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发光件。背板包括底板,位于底板一侧的第一侧板和顶板,以及位于底板另一侧的第二侧板。其中,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分别与底板相连接,顶板与底板平行,并与第一侧板相连接。发光件设置在底板上并靠近第二侧板的位置处,用于支撑显示面板。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由于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发光件来支撑显示面板,而并非像传统显示模组那样利用胶框支撑显示面板,这样的设计能够避免背光模组一侧空间的浪费,且背光模组另一侧所需设置的空间减少,最大程度地减小边框的宽度,实现窄边框设计,提高屏占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具体为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全面屏手机普及程度越来越高,高屏占比的屏幕越来越受欢迎,这就要求缩小显示面板的左、右边框以及下边框的宽度来提高屏占比。所谓屏占比就是屏幕面积与整机面积的比例,较高的屏占比能够给用户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但是,由于制作工艺的限制,使得显示面板中的发光元件的外边缘始终与显示面板的基底的外边缘留有一定距离,无法进一步缩小边框宽度,使得全面屏的屏占比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无法实现窄边框设计,以及屏占比较低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在第一方面中,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发光件;所述背板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一侧的第一侧板和顶板,以及位于所述底板另一侧的第二侧板;其中,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分别与所述底板相连接,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平行,并与所述第一侧板相连接;所述发光件设置在所述底板上并靠近所述第二侧板的位置处,用于支撑显示面板。可选地,还包括导光板,所述导光板的部分区域位于所述底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顶板形成的容纳空间内。可选地,所述导光板靠近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一侧板接触。可选地,所述导光板远离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与所述发光件的发光面接触。可选地,所述发光件靠近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二侧板接触。可选地,所述发光件具有发光面和封装面,所述封装面远离所述底板。可选地,所述背板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区域与所述显示面板形成的区域重叠。可选地,还包括胶带,位于所述发光件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所述胶带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区域覆盖所述发光件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区域。在第二方面中,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以及第一方面的背光模组。可选地,显示模组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具有顶边、侧边和底边,所述顶边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上,所述侧边设置在所述第二侧板远离所述发光件的一侧,所述底边设置在所述底板的底部。在第三方面中,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第二方面的显示模组。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下列优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由于发光件设置在底板上并靠近第二侧板的位置处,用于支撑显示面板,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不采用胶框支撑显示面板,而是用发光件支撑显示面板,这样的设计能够避免背板上侧空间的浪费,进而实现窄边框设计,提高屏占比;另外,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将发光件设置在底板上并靠近第二侧板的位置处,与现有技术相比,背板下侧省去了发光件所占的空间,使得背板下侧包括的第一侧板、顶板以及底板可以最大限度的靠近显示面板的显示区,进一步实现窄边框设计,提高屏占比。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说明通过阅读下文可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可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图1为传统显示装置的俯视图;图2为传统显示装置的上侧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传统显示装置的下侧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上侧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下侧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显示模组的上侧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显示模组的下侧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介绍如下:1-背板;11-底板;12-第一侧板;13-顶板;14-第二侧板;2-发光件;20-显示装置的上侧;21-显示装置的下侧;3-胶框;4-导光板;51-第一膜片;52-第二膜片;6-胶带;71-第一偏光片;72-彩膜基板;73-阵列基板;74-第二偏光片;8-固定件;9-柔性电路板;10-反射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1示出了传统显示装置的俯视图,如图1所示,显示装置包括背板1,该背板1的顶部定义为显示装置的上侧20,并且背板1的底部定义为显示装置的下侧21。进一步而言,图2和图3分别示出了传统的显示装置的上侧和下侧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和图3所示,在传统显示模组中,背板1在上侧部分的截面形状为L型,在下侧部分的截面形状为U型。从图2和图3中可以看出,胶框3设置在背板1的上侧部分,胶框3用于支撑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偏光片71、彩膜基板72、阵列基板73以及第二偏光片74;发光件2设置在背板1的下侧部分,其中,发光件2放置在背板U型结构形成的容纳空间内并紧靠U型结构的侧边内壁,当然,实际设计时,发光件2与U型结构的侧边内壁之间也可以留有一定的距离。继续参考图2和图3,专利技术人发现,由于发光件2放置在背板1的U型结构形成的空间内,无法避免发光件2自身存在的宽度,导致全面屏的边框宽度除了显示面板的边框宽度之外,在显示面板和背板1最下侧边缘之间还存在一距离a,通常这一距离a的值为0.8mm-1.8mm左右,这不利于实现窄边框的设计理念。另外,在进行高温高湿测试时,需要为导光板4的吸水膨胀预留出空间,因此通常在胶框3和导光板4之间留有一定间隙,但是,这种设计方式会造成背板1上侧(即图1中的左侧)空间的浪费,不利于实现窄边框的设计理念。因此,传统显示装置的边框宽度除了显示面板的边框宽度外,还包括发光件2增加的边框宽度,无法进一步进行窄边框的设计,从而导致整个显示装置的边框宽度较大,大大降低了全面屏的屏占比的数值。为了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新的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在第一方面,图4和图5分别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上侧和下侧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和图5所示,该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发光件2;背板1包括底板11,位于底板11一侧的第一侧板12和顶板13,以及位于底板11另一侧的第二侧板14。第一侧板12与第二侧板14分别与底板11相连接,顶板13与底板11平行,并与第一侧板12相连接。发光件2设置在底板11上并靠近第二侧板14的位置处,用于支撑显示面板。在背板1上设置例如显示面板等器件时,由于构成显示面板的彩膜基板72与阵列基板73在下侧存在尺寸段差,因此通常呈现台阶状,且显示面板在该部分为单层玻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发光件,其特征在于;/n所述背板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一侧的第一侧板和顶板,以及位于所述底板另一侧的第二侧板;其中,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分别与所述底板相连接,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平行,并与所述第一侧板相连接;/n所述发光件设置在所述底板上并靠近所述第二侧板的位置处,用于支撑显示面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发光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板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一侧的第一侧板和顶板,以及位于所述底板另一侧的第二侧板;其中,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分别与所述底板相连接,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平行,并与所述第一侧板相连接;
所述发光件设置在所述底板上并靠近所述第二侧板的位置处,用于支撑显示面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光板,所述导光板的部分区域位于所述底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顶板形成的容纳空间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靠近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一侧板接触。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远离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与所述发光件的发光面接触。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件靠近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二侧板接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国建,雷嗣军,高亮,孙艳生,李登仟,耿玉旭,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