,其中最大的缺陷是,这种装置增加了引导电极与细胞之间的空间距离,而无法避勉噪音的干扰。此外,用一个玻璃电极的内管吸取不同电极液,极易造成污染和测试结果不准确,同时每次进行实验时,每个部件都需要重新安装调试,操作非常麻烦,换液速度慢,实验的成功率低。至目前为止,尚未见一种操作简便、易于掌握、规范定型和商品化的装置问世。由于这些原因,限制了细胞内灌流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实验工作在一般电生理实验室的普及。在我国,关于细胞内灌流的报导,尚属一片空白。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状况,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产品化的细胞内灌流装置,使细胞内灌流或用药方法变得操作简便、省时省力,换液速度快、节省实验费用、成功率高,便于推广普及。现将本技术技术解决方案叙述如下本技术细胞灌流装置具有电极、电极液贮存、废液收集三部分。其特征在于电极部分包括常规玻璃电极(1)、氯化银球电极(3)和中央管(2);电极液贮存部分包括与中央管相通的的分管(5)、储液管(6);废液收集部分包括吸管(4)、监视室(7)、接负压源管(8)、排液管(9);氯化银球电极(3)作为测试电极固定于电极固定头(10)的侧壁上,并与电极固定头(10)的中央空间相通,通过屏蔽导线与放大器的探头连接;电极固定头(10)的中央空间开有吸孔(4)和与若干分管(5)相通的通道;分管(5)上所接的硅胶管分别接入装有不同电极液的储液管(6)中;电极固定头(10)的前端有内螺纹,与带中心孔,且可穿入玻璃参比电极(1)的螺栓(11)相旋接,内螺纹底部装有密封圈(12)。 现将附图说明如下图1日本国家生理研究所的细胞灌流实验装置示意图图2本技术装置(A)图3本技术装置(B)图4采用本技术装置进行细胞内灌流所获得的某些药物对心肌cAMP-依赖性Cl-电流的影响谱图图2、3表示了本技术细胞灌流装置示意图。使用该装置时,先将储液管(6)置于固定架上,将接在分管孔(5)上的硅胶管从储液管(6)上的盖孔中插入,深入到电极液中,每根分硅胶管上都配有一活动弹簧夹,作为每根分管的开关,以备选择电极液时用,监视室(7)选用透明有机玻璃,以便监视换液效果。其上的开口(8)接注射器(或负压源),开口(9)接排液管,(13)是垂直深入池内部的不锈钢管,通过硅胶管接电极头固定头(10)上的吸孔(4)。当将一根玻璃电极(1)装入电极固定头(10)中时,拧紧螺栓(11),检查所有弹簧头,使整个灌流系统处于密封状态,再将所有备用的电极液依次分别充满每个储液管(6)和分管(5)之间的硅胶管中,确认其中无气泡存在。然后施加负压,使所需对照电极液充满玻璃电极(1)和电极固定头(10)的内部空间,保证电学通路的形成。用负压器(或注射器)给(8)施加负压,使电极液从分管(5)流向中央管(2),并从中央管(2)的尖端开口流出,接着转向电极尾部,经吸管(4)、不锈钢管(13)进入监视室(7)。通过观查液体的滴数及快慢来判断电极充满的情况,一般5滴即可使电极内液全部更新,至此,整个细胞灌流系统便处于备用状态,然后在显微镜下选出合适细胞,在电极推进器的控制下,使电极尖端轻触细胞膜,并施加负压,吸破进入电极尖端内的细胞膜,这样,便形成了全细胞形式的膜片钳记录方式,通过仪器记录和处理所获取的细胞膜电流信号。图4说明了采用本技术装置在对心肌cAMP-依赖性Cl-通道研究中进行细胞内灌流,由电极液中的cAMP扩散进入细胞后所激发出的电流记录图,效果很好,证明本装置是非常有效的。本技术同现有技术相比,结构简单,操作容易,省时省力,换液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成功率高,节省费用,为电生理学的深入研究做了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权利要求1.一种细胞内灌流换液装置,具有电极、电极液贮存、废液收集三部分,其特征在于电极部分包括常规玻璃电极、氯化银球电极和中央管;电极液贮存部分包括与中央管相通的的分管、储液管;废液收集部分包括吸管、监视室、接负压源管、排液管,氯化银球电极作为测试电极直接固定于电极固定头的侧壁上,并与电极固定头的中央空间相通,通过屏蔽导线与放大器的探头连接;电极固定头的中央空间开有吸孔和与若干分管相通的通道;分管上所接的硅胶管分别接入装有不同电极液的储液管中;电极固定头的前端有内螺纹,与带中心孔且可穿入玻璃参比电极的螺栓相旋接,内螺纹底部装有密封圈。专利摘要本技术属于生理实验装置
,具有电极、电极液贮存、废液收集三部分,特征是:氯化银球电极作为测试电极固定于电极固定头的侧壁上,其中央空间开有与硅胶管相接的吸管和与若干分管相接的通道,电极固定头的前端有内螺纹,与带中心孔的螺栓相旋接,同现有技术相比,结构一体化,操作简便,抗干扰能力强,换液速度快,成功率高,节省费用,为电生理学的深入研究做了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文档编号G01N27/26GK2289239SQ9623638公开日1998年8月26日 申请日期1996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1996年10月31日专利技术者周士胜, 臧益民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细胞内灌流换液装置,具有电极、电极液贮存、废液收集三部分,其特征在于:电极部分包括常规玻璃电极、氯化银球电极和中央管;电极液贮存部分包括与中央管相通的分管、储液管;废液收集部分包括吸管、监视室、接负压源管、排液管,氯化银球电极作为测试电极直接固定于电极固定头的侧壁上,并与电极固定头的中央空间相通,通过屏蔽导线与放大器的探头连接;电极固定头的中央空间开有吸孔和与若干分管相通的通道;分管上所接的硅胶管分别接入装有不同电极液的储液管中;电极固定头的前端有内螺纹,与带中心孔且可穿入玻璃参比电极的螺栓相旋接,内螺纹底部装有密封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士胜臧益民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61[中国|陕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