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管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166733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3: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热管理系统,包括通过板式换热器热交换的制冷剂循环回路和载冷剂循环回路,板式换热器通过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接入制冷剂循环回路,通过第三管口和第四管口接入载冷剂循环回路;第一板片的第一换热面和第二板片的第二换热面之间设有分隔部;第一角孔能够绕过每个分隔部与第二角孔连通;制冷剂和载冷剂的流动方式为第一方式和第二方式中的一种,第一方式中,制冷剂自第一管口流入并从第二管口流出且载冷剂自第四管口流入并从第三管口流出;在第二方式中,制冷剂自第二管口流入并从第一管口流出且载冷剂自第三管口流入并从第四管口流出,这样通过优化制冷剂和载冷剂两种工质在板式换热器中的进出管口可以提高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热管理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
,尤其涉及一种热管理系统。
技术介绍
板式换热器可应用于电池热管理系统中,制冷剂和载冷剂在板式换热器中通过不断的热交换最终给电池模块进行降温,对板式换热器而言,其通过多个叠加的板片构成制冷剂和载冷剂的流通通道,板片的四个角上设置有两种流体的进出口。目前,由于汽车空间紧凑的设计要求,板式换热器尺寸不断小型化,可以针对制冷剂的流路进行改进,即在制冷剂的流通区域内设置挡条等结构,使得制冷剂实现类似拐弯式的流动,延长制冷剂的流路长度,载冷剂的流通区域也可以类似设计,板式换热器制冷剂和载冷剂在电池热管理系统中的流动方式是将两种流体的进出口沿板式换热器的宽度方向同侧进出,具体到板片上,例如制冷剂从板片左侧底部的角孔进入,沿n型回路流动,从顶部拐弯,再从底部另外一个角孔流出。载冷剂侧与其相对应,从左侧顶部角孔进入,沿U型回路流动,从底部拐弯,再从顶部另外一个角孔流出。但是由于载冷剂进口位置为高温热源,低温制冷剂在流道拐弯区域的狭小空间内会与高温载冷剂发生剧烈蒸发换热,形成大量气态制冷剂,这样,在制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管理系统,包括通过板式换热器进行热交换的制冷剂循环回路和载冷剂循环回路,所述板式换热器包括第一管口、第二管口、第三管口和第四管口,所述板式换热器通过所述第一管口和所述第二管口接入制冷剂循环回路,以及通过所述第三管口和所述第四管口接入载冷剂循环回路,载冷剂在所述板式换热器中与制冷剂热交换释放热量,制冷剂在所述板式换热器中与载冷剂热交换吸收热量;/n所述板式换热器包括多个依次层叠布置的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所述板式换热器包括两组相对的侧部,每张板片包括相对的第一换热面和第二换热面,第一板片的第一换热面和第二板片的第二换热面之间形成制冷剂流道的一部分,第二板片的第一换热面和第一板片的第二换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管理系统,包括通过板式换热器进行热交换的制冷剂循环回路和载冷剂循环回路,所述板式换热器包括第一管口、第二管口、第三管口和第四管口,所述板式换热器通过所述第一管口和所述第二管口接入制冷剂循环回路,以及通过所述第三管口和所述第四管口接入载冷剂循环回路,载冷剂在所述板式换热器中与制冷剂热交换释放热量,制冷剂在所述板式换热器中与载冷剂热交换吸收热量;
所述板式换热器包括多个依次层叠布置的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所述板式换热器包括两组相对的侧部,每张板片包括相对的第一换热面和第二换热面,第一板片的第一换热面和第二板片的第二换热面之间形成制冷剂流道的一部分,第二板片的第一换热面和第一板片的第二换热面之间形成载冷剂流道的一部分,所述第一板片的四角和所述第二板片的四角相对应的位置分别设有第一角孔、第二角孔、第三角孔以及第四角孔,多张板片的第一角孔组成的孔道、第二角孔组成的孔道、第三角孔组成的孔道、第四角孔组成的孔道分别通过所述第一管口、第二管口、第三管口和第四管口与板式换热器的外部相连通,在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一换热面,所述第一角孔通过制冷剂流道与所述第二角孔连通,在所述第二板片的第一换热面,所述第三角孔通过载冷剂流道与所述第四角孔连通;
第一板片的第一换热面和第二板片的第二换热面之间设有至少一组分隔部和连通部;针对每组分隔部和连通部,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一角孔和第三角孔位于所述分隔部一侧,第二角孔和第四角孔位于所述分隔部另一侧,所述分隔部自所述板式换热器的一侧部向相对的另一侧部延伸,所述连通部位于所述分隔部与所述另一侧部之间,所述连通部连通位于分隔部两侧的换热区域,使得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一角孔能够基于所述制冷剂流道绕过每个分隔部并与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二角孔连通;
所述制冷剂和所述载冷剂在所述板式换热器中的流动方式为第一方式和第二方式中的其中一种,在所述第一方式中,所述制冷剂自所述第一管口流入所述板式换热器并从所述第二管口流出所述板式换热器,且所述载冷剂自所述第四管口流入所述板式换热器并从所述第三管口流出所述板式换热器;在所述第二方式中,所述制冷剂自所述第二管口流入所述板式换热器并从所述第一管口流出所述板式换热器,且所述载冷剂自所述第三管口流入所述板式换热器并从所述第四管口流出所述板式换热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一角孔和第二角孔均位于所述板式换热器长度方向的一端,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三角孔和第四角孔均位于所述板式换热器长度方向的另一端,所述第一角孔和所述第四角孔对角设置,所述第二角孔和所述第三角孔对角设置,所述至少一组分隔部和连通部包括第一分隔部和第一连通部,所述第一分隔部位于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一角孔和第二角孔之间,所述第一连通部位于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三角孔和第四角孔之间,所述第一分隔部一端与所述板式换热器的侧部连接,所述第一分隔部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三角孔的中心和第四角孔的中心的连线方向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对所述第一板片和所述第二板片中的任一板片而言,所述板片包括板平面,所述第一板片的四个角孔中,所述第三角孔和第四角孔的周侧形成有凸出于所述板平面的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位于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一换热面,相应的,所述第二板片的四个角孔中,所述第一角孔和第二角孔的周侧形成有凸出于所述板平面的第二凸台,所述第二凸台位于所述第二板片的第一换热面;
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一换热面在第三角孔和第四角孔的周侧形成的第一凸台与所述第二板片的第二换热面上的第三角孔和第四角孔周侧的板平面相接触,使得处于第一板片的第一换热面与所述第二板片的第二换热面之间的制冷剂流道在所述第三角孔和第四角孔处与载冷剂流道相隔断,相应的,所述第二板片的第一换热面在第一角孔和第二角孔的周侧形成的第二凸台与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二换热面上的第一角孔和第二角孔周侧的板平面相接触,使得处于第二板片的第一换热面与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二换热面之间的载冷剂流道在所述第一角孔和第二角孔处与制冷剂流道相隔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一换热面,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江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