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18249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04: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养鱼装置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压网装置,包括渔网本体,还包括漂浮部、悬浮部、支撑杆和拉绳,所述漂浮部与渔网本体上端固接,所述拉绳一端绕过漂浮部并与悬浮部连接,所述支撑杆一端与渔网本体下端连接,所述支撑杆另一端与悬浮部连接,所述渔网本体下端设有网坠。采用该装置时可以方便的对渔网进行压网,减少人力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压网装置
本技术申请涉及养鱼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压网装置。
技术介绍
我国是世界上淡水水面较多国家之一,淡水面积约为三亿亩,其中可供养鱼的水面约7500万亩,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温带或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于鱼类生长,是当今世界淡水养殖业最为发达的国家,无论养殖的面积和总产量都居世界领先地位。在鱼类养殖过程中,采用渔网捕鱼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目前,人们在池塘中捕鱼时,一般都是采用围网捕鱼的方式,即将渔网展开围成一个区域,并捕捞此区域内的鱼,在铺设渔网的过程中,就需要人力拖拽渔网的两边使渔网的两边与池塘壁相抵,还需要人力踩住渔网的底部,使渔网底纲能够紧贴池底,不形成空洞,以免鱼逃窜,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压网。但是目前池塘水深基本在1.5米及以上,如果用人踩的方式来压网,一方面水位深度人力难以企及,另一方面就是人力成本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网装置,采用该装置时可以方便的对渔网进行压网,减少人力操作。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基础方案如下:一种压网装置,包括渔网本体,还包括漂浮部、悬浮部、支撑杆和拉绳,所述漂浮部与渔网本体上端固接,所述拉绳一端绕过漂浮部并与悬浮部连接,所述支撑杆一端与渔网本体下端连接,所述支撑杆另一端与悬浮部连接,所述渔网本体下端设有网坠。采用本基础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如下:在用渔网捕鱼时,将渔网本体放入到池塘中,并使拉绳的自由端位于岸上。渔网本体底端在网坠的重力作用下沉入到水底中,而漂浮部则漂浮在水面上,即与漂浮部连接的渔网本体的上端也处于水面位置,渔网本体的底端在水底中,从而可以将渔网本体给拉开,形成一定的区域。然后拉扯拉绳的自由端,因为拉绳绕过漂浮部并与悬浮部连接,所以在拉扯拉绳时,悬浮部和漂浮部的距离会缩短,悬浮部距离渔网本体底端的竖直方向的距离会变长,悬浮部向漂浮部移动,在悬浮部移动的过程中,支撑杆也会对渔网本体的底端施加作用力,从而使渔网本体的底端能够紧贴池底,从而避免人下到池塘用脚踩的方式来压网,相比于现有技术,节省了人力,而且可以根据调节悬浮箱与漂浮箱的距离来适用于不同深度的池塘。进一步,所述悬浮部包括可调节盛水量的浮箱。可以通过调节浮箱的盛水量的多少来调节浮箱沉入到水中的体积,进而调节浮箱相对于池塘底部的高度,在支撑杆长度不变的情况下,浮箱下潜的深度越深,浮箱距离渔网本体的最大竖直距离就越大,即可以通过调节浮箱内的水的多少来调节压网底端的位置,适用于不同深度的池塘。进一步,所述浮箱设有单向进水阀和单向出水阀。通过单向进水阀来向浮箱内注入水,通过单向出水阀将浮箱内的水排出,这样无论注水还是排水时都可以确保浮箱的水只能单向流动,避免浮箱内的水任意进出而改变浮箱的位置。进一步,所述浮箱下部设有控制浮箱水平方向的控制部。因为浮箱一般是悬浮在水面上,极不稳定,经常因为水流波动或气流的扰动而变得倾斜,从而使渔网本体的底端也发生倾斜或晃动,这就不利于渔网本体底端与池底紧贴。而设置控制部后可以通过控制部控制浮箱始终为水平的方向。进一步,所述控制部包括重力块和连接绳,所述连接绳两端分别与重力块和浮箱重心处连接。通过连接绳来连接重力块和浮箱,操作方便而且便于收纳,而且用连接绳连接可以确保无论受到哪个方向的水浪冲击,均能使浮箱快速达到水平状态。进一步,所述控制部包括重力块和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两端分别与重力块和浮箱重心处铰接。采用连接杆连接重力块和控制部,连接更为牢固,而且可以确保无论受到哪个方向的水浪冲击,均能使浮箱快速达到水平状态。进一步,所述支撑杆为不锈钢材质制成的支撑杆,这样可以使得支撑杆有足够的强度,而且不易生锈。进一步,所述支撑杆为可伸缩的支撑杆。通过设置伸缩杆,可以根据池塘不同的深度来调整渔网本体进入到池塘内的多少,即可以适用于不同深度的池塘。进一步,所述支撑杆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一端开有空腔,所述第二连杆一端伸入空腔内且可沿空腔滑动,所述第一连杆端部还设有可限制第二连杆滑动的卡紧部。这样通过沿空腔滑动第二连杆,调整第二连杆伸入到空腔内的长度即可方便调整支撑杆的长度,卡紧部可以确保支撑杆的长度不会任意改变,使压网效果更佳稳定。进一步,所述卡紧部包括螺栓,所述第一连杆端部侧壁设有与空腔连通的螺纹通孔,所述螺栓与螺纹通孔螺纹配合。待伸缩杆的长度调整好后,拧紧螺栓,使螺栓端部与第二连杆相抵即可卡紧第二螺栓,确保支撑杆的长度不会任意改变,操作简单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压网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压网装置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压网装置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种压网装置实施例四中支撑杆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拉绳1、浮箱2、漂浮部3、支撑杆4、渔网本体5、网坠6、连接杆7、重力块8、连接绳9、第一连杆10、空腔11、第二连杆12、螺纹通孔13、螺栓14。实施例一本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所示:一种压网装置,包括渔网本体5,还包括漂浮部3、悬浮部、支撑杆4和拉绳1,拉绳1可以为尼龙绳,也可以为聚乙烯材料制成的拉绳。本实施例中的漂浮部3为可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如橡胶材质制成的空心物体等。漂浮部3与渔网本体5上端通过连接线连接,悬浮部包括可调节盛水量的浮箱2。拉绳1一端绕过漂浮部3并与悬浮部捆绑在一起,在漂浮部3下端面还胶接有限位板,限位块板用于对拉绳进行限位,以确保拉绳可以始终与漂浮部接触。本实施例中的支撑杆4为不锈钢材质制成的支撑杆4,支撑杆4一端与渔网本体5下端通过抱箍连接,支撑杆4另一端与浮箱2通过连接销铰接。渔网本体5下端设有网坠6,网坠6为本领域所公知的结构,其与渔网本体5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赘述。压网装置的数量一般为多个,多个压网装置沿渔网本体5的上端均匀分布。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在用渔网捕鱼时,将渔网本体5放入到池塘中,然后使渔网本体5两端展开,并将渔网本体5的两端固定在池塘壁,使渔网本体5的上端呈直线状态,并使拉绳1的自由端位于岸上。渔网本体5底端在网坠6的重力作用下沉入到水底中,而漂浮部3则漂浮在水面上,即与漂浮部3连接的渔网本体5的上端也处于水面位置,渔网本体5的底端在水底中,从而可以将渔网本体5给上下两端拉开,形成一定的区域。然后拉扯拉绳1的自由端,因为拉绳1绕过漂浮部3并与悬浮部连接,所以在拉扯拉绳1时,悬浮部和漂浮部3的距离会缩短,悬浮部距离渔网本体5底端的垂直距离会变长,悬浮部向漂浮部3移动,在悬浮部移动的过程中,支撑杆4也会对渔网本体5的底端施加作用力,从而使渔网本体5的底端能够紧贴池底,从而避免人下到池塘用脚踩的方式来压网,相比于现有技术,节省了人力,而且可以根据调节悬浮箱2与漂浮箱2的距离来适用于不同深度的池塘。实施例二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压网装置,包括渔网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漂浮部、悬浮部、支撑杆和拉绳,所述漂浮部与渔网本体上端固接,所述拉绳一端绕过漂浮部并与悬浮部连接,所述支撑杆一端与渔网本体下端连接,所述支撑杆另一端与悬浮部连接,所述渔网本体下端设有网坠。/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网装置,包括渔网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漂浮部、悬浮部、支撑杆和拉绳,所述漂浮部与渔网本体上端固接,所述拉绳一端绕过漂浮部并与悬浮部连接,所述支撑杆一端与渔网本体下端连接,所述支撑杆另一端与悬浮部连接,所述渔网本体下端设有网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浮部包括可调节盛水量的浮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压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箱设有单向进水阀和单向出水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压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箱下部设有控制浮箱水平方向的控制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压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包括重力块和连接绳,所述连接绳两端分别与重力块和浮箱重心处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闯但言陈元坤王恕桥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水产科学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