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D形内筒烟囱支承装置,属于烟囱设计与施工技术领域。包括两个截锥壳、箱型梁和截锥壳切向连接板;套设于两个D形内筒烟囱外周的两个截锥壳之间设有箱型梁;两个截锥壳相交处设有用于将两个截锥壳连接为一个长圆形截锥壳的截锥壳切向连接板。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既节约筒壁材料、又提高D形内筒获得可靠支撑的内筒支承装置,解决了排烟内筒因竖向支承不均匀受力而产生的受到较大的内应力和局部失稳的问题。保障了内筒可长期安全可靠地运行,确保了D形内筒烟囱技术的实施和推广;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结构安全、可靠、经济。
A supporting device of D-shaped inner tube chimne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D形内筒烟囱支承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D形内筒烟囱支承装置,属于烟囱设计与施工
技术介绍
套筒式烟囱包含排烟内筒(简称“内筒”)和外筒壁(简称“外筒”),外筒作为承重结构,承受风荷载、地震以及内筒自重与水平位移等作用,而内筒则用于排放具有腐蚀作用的烟气;套筒式烟囱实现了直接承受风等外部荷载与直接承受烟气作用这两种不同性质的荷载或作用;分别由不同结构来承担不同性质的荷载或作用,确保其正常工作。在火力发电厂建设中,多为两台机组共用一座外筒烟囱,并且一台机组对应一个排烟内筒。为了实现直接承受风等外部荷载与直接承受烟气作用的这两种不同性质的荷载或作用分别由不同结构来承担,并满足不同使用期限的检修与维护要求,国内外通常采用水平截面为圆形的钢筋混凝土外筒承受风荷载、地震以及内筒自重与水平位移等作用,并采用两个水平截面为圆形的内筒专门用于排放具有高温与腐蚀作用的烟气,从而实现了内、外筒的功能分离,以及不同工况下两个内筒独立运行,这是普通双内筒烟囱的主要优点。普通双内筒烟囱在功能上虽然具备了上述优点,但因两个内筒排列方式决定其平面布置外形是:一个方向尺寸超过另一垂直方向尺寸的两倍,从而造成外筒水平截面有较大空间被浪费,即两个内筒截面面积之和(称为“有效面积”)与外筒截面面积的比值很小,也就是外筒的“利用效率”系数很低。一般来讲,内筒截面面积是由排烟量决定的,是一固定值,而外筒是为内筒服务的,在满足内筒通烟面积和平面布置的情况下,可以调整其截面尺寸,因此,调整内筒截面形状和布置方式,是提高外筒利用效率的唯一手段。普通双内筒烟囱“利用效率”系数较低,在相同“有效面积”的情况下,除了造成外筒截面尺寸的大幅度增加外,同时因烟囱环向风弯矩与截面半径的平方呈正比关系,造成烟囱上部筒壁壁厚也额外大幅度地提高,进而造成地面以上部分的钢筋混凝土外筒的材料用量和占地面积增加,间接造成基础工程量的大幅度提高,使得整个烟囱施工工期及工程投资与单筒烟囱相比增幅较大。基于上述背景,目前采用一种D形套筒烟囱专利技术(中国专利号:ZL201720076060.0)。但是该专利技术对应的D形内筒的支承技术要比普通圆形内筒要复杂,如果支承方式选择不当或直接按圆筒支承设计方式,除了造成内筒受力极为不合理外,还可能造成内筒失稳破坏,使得该项技术不能推广应用。烟囱内筒一般支承在内、外筒之间的结构支承平台上,结构支承平台要先于内筒施工,并预留内筒安装孔洞。为了满足内筒吊装和安装需要,安装孔洞都要大于内筒尺寸,因此,内筒吊装到位后,内筒并不能直接放到支承平台上,需要一个支承装置将内筒自重传递给支承平台。目前国内的一般做法是在支承平台上设置4~8个悬挑短梁来承担整个内筒重量(见附图1),烟囱外筒a与普通圆形内筒d之间设置普通圆形内筒支承平台钢构件b,支承平台钢构件b上通过设置内筒支承短梁c承担整个内筒重量。这种支承方式会使得内筒产生较大的局部弯矩,造成内筒支承标高上下一定高度范围的内筒水平截面形状由圆形变为非圆形截面(见图2、图3),内筒筒壁产生较大内应力,需要对支承区域的内筒进行大规模加固(见图4)。理论上,这种方案要求内筒有极大的环向刚度,以便抵抗内筒局部变形,这种支承技术方案造成内筒设计通常是不经济的,更为重要的是内筒在其使用寿命内一直处于不合理受力状态,一旦遇到极限设计工况或局部损坏,将导致整个筒体因局部失稳而垮塌。所以本
亟需解决D形内筒烟囱如何支承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解决双D形内筒烟囱如何支承的技术问题。为达到解决上述问题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D形内筒烟囱支承装置,包括两个截锥壳、箱型梁和截锥壳切向连接板;所述套设于两个D形内筒烟囱外周的两个截锥壳之间设有箱型梁;两个截锥壳相交处设有用于将两个截锥壳连接为一个长圆形截锥壳的截锥壳切向连接板。优选地,所述截锥壳两端设有开口,上端开口截面积小于下端开口截面积,下端开口的横截面设为D形。优选地,所述箱型梁包括箱型梁顶板、箱型梁底板和箱型梁腹板;相互平行的箱型梁顶板和箱型梁底板之间设有两块平行的箱型梁腹板;两块平行的箱型梁腹板分别与两个截锥壳的壳体连接,截锥壳设于箱型梁顶板和箱型梁底板之间,截锥壳设有的两端开口所处的端面平行于箱型梁顶板和箱型梁底板。优选地,所述截锥壳切向连接板的数量设为大于等于2。优选地,所述截锥壳切向连接板设于箱型梁顶板和箱型梁底板之间。优选地,所述箱型梁顶板和箱型梁底板之间的截锥壳的壳体外侧设有用于将两个截锥壳连为一体的箱型梁斜向加劲肋。优选地,所述截锥壳的上端面设有截锥壳顶板,下端面设有截锥壳底板;截锥壳顶板和截锥壳底板之间设有截锥壳加劲肋。优选地,所述截锥壳的顶板与箱型梁顶板为同一水平面,截锥壳底板与箱型梁底板为同一水平面。优选地,所述截锥壳上端套设于D形内筒烟囱外周,箱型梁腹板与D形的内筒烟囱的筒壁连接。优选地,所述截锥壳D形的下端面与外筒内壁上设有的支承平台连接。优选地,所述支承平台设为钢平台、钢筋混凝土平台、或钢与混凝土组合的平台。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既节约筒壁材料、又提高D形内筒获得可靠支撑的内筒支承装置,解决了排烟内筒因竖向支承不均匀受力而产生的受到较大的内应力和局部失稳的问题。保障了内筒可长期安全可靠地运行,确保了D形内筒烟囱技术的实施和推广;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结构安全、可靠、经济。附图说明图1是普通圆形内筒支承平面示意图;图2是普通圆形内筒在支承区域因支承短梁作用造成内筒局部变形的平面示意图;图3是图2的B-B剖视图,内筒局部变形的立面示意图;图4是图1的A-A剖视图,为支承短梁和内筒加劲环梁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种D形内筒烟囱支承装置平面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内筒切割半角θ等于90°时,D形内筒烟囱支承装置平面示意图;图7是图5和图6的C-C~F-F剖视图。附图标记:a.烟囱外筒;b.普通圆形内筒支承平台钢构件;c.普通圆形内筒支承短梁;d.普通圆形内筒;1.烟囱外筒;2.截锥壳;3.箱型梁;4.箱型梁腹板;5.箱型梁斜向加劲肋;6.截锥壳切向连接板;7.截锥壳底板;8.截锥壳顶板;9.截锥壳加劲肋;10.箱型梁顶板;11.箱型梁底板;θ.内筒切割半角。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更明显易懂,兹以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如图5-7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D形内筒烟囱支承装置,包括两个截锥壳2、箱型梁3和截锥壳切向连接板6;套设于两个D形内筒烟囱外周的两个截锥壳2之间设有箱型梁3;两个截锥壳2相交处设有用于将两个截锥壳2连接为一个长圆形截锥壳的截锥壳切向连接板6。截锥壳2两端设有开口,上端开口截面积小于下端开口截面积,上下端开口的横截面均为D形;截锥壳2的上端面设有截锥壳顶板8,下端面设有截锥壳底板7;截锥壳顶板8和截锥壳底板7之间设有截锥壳加劲肋9;箱型梁3包括箱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D形内筒烟囱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截锥壳、箱型梁和截锥壳切向连接板;所述套设于两个D形内筒烟囱外周的两个截锥壳之间设有箱型梁;两个截锥壳相交处设有用于将两个截锥壳连接为一个长圆形截锥壳的截锥壳切向连接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D形内筒烟囱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截锥壳、箱型梁和截锥壳切向连接板;所述套设于两个D形内筒烟囱外周的两个截锥壳之间设有箱型梁;两个截锥壳相交处设有用于将两个截锥壳连接为一个长圆形截锥壳的截锥壳切向连接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D形内筒烟囱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截锥壳两端设有开口,上端开口截面积小于下端开口截面积,下端开口的横截面设为D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D形内筒烟囱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型梁包括箱型梁顶板、箱型梁底板和箱型梁腹板;相互平行的箱型梁顶板和箱型梁底板之间设有两块平行的箱型梁腹板;两块平行的箱型梁腹板分别与两个截锥壳的壳体连接,截锥壳设于箱型梁顶板和箱型梁底板之间,截锥壳设有的两端开口所处的端面平行于箱型梁顶板和箱型梁底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D形内筒烟囱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截锥壳切向连接板的数量设为大于等于2。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牛春良,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必立结构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