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具有与感光组件对应的感光区域,包括:显示面板以及依次层叠在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上的功能层和盖板;遮光层,位于盖板和显示面板之间;其中,遮光层包括透光部和围绕透光部设置的遮光部,至少部分遮光部在显示面板上的投影从感光区域的边缘向感光区域的中心延伸,且延伸的尺寸与显示装置的最大视角正相关。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显示装置,能够改善最大视角下显示面板感光区域的漏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手机等包括显示面板和摄像头的消费电子产品的发展,人们对这些电子产品的视觉体验性方面有更高的要求,用户对屏占比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电子设备的全面屏显示受到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的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由于需要集成诸如前置摄像头、听筒以及红外感应元件等。可通过在显示屏上设置透光区,外界光线可通过屏幕上的透光区进入位于屏幕下方的感光元件,但是屏幕发出的光容易通过透光区出射,使得当以一定角度观察屏幕时会观察到透光区的漏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改善最大视角下透光区的漏光问题。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具有与感光组件对应的感光区域,包括:显示面板以及依次层叠在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上的功能层和盖板;遮光层,位于盖板和显示面板之间;其中,所述遮光层包括透光部和围绕所述透光部设置的遮光部,至少部分所述遮光部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投影从所述感光区域的边缘向所述感光区域的中心延伸,且延伸的尺寸与所述显示装置的最大视角正相关。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功能层包括至少一个胶层,胶层包括距离显示面板最近的第一胶层;遮光部在显示面板上的投影从感光区域的边缘向感光区域的中心延伸的尺寸与第一胶层朝向显示面板的表面相对于遮光层朝向显示面板的表面的垂直距离正相关。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遮光部在显示面板上的投影从感光区域的边缘向感光区域的中心延伸的尺寸D具有以下关系:其中,T为第一胶层朝向显示面板的表面相对于遮光层朝向显示面板的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θ为显示装置的最大视角的二分之一,为调整因子。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的范围为50μm至150μm。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透光部在平行于显示面板的方向上的尺寸W与感光组件的视场角正相关。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透光部的尺寸W满足W≥2H*tanα,其中H为感光组件的感光面与遮光层背向显示面板一侧的表面的垂直距离,α为感光组件的视场角的二分之一。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感光区域具有贯穿显示面板和功能层的通孔,遮光层位于盖板朝向显示面板一侧的表面。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遮光部为黑色油墨层。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功能层还包括偏光层,偏光层位于显示面板与第一胶层之间且与显示面板和第一胶层贴合设置。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遮光部为环形。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遮光部为圆环形、方环形、椭圆环形或腰圆环形。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透光部为圆形、矩形、椭圆形或腰圆形。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具有与感光组件对应的感光区域,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依次层叠在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上的功能层和盖板以及位于盖板和显示面板之间的遮光层,遮光层的遮光部在显示面板上的投影从感光区域的边缘向感光区域的中心延伸且感光区域延伸出的尺寸与显示装置的最大视角正相关。在给定不同的最大视角时,可以相应地调整遮光部的尺寸,使得在以当前最大视角观察显示装置时不易观察到漏光,以尽量避免最大视角下感光区域的漏光问题,并且能够控制遮光部的尺寸,满足感光区域的窄边框需求。附图说明通过阅读以下参照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其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特征,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图1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图;图2示出图1中M-M线的一个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图2中Q区的放大示意图;图4示出图1中M-M线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图1中M-M线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图1中M-M线的再一个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图1中M-M线的又再一个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8示出图7中P区的放大示意图。图中:100-显示面板;101-发光面;102-第一孔;200-功能层;210-第一胶层;211-第二孔;220-偏光层;221-偏光孔;230-子功能层;300-遮光层;310-遮光部;320-透光部;400-盖板;500-感光组件;AA-显示区;TA-透光区;NA-非发光区;AA1-感光区域。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应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被配置为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被配置为限定本专利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专利技术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更好的理解。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应当理解,在描述部件的结构时,当将一层、一个区域称为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上方”时,可以指直接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者在其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之间还包含其它的层或区域。并且,如果将部件翻转,该一层、一个区域将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下面”或“下方”。可通过在显示装置上设置透光区使外界光线进入位于屏幕下方的感光元件,但是屏幕发出的光容易在透光区发生漏光。尤其地,当透光区为开孔区时,屏幕发出的光容易在光学胶层经反射或者折射而从光学胶层在开孔区的侧壁出射,造成透光区的漏光。围绕透光区设置遮光层可以改善透光区的漏光问题,但是遮光层的尺寸过宽,导致透光区的边框过大,影响显示装置的视觉效果。若采用其他遮光层来增强遮光效果会增加工艺步骤和工艺难度,导致成本的增加和良率的下降。然而,在不同使用环境下或者对于不同的显示装置,显示装置所具有的最大视角不同。因此,针对显示装置的最大视角来确定遮光层的宽度尺寸,既能够改善漏光问题,又能够满足窄边框需求。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图1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图,图2示出图1中M-M线的一个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如图1所示,可以具有显示区AA、透光区TA和位于显示区AA与透光区TA之间的非发光区NA,非发光区NA围绕透光区TA分布。对应非发光区NA的显示面板区域不存在子像素,例如该区域为像素界定层材料,当透光区为辅助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装置,具有与感光组件对应的感光区域,其特征在于,包括:/n显示面板以及依次层叠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上的功能层和盖板;/n遮光层,位于所述盖板和所述显示面板之间;其中,/n所述遮光层包括透光部和围绕所述透光部设置的遮光部,至少部分所述遮光部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投影从所述感光区域的边缘向所述感光区域的中心延伸,且延伸的尺寸与所述显示装置的最大视角正相关。/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装置,具有与感光组件对应的感光区域,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以及依次层叠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上的功能层和盖板;
遮光层,位于所述盖板和所述显示面板之间;其中,
所述遮光层包括透光部和围绕所述透光部设置的遮光部,至少部分所述遮光部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投影从所述感光区域的边缘向所述感光区域的中心延伸,且延伸的尺寸与所述显示装置的最大视角正相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层包括至少一个胶层,所述胶层包括距离所述显示面板最近的第一胶层;
所述遮光部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投影从所述感光区域的边缘向所述感光区域的中心延伸的尺寸与所述第一胶层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表面相对于所述遮光层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表面的垂直距离正相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部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投影从所述感光区域的边缘向所述感光区域的中心延伸的尺寸D具有以下关系:
其中,T为所述第一胶层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表面相对于所述遮光层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θ为所述显示装置的最大视角的二分之一,为调整因子;
优选地,的范围为50μm至15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西美,窦晓宇,朱建兴,郑义,李宁,王彦青,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