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循环荷载下的桩基模型加载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桥梁桩基工程领域,特别是一种循环荷载下的桩基模型加载装置。
技术介绍
现阶段桥梁建设不断由内陆延伸至近海,改变了江河两岸互通困难的格局,促进了江河两岸经济的发展。跨海大桥工程建设中需考虑桥面往来车辆的竖向循环荷载以及风、波浪、地震等周期性水平循环荷载作用下桩基础产生的累积沉降变形,造成土体强度降低进而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因此,桩基础复杂受荷状态成了现阶段重点的研究目标。目前,对于桥梁桩基础的研究有现场试验、室内模型试验、数值模拟等方面。相对于现场试验而言,室内模型试验具有低成本、易操作的优势,也能准确的模拟出桩基础的受力特性,为实际工程提供理论依据。然而现阶段关于静力荷载、水平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桩基础的模型实验研究颇多,而关于竖向循环荷载及水平循环荷载作用下桩基础的受力特性的研究尚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循环荷载下的桩基模型加载装置,以实现桩基模型的水平循环受荷、竖向循环受荷试验。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循环荷载下的桩基模型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型箱(1)、反力架(2)、水平钢架(9)、水平加载系统和/或竖向加载系统、测量单元;/n所述反力架(2)固定在模型箱(1)上端中间;反力架(2)上固定有水平钢架(9);所述模型箱(1)左右两侧分别固定有悬臂梁;所述模型箱(1)内设有模型桩(48);/n所述水平加载系统包括水平循环驱动装置(10、)第一钢丝绳(39)、第一定滑轮组、第一配重砝码(44);所述悬臂梁上设有第一定滑轮组;所述第一钢丝绳(39)一端与水平循环驱动装置连接,另一端绕过第一定滑轮组并与模型桩(48)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配重砝码(14)相连;/n所述竖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循环荷载下的桩基模型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型箱(1)、反力架(2)、水平钢架(9)、水平加载系统和/或竖向加载系统、测量单元;
所述反力架(2)固定在模型箱(1)上端中间;反力架(2)上固定有水平钢架(9);所述模型箱(1)左右两侧分别固定有悬臂梁;所述模型箱(1)内设有模型桩(48);
所述水平加载系统包括水平循环驱动装置(10、)第一钢丝绳(39)、第一定滑轮组、第一配重砝码(44);所述悬臂梁上设有第一定滑轮组;所述第一钢丝绳(39)一端与水平循环驱动装置连接,另一端绕过第一定滑轮组并与模型桩(48)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配重砝码(14)相连;
所述竖向加载系统包括竖向循环驱动装置(11)、第二钢丝绳(17)、第二定滑轮组、第三定滑轮组、竖向加载连接装置;
所述第二钢丝绳(17)一端与竖向循环驱动装置(11)相连,另一端绕过第二定滑轮组和第三定滑轮组并穿过竖向加载连接装置,再与第二配重砝码(25)相连;所述竖向加载连接装置与模型桩(48)相连,用于将第二钢丝绳(17)的水平牵引力转换成对模型桩(48)的竖向加载力;
所述测量单元用于测量水平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水平循环荷载值、模型桩的水平位移,或竖向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竖向循环荷载值、模型桩的竖向位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荷载下的桩基模型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加载连接装置包括两个竖向杆(26)、转轴(27)、两个连接件(28)、水平限位杆(30)、连接板(31);
所述竖向杆(26)固定在连接件(28)的上部;所述的转轴(27)一端穿过在连接件(28),另一端固定在可上下移动的水平横梁(29)上,所述水平限位杆(30)连接在两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小军,胡顺洋,顾维扬,戴良岩,贾晓敏,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