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66729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3: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换热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换热器,换热器包括:换热芯体,包括至少一个换热管;集流箱,包括设置于换热芯体两侧的第一集流箱和第二集流箱,换热管的一端连接第一集流箱,另一端连接第二集流箱,换热管的内腔连通第一集流箱的内腔和第二集流箱的内腔;壳体与第一集流箱以及第二集流箱连接,包括至少两组相对设置的进口和出口;相邻两个换热管之间和/或换热管与壳体之间形成第一通道,每组进口和出口均与部分第一通道连通,且不同组的进口连通的第一通道之间相互独立。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换热器能够构成多个供换热介质流通的通路,多个通路内的换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可以实现多路换热,丰富换热器的应用场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热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换热
,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
技术介绍
换热器,也称热交换器,被广泛应用于换热系统(比如空调系统)。换热器可用于冷媒和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量交换,也可用于冷媒与冷却液之间进行热量交换。相关技术中,换热器包括壳体,其壳体包括一组进口与出口,壳体中形成一路供换热介质流通的通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能够实现多路换热。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芯体,包括至少一个换热管;集流箱,包括设置于所述换热芯体两侧的第一集流箱和第二集流箱,所述换热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箱,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集流箱,所述换热管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箱的内腔和所述第二集流箱的内腔;壳体,至少部分环绕所述换热芯体设置,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一集流箱以及所述第二集流箱连接,所述壳体包括至少两组相对设置的进口和出口;相邻两个所述换热管之间和/或所述换热管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第一通道,每组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均与部分所述第一通道连通,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换热芯体(1),包括至少一个换热管(12);/n集流箱,包括设置于所述换热芯体(1)两侧的第一集流箱(21)和第二集流箱(22),所述换热管(1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箱(21),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集流箱(22),所述换热管(12)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箱(21)的内腔和所述第二集流箱(22)的内腔;/n壳体(3),至少部分环绕所述换热芯体(1)设置,所述壳体(3)与所述第一集流箱(21)以及所述第二集流箱(22)连接,所述壳体(3)包括至少两组相对设置的进口(31)和出口(32);/n相邻两个所述换热管(12)之间和/或所述换热管(12)与所述壳体(3...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430 CN 2019103653746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芯体(1),包括至少一个换热管(12);
集流箱,包括设置于所述换热芯体(1)两侧的第一集流箱(21)和第二集流箱(22),所述换热管(1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箱(21),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集流箱(22),所述换热管(12)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箱(21)的内腔和所述第二集流箱(22)的内腔;
壳体(3),至少部分环绕所述换热芯体(1)设置,所述壳体(3)与所述第一集流箱(21)以及所述第二集流箱(22)连接,所述壳体(3)包括至少两组相对设置的进口(31)和出口(32);
相邻两个所述换热管(12)之间和/或所述换热管(12)与所述壳体(3)之间形成第一通道(10),每组所述进口(31)和所述出口(32)均与部分所述第一通道(10)连通,且不同组的所述进口(31)连通的所述第一通道(10)之间相互独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芯体(1)还包括至少一个换热片(11),所述换热片(11)设于所述第一通道(10),所述换热片(11)至少部分与所述换热管(12)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箱设有第二通道(20),所述集流箱设有第一通孔,所述换热管(12)的端部容纳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换热管(12)内腔。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12)宽度方向的侧壁与所述壳体(3)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针对同组的所述进口(31)与所述出口(32),所述进口(31)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通孔(311),所述出口(32)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军启张伟伟黄宁杰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