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回路杆塔分体式换位装置及其安装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164412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3: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回路杆塔分体式换位装置及其安装方法,包括主塔,所述主塔设置有上层横担、中层横担及下层横担,位于同一侧端的上层横担与中层横担之间设置有中相变上相跳线,位于同一侧端的中层横担与下层横担之间设置有下相变中相跳线,所述主塔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辅助塔,所述辅助塔靠近主塔侧设置有上部横担和下部横担,所述上部横担与下部横担之间设置有上相变下相跳线。该装置接线简洁,跳线间隙可控;减少铁塔高度或横担长度,进而减小导地线对铁塔的扭矩和弯矩,改善铁塔的受力状况,提高铁塔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回路杆塔分体式换位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回路杆塔分体式换位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技术介绍
在长距离高压输电线路中,为了控制系统电压和电流的不平衡度,需要对输电线路进行换位,以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输电线路的换位通常在换位塔上进行,对于单回路线路,可通过在耐张塔上加装跳线架等措施实现导线换位。对于双回路输电线路,由于同一回路的三相导线均在一侧垂直布置,可利用的空间小。电压等级越高,对间隙要求越大,耐张串和跳线串较长,串间跳线长、弧垂大,换位时跳线布置方式复杂、施工困难、运行检修难度大。为实现转角内外侧回路同时换位,通常选择较小转角处(一般不超过20°)布置换位塔。早期双回路线路采用“双—单—双”换位,这种换位方式实质上是把1个双回路分成2个单回路换位,换位后再合成双回路,这种换位方式已经落后,基本不再采用。当前大部分双回线路采用双回路耐张塔换位,有3种常见方式:单母线旁路跳线外绕方式、双母线旁路跳线外绕方式、旁路跳线内绕方式。单母线旁路跳线外绕换位方式适用于电压等级低、塔头间隙要求小的线路;双母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回路杆塔分体式换位装置,包括主塔,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塔设置有上层横担、中层横担及下层横担,位于同一侧端的上层横担与中层横担之间设置有中相变上相跳线,位于同一侧端的中层横担与下层横担之间设置有下相变中相跳线,所述主塔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辅助塔,所述辅助塔靠近主塔侧设置有上部横担和下部横担,所述上部横担与下部横担之间设置有上相变下相跳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回路杆塔分体式换位装置,包括主塔,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塔设置有上层横担、中层横担及下层横担,位于同一侧端的上层横担与中层横担之间设置有中相变上相跳线,位于同一侧端的中层横担与下层横担之间设置有下相变中相跳线,所述主塔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辅助塔,所述辅助塔靠近主塔侧设置有上部横担和下部横担,所述上部横担与下部横担之间设置有上相变下相跳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回路杆塔分体式换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横担、中层横担及下层横担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跳线架,所述跳线架的前后侧分别设置有导线挂板,所述导线挂板上安装有用于连接相线的绝缘串。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回路杆塔分体式换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相变上相跳线的一端与连接在中层横担后侧的相线相连接,并经设置于上层横担和中层横担之间的鼠笼跳线与连接在上层横担前侧的相线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回路杆塔分体式换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相变中相跳线的一端与连接在下层横担后侧的相线相连接,并经设置于中层横担和下层横担之间的鼠笼跳线与连接在中层横担前侧的相线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回路杆塔分体式换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横担的下侧、中层横担的上下侧、及下层横担的上侧分别设置有用于悬挂固定鼠笼跳线的跳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杨斌陈立闯林师叶欣陈剑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永福电力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