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固态电池及全固态电池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17650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4: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短路的全固态电池及其制造方法。全固态电池(100)具有在第一集电体层(12)上形成第一极活性物质层(11)而成的第一极片(13)、在第二集电体层(22)上形成第二极活性物质层(21)而成的第二极片(23)、以及收容第一极片(13)的袋状的固体电解质层(30),第二极片(23)和收容于袋状的固体电解质层(30)的第一极片(13)层叠成俯视时重叠,由此第一极活性物质层(11)和第二极活性物质层(21)隔着固体电解质层对置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固态电池及全固态电池的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全固态电池及全固态电池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在正极和负极之间配置有固体电解质的全固态电池与以往的锂二次电池相比,安全性较高、可使用的温度范围较大、充电时间较短,因此受到关注。作为全固态电池的制造方法,例如提出有如下的方法:通过对将正极层的正极混合剂层和第一固体电解质层加压接合而成的第一层叠体、和将负极层的负极混合剂层和第二固体电解质层加压接合而成的第二层叠体进行加压接合,由此进行一体化(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作为层叠型二次电池,例如存在如下的结构:集电体位于隔着隔板层叠的正极和负极中的至少任一方的与层叠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上的端面的顶端部,集电体的两面的活性物质层形成于集电体的自顶端部起设有间隔的位置,在活性物质层的与层叠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上的外周部形成有熔融凝固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18870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国专利第5354646号公报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以往的全固态电池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固态电池,其中,/n该全固态电池具有在第一集电体层上形成第一极活性物质层而成的第一极片、在第二集电体层上形成第二极活性物质层而成的第二极、以及收容所述第一极片的袋状的固体电解质层,/n所述第二极和收容于所述袋状的固体电解质层的所述第一极片层叠成在俯视时重叠,由此所述第一极活性物质层和所述第二极活性物质层隔着固体电解质层对置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424 JP 2019-0829541.一种全固态电池,其中,
该全固态电池具有在第一集电体层上形成第一极活性物质层而成的第一极片、在第二集电体层上形成第二极活性物质层而成的第二极、以及收容所述第一极片的袋状的固体电解质层,
所述第二极和收容于所述袋状的固体电解质层的所述第一极片层叠成在俯视时重叠,由此所述第一极活性物质层和所述第二极活性物质层隔着固体电解质层对置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固态电池,其中,
该全固态电池具有被波纹状折叠的电极片材,
所述电极片材具有由所述第一集电体层构成且呈带状延伸的第一连结部、与所述第一连结部的侧面相结合并分别收容于所述袋状的固体电解质层的多个所述第一极片、由所述第二集电体层构成且呈带状延伸的第二连结部、以及与所述第二连结部的侧面相结合的多个第二极片,
所述第一极片是在所述第一集电体层的两面形成所述第一极活性物质层而成的,所述第二极片是在所述第二集电体层的两面形成所述第二极活性物质层而成的,
所述第一连结部和所述第二连结部在俯视时对置配置,在所述第一连结部和所述第二连结部之间,在长度方向上交替形成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在所述第一区域层叠有收容有所述第一极片的所述袋状的固体电解质层和所述第二极片,在所述第二区域以与所述第一区域相反的层叠顺序层叠有所述袋状的固体电解质层和所述第二极片,
所述电极片材进行波纹状折叠,由此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交替层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固态电池,其中,
该全固态电池具有被波纹状折叠的电极片材,
所述电极片材具有由所述第一集电体层构成且呈带状延伸的第一连结部、与所述第一连结部的侧面相结合并分别收容于所述袋状的固体电解质层的多个所述第一极片、由所述第二集电体层构成且呈带状延伸的第二连结部、以及与所述第二连结部的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田正弘清水航锄柄宜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