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阻尼减振装置的碳滑板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194680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04: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带阻尼减振装置的碳滑板,包括碳条、托架和阻尼减振装置,所述阻尼减振装置可以设置在所述碳条和所述托架之间,和/或所述托架的内部或外表面。当所述碳滑板振动时,所述阻尼减振装置可以通过阻尼减振层、带流动物的分隔室或动力阻尼减振装置,以阻隔、吸收或转化成其他能量等方式起到对所述碳滑板的阻尼减振作用,吸收振动能量,减缓碳滑板的磨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阻尼减振装置的碳滑板
本技术涉及碳滑板
,特别涉及一种带阻尼减振装置的碳滑板。
技术介绍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受电弓作为列车牵引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高压接触网上获得电流,为车辆牵引逆变器和高压设备提供动力来源。其中,碳滑板是安装在受电弓上,直接与接触网导线接触,属于滑动接触触头材料,滑板从接触网导线上获得电流,为机车供应电力。碳滑板与接触网线构成的是一对机械与电气耦合的特殊摩擦副,因此碳滑板属于易损易耗物件。在理想运行情况下,受电弓与接触网的接触压力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以使受流离线率不会过大,保证受流效果。同时碳滑板在拉出值范围内,应磨耗均匀、表面平滑。但由于列车运行环境复杂,外部干扰因素非常多,特别是在列车高速行驶过程中,由于宽频带轮轨激励力作用下,不可避免的将振动能量沿车体传递至受电弓,引起碳滑板的高频振动,导致受电弓的接触网线在振动冲击力下出现高频次的压力波动,引起接触网线接触的不平滑,这样不仅会增加碳滑板机械摩擦损耗,而且接触线与受电弓之间容易出现打火、电火花或电弧烧蚀现象,导致磨耗,该磨耗对碳滑板损伤极大。同时,随着磨耗的增加又进一步增加了压力波动,导致碳滑板磨损加剧。碳滑板异常磨耗不仅会降低碳滑板的使用寿命,增加检修维护成本,而且会导致弓网接触力产生波动进而引起机车受电不良,机车运行性能差甚至会损害机车电气设备,给列车运行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目前,轨道交通用的碳滑板多为刚性结构体,材料或结构阻尼损耗因子较低。长时间使用后,振动作用加剧碳条的磨耗程度,不仅有安全隐患而且需要经常更换碳滑板,维护成本高。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带阻尼减振装置的碳滑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带阻尼减振装置的碳滑板,以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阻尼减振装置的碳滑板,包括碳条、托架,所述碳条设置于受电弓的弓头上,所述托架支撑所述碳条,还包括阻尼减振装置,所述阻尼减振装置设置于所述碳条和所述托架之间,和/或所述托架的内部或者外表面。通过所述阻尼减振装置使所述碳滑板的振动降低减缓。优选的,所述阻尼减振装置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通过合理的数量与分布,提高阻尼减振效果。优选的,所述阻尼减振装置为阻尼减振层,所述阻尼减振层至少包括高分子阻尼材料板。所述碳滑板振动时,带动所述高分子阻尼材料板发生形变,阻隔并消耗振动。优选的,所述阻尼减振层为高分子阻尼材料板和约束板形成的复合约束板。所述约束板有助于增加所述高分子阻尼材料板的剪切或拉伸变形能力,提高阻尼减振效果。优选的,所述阻尼减振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分隔室结构,所述分隔室的空间填充流动物。当所述碳滑板中振动时,将能量传递给所述流动物,在所述分隔室内振动摩擦,吸收振动。优选的,所述分隔室包裹界面上安装有调节体,所述流动物与所述调节体接触。当所述碳滑板振动时,所述调节体自身可以振动,并将振动传递给所述流动物,还可以增强所述流动物对所述碳滑板的反作用力和摩擦力,有助于振动能量的损耗。优选的,所述流动物的缝隙间有缝隙填充物,可以在振动传递时提高摩擦力和形变,提高阻尼减振效果。优选的,所述流动物的外侧有柔性包袋。所述柔性包带结构能加剧所述流动物的摩擦和冲击,消耗更多的振动能量并降低振动的敷设噪声。优选的,所述阻尼减振装置为弹性元件和刚性元件间隔设置形成的动力吸振装置,位于所述托架的下侧。振动时,所述刚性元件对所述碳滑板产生反作用力,抵消所述碳滑板传递的部分振动能量,所述弹性元件将部分振动能量转化为热量等其他形式的能量耗散。优选的,所述阻尼减振装置可以通过胶粘、焊接、紧固件或硫化连接在所述碳条和/或托架上,使贴合更紧密。本技术取得的有益效果为:(1)本技术的阻尼减振装置结构简单,和碳滑板紧密贴合,可以传递消耗振动能量,降低碳条的磨耗程度,延长使用寿命;(2)本技术的阻尼减振装置可以分散布置于碳滑板上,提供分布的阻尼减振效果;(3)本技术的阻尼减振装置能适用于宽频段的振动。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7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8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8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技术实施例8的另一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碳条,2.托架,3.阻尼减振层,4.高分子阻尼材料板,5.约束板,6.复合约束板,7.分隔室,8.流动物,9.包裹界面,10.第一填充物,11.第二填充物,12.调节体,13.缝隙填充物,14.柔性包袋,15.弹性元件,16.刚性元件,17.动力吸振装置,18.碳滑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可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清楚的理解本技术,并且能够实施。但是本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实施例1一种带阻尼减振装置的碳滑板,如图1-4所示。所述带阻尼减振装置的碳滑板包括碳条1、托架2和阻尼减振层3。所述碳条1设置于受电弓的弓头上,与接触网导线接触,所述托架2用于支撑所述碳条1,所述阻尼减振层3与所述碳条1或所述托架2紧密贴合,可以通过胶粘、焊接、紧固件或硫化的方式连接固定。所述阻尼减振层3可以位于所述碳条1和所述托架2之间,也可以设置于所述托架2的内部或外表面,也可以组合设置,并设置至少一个所述阻尼减振层。所述阻尼减振层3由单层或多层高分子阻尼材料板4复合而成。如图5所示,所述阻尼减振层3的数量为多层,安装在所述碳条1、托架2的内侧和/或外表面。如图1所示,所述阻尼减振层3与所述托架2的外表面紧密贴合。所述碳滑板18振动时,能量经所述托架2外表面的阻尼减振层消耗。如图2所示,所述阻尼减振层3与所述托架2的内部紧密贴合,振动时,能量被分散到所述阻尼减振层3与所述托架2形成的多个结构。如图3所示,所述阻尼减振层3的一侧和所述碳条1连接,另一侧和所述托架2贴合。振动能量经由所述碳条1传递到所述阻尼减振层,发生变形消耗振动。如图4所示,设置多个阻尼减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阻尼减振装置的碳滑板,包括碳条(1)和托架(2),所述碳条(1)设置于受电弓的弓头上,所述托架(2)支撑所述碳条(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阻尼减振装置,所述阻尼减振装置设置于所述碳条(1)和所述托架(2)之间,和/或所述托架(2)的内部或者外表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阻尼减振装置的碳滑板,包括碳条(1)和托架(2),所述碳条(1)设置于受电弓的弓头上,所述托架(2)支撑所述碳条(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阻尼减振装置,所述阻尼减振装置设置于所述碳条(1)和所述托架(2)之间,和/或所述托架(2)的内部或者外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阻尼减振装置的碳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减振装置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阻尼减振装置的碳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减振装置为阻尼减振层(3),所述阻尼减振层(3)至少包括高分子阻尼材料板(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阻尼减振装置的碳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减振层(3)为高分子阻尼材料板(4)和约束板(5)形成的复合约束板(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阻尼减振装置的碳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减振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分隔室(7)结构,所述分隔室(7)的空间填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绪超曾飞张兴刚陈灵鸽王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洛阳双瑞橡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