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蒸汽动力系统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凝水系统和蒸汽动力装置。所述凝水系统包括凝汽器、凝水泵和喷射器,凝汽器包括排汽入口和凝水出口,排汽入口用于与原动机的排汽口连通,凝水出口与喷射器的第一入口连通,喷射器的出口与凝水泵的入口连通,凝水泵的出口用于与蒸发器的入口连通,凝水泵的出口还通过凝水回流管与喷射器的第二入口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凝水系统,通过在凝汽器和凝水泵之间增加喷射器,并从凝水泵的出口引一部分凝水返回至喷射器的第二入口,通过喷射器引射凝水为凝水泵的入口增压,一定程度上避免凝水泵过流部件附近压力过低而引发气蚀,提高凝水泵可靠性,减小凝水泵的振动噪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凝水系统和蒸汽动力装置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蒸汽动力系统
,尤其涉及一种凝水系统和蒸汽动力装置。
技术介绍
蒸汽动力装置的凝水系统的主要作用是从凝汽器热井中汲取冷凝水并将冷凝水输送到后面的给水系统,以维持汽-水物质循环。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的蒸汽动力装置结构示意图,由凝汽器1、凝水泵2、蒸发器4和原动机5依次连通,形成热循环系统。原动机5的排汽排入凝汽器1,其热量被凝汽器1内的循环冷源带走而凝结为水,并汇集在凝汽器1底部的热井,然后由凝水泵2抽出送往蒸发器4作为给水。在该蒸汽动力装置中,凝水系统的作用一方面是在汽轮机排气口建立并维持一定的真空,另一方面是保证蒸汽凝结并回收凝结水作为锅炉给水。船舶上的蒸汽动力装置一般受限于安装空间,凝水系统的凝水泵与凝汽器的热井液面的高度位差较小,使凝水泵进口压力不足,导致在蒸汽动力装置运行过程中,容易在凝水泵的泵叶稍等流速较大、压力较低的部位发生汽化产生汽泡,引发汽蚀现象。尤其当蒸汽动力装置依托的船舶平台在恶劣海况下发生倾斜、摇摆时,凝水泵发生汽蚀的风险进一步加大。汽蚀对凝水系统乃至蒸汽动力装置的危害极大。首先,如果凝水泵长期在汽蚀条件下运行,会因汽泡交替产生和破裂而在过流部件的表面产生持续强烈的冲击,使凝水泵的过流部件遭到腐蚀破坏,产生麻点乃至穿孔,严重影响凝水泵运行的可靠性;其次,发生气蚀的凝水泵水力性能下降,无法满足系统运行需求;此外,汽泡的连续产生和突然破裂将导致持续的水击而产生明显的振动噪声,影响凝水系统乃至蒸汽动力装置运行的安静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凝水系统和蒸汽动力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蒸汽动力装置中的凝水泵容易发生气蚀的问题。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凝水系统,包括凝汽器、凝水泵和喷射器,所述凝汽器包括排汽入口和凝水出口,所述排汽入口用于与原动机的排汽口连通,所述凝水出口与所述喷射器的第一入口连通,所述喷射器的出口与所述凝水泵的入口连通,所述凝水泵的出口用于与蒸发器的入口连通,所述凝水泵的出口还通过凝水回流管与所述喷射器的第二入口连通。其中,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凝水系统还包括回流水冷却装置,所述回流水冷却装置安装于所述凝水回流管的管路中。其中,所述回流水冷却装置包括外壳、第一冷却管、冷却水入口和冷却水出口,多根所述第一冷却管安装于所述外壳内,所述第一冷却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冷却水入口和冷却水出口连通,所述外壳和所述第一冷却管之间的空隙供回流水流通,所述外壳上设置有第一回流水入口和第一回流水出口,所述第一回流水入口通过所述凝水回流管与所述凝水泵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一回流水出口通过所述凝水回流管与所述喷射器的第二入口连通。其中,所述第一回流水入口在所述外壳上的安装高度不高于所述第一回流水出口在所述外壳上的安装高度。其中,所述凝水回流管通过所述凝汽器连通所述喷射器的第二入口,以利用所述凝汽器内的冷源对所述凝水回流管内的回流凝水降温。其中,所述凝汽器包括冷凝区、冷源入口和冷源出口,所述冷凝区分布有多根冷凝管,所述冷凝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冷源入口和冷源出口连通,所述冷凝区设置有密封的分隔壳室,多根第二冷却管贯穿所述分隔壳室,所述第二冷却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冷源入口和冷源出口连通,所述分隔壳室与所述凝水回流管连通。其中,所述分隔壳室上设置有分别与所述凝水回流管连通的第二回流水入口和第二回流水出口,所述第二回流水入口靠近所述第二冷却管的一端,所述第二回流水出口靠近所述第二冷却管的另一端。其中,所述第二冷却管在所述分隔壳室内呈蜂窝煤状分布。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蒸汽动力装置,包括蒸发器、原动机和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凝水系统,所述蒸发器的工质出口与所述原动机的进汽口连通,所述原动机的排汽口与所述凝汽器的排汽入口连通,所述凝水泵的出口与所述蒸发器的工质入口连通。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凝水系统,通过在凝汽器和凝水泵之间增加喷射器,并从凝水泵的出口引一部分凝水返回至喷射器的第二入口,通过喷射器引射凝水为凝水泵的入口增压,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凝水泵过流部件附近压力过低而引发气蚀,提高凝水泵可靠性,减小凝水泵的振动噪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蒸汽动力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凝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凝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再一实施例凝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凝汽器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凝汽器的横截面示意图;图7为图6中冷凝管和第二冷却管的布管示意图。图中:1、凝汽器;11、排汽入口;12、凝水出口;13、冷源入口;14、冷源出口;15、冷凝区;16、冷凝管;17、分隔壳室;171、第二冷却管;18、第二回流水入口;19、第二回流水出口;2、凝水泵;3、喷射器;31、第一入口;32、第二入口;4、蒸发器;5、原动机;6、凝水回流管;7、回流水冷却装置;71、外壳;72、冷却水入口;73、冷却水出口;74、第一回流水入口;75、第一回流水出口。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是为了清楚说明产品部件进行的编号,不代表任何实质性区别。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如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凝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该凝水系统包括凝汽器1、凝水泵2和喷射器3,凝汽器1包括排汽入口11和凝水出口12,凝汽器1的排汽入口11用于与原动机5的排汽口连通,凝汽器1的凝水出口12与喷射器3的第一入口31连通,喷射器3的出口与凝水泵2的入口连通,凝水泵2的出口用于与蒸发器4的入口连通,凝水泵2的出口还通过凝水回流管6与喷射器3的第二入口32连通。其中,第一入口31为喷射器3中与喷嘴连通的入流口,第二入口32为喷射器3的引流口。具体的,蒸汽从凝汽器的排汽入口进入凝汽器1,凝汽器1内安装有多根冷凝管,例如多根冷凝管平行分布,且多根冷凝管同侧的一端同时与凝汽器1的冷源入口连通,同侧的另一端同时与凝汽器1的冷源出口连通,冷源从冷源入口13进入,流经冷凝管,然后从冷源出口14排出。其中,冷源一般为环境温度的循环水。进入凝汽器1内的蒸汽与冷凝管进行热交换,形成凝水,凝水聚集于凝汽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凝水系统,包括凝汽器和凝水泵,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喷射器,所述凝汽器包括排汽入口和凝水出口,所述排汽入口用于与原动机的排汽口连通,所述凝水出口与所述喷射器的第一入口连通,所述喷射器的出口与所述凝水泵的入口连通,所述凝水泵的出口用于与蒸发器的入口连通,所述凝水泵的出口还通过凝水回流管与所述喷射器的第二入口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凝水系统,包括凝汽器和凝水泵,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喷射器,所述凝汽器包括排汽入口和凝水出口,所述排汽入口用于与原动机的排汽口连通,所述凝水出口与所述喷射器的第一入口连通,所述喷射器的出口与所述凝水泵的入口连通,所述凝水泵的出口用于与蒸发器的入口连通,所述凝水泵的出口还通过凝水回流管与所述喷射器的第二入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凝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回流水冷却装置,所述回流水冷却装置安装于所述凝水回流管的管路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凝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水冷却装置包括外壳、第一冷却管、冷却水入口和冷却水出口,多根所述第一冷却管安装于所述外壳内,所述第一冷却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冷却水入口和冷却水出口连通,所述外壳和所述第一冷却管之间的空隙供回流水流通,所述外壳上设置有第一回流水入口和第一回流水出口,所述第一回流水入口通过所述凝水回流管与所述凝水泵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一回流水出口通过所述凝水回流管与所述喷射器的第二入口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凝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流水入口在所述外壳上的安装高度不高于所述第一回流水出口在所述外壳上的安装高度。
5.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志国,肖颀,林原胜,柯志武,柯汉兵,李勇,李邦明,张克龙,赵振兴,王俊荣,吴君,庞杰,苟金澜,陈凯,黄崇海,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