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一体式泵站及其安装工艺,一体式泵站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底部设有浮动腔,所述浮动腔连通通气管和进出水装置,所述通气管一端连通于所述浮动腔的上表面、另一端位于所述浮动腔上方。当浮动腔充水时,壳体下沉,位于集水井底部,正常进行排水工作。当浮动腔内的水排出时,浮动腔内充满了空气,使整个泵站的重量减小,泵站上浮后,壳体内的水通过格栅排出,从而便于操作人员在壳体内进行清淤、检修等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一体式泵站及其安装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尤其是涉及一种一体式泵站及其安装工艺。
技术介绍
目前污水提升泵站设置于污水管道系统中,用以抽升城市污水的高程,实现污水送往污水处理厂进行水处理的目的。传统的污水提升泵站大多为集水坑式的,在泵房内通过混凝土浇筑形成坑式泵井,井内配装有水泵、内部管道、阀门等,污水通过自身重力自流进入井内,当达到一定水位后,通过值班工作人员启动排污泵提升污水高。现有技术中,公开号为CN104265615B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一体式预制成品泵站,它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入水口和出水口,壳体内安装有至少一台水泵,入水口处卡接有格栅单元,格栅单元上连接有导杆装置;所述的格栅单元为粉碎型格栅单元,粉碎型格栅单元包括格栅框架和粉碎机;所述的格栅框架与入水口相连,所述的粉碎机安装于格栅框架上,所述的粉碎机的粉碎辊伸入在格栅框架内;所述的导杆装置与格栅框架相连;所述的格栅框架的下方还设有支座;所述的支座安装于壳体壁上或壳体底部,用于辅助支撑和粉碎机。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大多数一体化预制泵站选用的是提篮格栅或是粉碎格栅,提篮格栅需要人工处理固体污物,粉碎格栅可以实现自清理,但是需要经常维护保养。一体式泵站内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对底部的淤泥进行清理,而在清理时,由于集水井内水位较高,泵站内的水位也相对较高,导致清淤不便。当一站式泵站需要检修时,泵站内水位较高也会对检修造成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一是提供一种一体式泵站,具有便于清淤、检修的优点。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专利技术目的一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一体式泵站,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底部设有浮动腔,所述浮动腔连通通气管和进出水装置,所述通气管一端连通于所述浮动腔的上表面、另一端位于所述浮动腔上方。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浮动腔内通过进出水装置进水或出水,通气管用于平衡浮动腔内的气压。当浮动腔充水时,壳体下沉,位于集水井底部,正常进行排水工作。当浮动腔内的水排出时,浮动腔内充满了空气,使整个泵站的重量减小,泵站上浮后,壳体内的水通过格栅排出,从而便于操作人员在壳体内进行清淤、检修等操作。进一步的,所述进出水装置包括第一水管、水泵和第二水管,所述第一水管插入所述浮动腔至端部靠近浮动腔底壁,所述水泵的第一进出水口连通第一水管,所述水泵的第二进出水口连通第二水管,所述第二水管端部位于所述壳体外。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水管从浮动腔底部抽水,可将浮动腔内的水基本抽干,第二水管将水排出至壳体外或将壳体外的水吸入浮动腔内。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水管的端部连通有软管,所述软管的外壁设有浮球,所述软管远离第二水管的一端设有第三水管。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水管通过浮球和软管的连接上浮于水上层,使第三水管始终从水的上层进水,不容易因为水底的淤泥、杂物等堵塞。进一步的,所述浮动腔下方设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接触浮动腔的一面表面积小于浮动腔底部表面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浮动腔底部不与固定座接触的部分可受到水对其向上的浮力,避免浮动腔底部完全与下方的淤泥接触从而无法受到向上的浮力而浮起。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座底部连接预制水泥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预制水泥板与固定座连接,使固定座在集水井底部更加稳定。进一步的,所述预制水泥板上表面垂直连接有限位杆,所述壳体侧壁设有与所述限位杆滑动配合的限位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壳体在上下浮动时,由于限位环在限位杆上滑动,从而使壳体不会倾倒。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侧壁靠近壳体底壁设有格栅,所述壳体内设有挡板,所述挡板连接推杆电机的驱动轴,所述推杆电机驱动所述挡板启闭所述格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壳体通过浮动座浮起后,挡板封闭格栅,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水进入壳体内,并且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止集水井内的有害气体进入壳体内。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上端连通有通气管且开设有通风口,所述通风管内设有抽风机。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打开抽风机可加快壳体内的通风,将壳体内的有害气体排出。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二是提供一种一体式泵站,具有便于清淤、检修的优点。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专利技术目的二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一体式泵站安装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将预制水泥板放入集水井底部,预制水泥板上固定有限位杆和固定座;S2:吊装壳体,并将限位环对齐套在限位杆上;S3:开启水泵,朝浮动腔内充水至浮动腔被充满,使浮动腔底部与固定座抵接。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当浮动腔充水时,壳体下沉,位于集水井底部,正常进行排水工作。当浮动腔内的水排出时,浮动腔内充满了空气,使整个泵站的重量减小,泵站上浮后,壳体内的水通过格栅排出,从而便于操作人员在壳体内进行清淤、检修等操作。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一的剖视图;图3是实施例二的安装工艺流程图。图中,1、壳体;2、浮动腔;3、通气管;4、第一水管;5、水泵;6、第二水管;7、软管;8、浮球;9、第三水管;10、固定座;11、预制水泥板;12、限位杆;13、限位环;14、格栅;15、挡板;16、推杆电机;17、通风口;18、通风管;19、抽风机。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一参照图1,为实施例一公开的一体式泵站,最底部为预制水泥板11,作为基底。预制水泥板11的上表面垂直连接有四根限位杆12,限位杆12为钢管,在浇筑预制水泥板11时候插入未干的水泥内,待水泥干固后与预制水泥板11固定。位于四根限位杆12的中心在预制水泥板11的中心安装有固定座10,固定座10可以是水泥浇筑成型的,与预制水泥板11同时成型,也可以是钢材料制成,当为钢材料制成时,在浇筑预制水泥板11时插入未干的水泥内,待水泥干固后与预制水泥板11固定。固定座10的上端用于承接泵站主体,泵站主体包括壳体1和位于壳体1下端的浮动腔2。壳体1与浮动腔2均由钢板制成,浮动腔2为中空的腔体。壳体1外部结构呈柱形,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整体呈四棱柱形,四个棱均设置有倒角。壳体1的四个侧面分别焊接有限位环13,限位环13套接在限位杆12上,与限位杆12滑动配合。壳体1的四个侧面靠近壳体1底部设置有格栅14,液体通过格栅14进出壳体1。参照图2,位于壳体1内,浮动腔2的上表面连通有通气管3,通气管3的另一端位于浮动腔2上浮上方,在本实施例中通气管3的另一端向上穿出壳体1上表面,实际实施中通气管3的另一端只要高于预计可能达到的最高水位避免水从通气管3另一端进入浮动腔2内即可。壳体1内还设置与浮动腔2相通的进出水装置,进出水装置包括进出水装置包括第一水管4、水泵5和第二水管6,第一水管4插入浮动腔2至端部靠近浮动腔2底壁,水泵5的第一进出水口连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一体式泵站,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底部设有浮动腔(2),所述浮动腔(2)连通通气管(3)和进出水装置,所述通气管(3)一端连通于所述浮动腔(2)的上表面、另一端位于所述浮动腔(2)上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体式泵站,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底部设有浮动腔(2),所述浮动腔(2)连通通气管(3)和进出水装置,所述通气管(3)一端连通于所述浮动腔(2)的上表面、另一端位于所述浮动腔(2)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式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出水装置包括第一水管(4)、水泵(5)和第二水管(6),所述第一水管(4)插入所述浮动腔(2)至端部靠近浮动腔(2)底壁,所述水泵(5)的第一进出水口连通第一水管(4),所述水泵(5)的第二进出水口连通第二水管(6),所述第二水管(6)端部位于所述壳体(1)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式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水管(6)的端部连通有软管(7),所述软管(7)的外壁设有浮球(8),所述软管(7)远离第二水管(6)的一端设有第三水管(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式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腔(2)下方设有固定座(10),所述固定座(10)接触浮动腔(2)的一面表面积小于浮动腔(2)底部表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式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强,叶海鹏,叶翔杰,施科,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越兴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