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取样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7638 阅读:1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低剪切性能的取样器,特别适用于油田聚合物驱油工程中聚合物溶液的带压取样。主要由器体、阀、上排管、下排管及取样管组成,其器体为两端内侧呈平端面的圆柱形,并内置有可沿轴向移动的移动板,把器体分隔成大小可变的工作腔和顶替腔,而且在取样管和上排管之间设有带阀的旁通管。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实现在聚合物溶液高压管路上带压取样,而且具有取样性能准确、取样操作方便的特点。(*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具有低剪切性能的取样器,特别适用于油田聚合物驱油工程中聚合物溶液的带压取样。在聚合物驱三次采油中,为保证聚合物驱油的效果,需要随时监控聚合物溶液配注的地面工艺流程中聚合物溶液的浓度、粘度等参数的状况,这就需要对流程各段中的聚合物溶液进行带压取样分析。现有技术中,聚合物溶液的取样器在取样过程中由于存在液流管路的两次以上缩径且进液速度不均匀和样品在管路中有滞留等现象,使取得的样品受到较大的剪切,从而造成被取样品的性能变化,所取样品不能准确反映流程中聚合物溶液的真实状况,为运行参数的监控造成了误差。本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具有低剪切性能并且操作调控方便的带压物料取样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主要由器体、阀、上排管、下排管及取样管组成的取样器,其器体为两端内侧呈平端面的圆柱形,上、下端面中心通孔分别与上排管和下排管相连。器体内置有可沿轴向移动的移动板,移动板与器体内壁相触的侧面置有密封件,从而移动板把器体分隔成大小可变的工作腔和顶替腔。上排管另一端通过阀与排空管相连,下排管为一三通形,其下端通过阀与取样管相连,侧端通过阀与集样管相连。在上排管与取样管之间设有带阀的旁通管。本技术所有管路连接可采用管螺纹、卡套式管接头等多种形式。由于采取上述结构,使用本技术进行取样,所取的聚合物溶液在取样过程中不缩径且均匀进液,样品在管路中不滞留,从而使所取的样品不被剪切,实现取样性能准确、取样操作方便的效果。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进行取样作业时,将取样管6连接至取样源后,首先关闭阀15和阀2,并开启阀14,此时,缓慢开启阀4,进液通过取样管6、旁通管5、阀4、上排管3进入器体8的顶替腔7中,移动板9在液流作用下被缓慢推移至器体8的下端部,而后经下排管12、阀14和集样管13,排出原工作腔11中残存液体;然后,关闭阀14、阀4,打开阀15,此时,缓慢开启阀2,液流经取样管6、阀15和下排管12进入工作腔11,直至移动板9被推移至器体8的上端部,工作腔11充满了液体,顶替腔7中液体经上排管3、阀2和排空管1排净;其三,关闭阀15、阀2,打开阀14,缓慢开启阀4,液流经取样管6、旁通管5、阀4及上排管3进入器体8的顶替腔7,直至移动板9被推向器体8的下端部,工作腔11中的液体经下排管12、阀14和集样管13被完全排出,从而完成取样前的一切清理准备工作;最后重复步骤二和步骤三的操作后,工作腔11中的液体经下排管12、阀14和集样管13排出并用取样瓶收集的液样,即为所采集的样品。权利要求1.一种取样器,主要由器体(8)、阀(2)、(4)、(14)、(15)、上排管(3)、下排管(12)及取样管(6)组成,其器体(8)为两端内侧呈平端面的圆柱形,其特征在于器体(8)内置有可沿轴向移动的移动板(9),把器体(8)分隔成大小可变的工作腔(11)和顶替腔(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样器,其特征在于在取样管(6)和上排管(3)之间设有带阀(4)的旁通管(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样器,其特征在于移动板(9)与器体(8)内壁相触的侧面置有密封件(10)。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具有低剪切性能的取样器,特别适用于油田聚合物驱油工程中聚合物溶液的带压取样。主要由器体、阀、上排管、下排管及取样管组成,其器体为两端内侧呈平端面的圆柱形,并内置有可沿轴向移动的移动板,把器体分隔成大小可变的工作腔和顶替腔,而且在取样管和上排管之间设有带阀的旁通管。采用本技术可实现在聚合物溶液高压管路上带压取样,而且具有取样性能准确、取样操作方便的特点。文档编号G01N1/10GK2445316SQ00255770公开日2001年8月29日 申请日期2000年10月12日 优先权日2000年10月12日专利技术者刘家恒, 杨俊红 申请人:中国石化集团河南石油勘探局勘察设计研究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取样器,主要由器体(8)、阀(2)、(4)、(14)、(15)、上排管(3)、下排管(12)及取样管(6)组成,其器体(8)为两端内侧呈平端面的圆柱形,其特征在于:器体(8)内置有可沿轴向移动的移动板(9),把器体(8)分隔成大小可变的工作腔(11)和顶替腔(7)。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家恒杨俊红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化集团河南石油勘探局勘察设计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1[中国|河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