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道或广场透水道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6344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2: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人行道或广场透水道路结构,包括水泥砂浆整平层、透水水泥混凝土层、路基、路缘石、素混凝土、雨水斗、雨水篦子、单向及三向孔道透水砖;在第一水泥砂浆整平层的上表面设有单向孔道透水砖,在其内开设有第一纵向导水孔,在素混凝土的上表面设有三向孔道透水砖,在其内开设有第二纵向导水孔、横向导水孔与竖向排水孔;在内外方向上,相邻单向孔道透水砖上的第一纵向导水孔相接,三向孔道透水砖上的第二纵向导水孔与单向孔道透水砖上的第一纵向导水孔相接;在前后方向上,相邻三向孔道透水砖上的横向导水孔相接。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强降雨时路面结构的排水性,解决了路面结构层吸饱水后不能继续顺畅排水带来的路面积水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人行道或广场透水道路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市政排水道路
,具体地说是一种人行道或广场透水道路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为响应国家建设“海绵城市”的要求,各地大量应用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路面材料,需要在排水顺畅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将雨水收集、渗透到地层中,促进雨水资源的充分利用。然而,对于某些路面周围缺乏绿化种植带的狭窄街道或者面积较大的广场类地面,在遭遇短期强降雨或持续时间长的较大降雨的情况下,一般性的实体透水砖路面由于吸水性不够导致雨水来不及下渗,或道路结构吸水已经饱和导致不能继续吸水,形成路面上浮水、洼水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提升强降雨时路面结构的排水性并且可解决路面结构层吸饱水后不能继续顺畅排水带来的路面积水问题的人行道或广场透水道路结构。按照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人行道或广场透水道路结构,包括第一水泥砂浆整平层、透水水泥混凝土层、路基、第二水泥砂浆整平层、路缘石、素混凝土、雨水斗与雨水篦子;在路基的上表面设有透水水泥混凝土层,在透水水泥混凝土层的上表面设有第一水泥砂浆整平层,在第一水泥砂浆整平层、透水水泥混凝土层与路基的外侧设有呈台阶形的素混凝土,且台阶位于素混凝土的外侧,在素混凝土内安装有排水管,在所述台阶上设有第二水泥砂浆整平层,在第二水泥砂浆整平层的上表面设有路缘石,在素混凝土、第二水泥砂浆整平层与路缘石的外侧设有雨水斗,雨水斗的上端面低于路缘石的上表面,雨水斗的下端面低于路基的下表面,在雨水斗的内侧壁上开设有雨水进口,在雨水斗上设有雨水篦子,且所述排水管的出水端插入雨水斗的雨水进口内;还包括单向孔道透水砖与三向孔道透水砖;在第一水泥砂浆整平层的上表面设有单向孔道透水砖,在单向孔道透水砖内开设有呈内外向设置的第一纵向导水孔,在素混凝土的上表面设有三向孔道透水砖,在三向孔道透水砖内开设有互相连通的第二纵向导水孔、横向导水孔与竖向排水孔,竖向排水孔的出水端与所述排水管的进水端相接;在内外方向上,相邻两块单向孔道透水砖上的第一纵向导水孔相接,三向孔道透水砖上的第二纵向导水孔与相邻单向孔道透水砖上的第一纵向导水孔相接;在前后方向上,相邻两块三向孔道透水砖上的横向导水孔相接;所述排水管包括竖向排水管、变径接头与横向排水管,竖向排水管与横向排水管均与变径接头相接,横向排水管与竖向排水管呈垂直设置,且横向排水管的管径大于竖向排水管的管径。作为优选,所述第二纵向导水孔的孔径大于第一纵向导水孔的孔径。作为优选,所述单向孔道透水砖、三向孔道透水砖与路缘石的上表面呈平齐设置。作为优选,在第一水泥砂浆整平层的上表面内侧还设有封堵透水砖,封堵透水砖封堵与其相邻的单向孔道透水砖上的第一纵向导水孔。作为优选,还包括带肋套管,带肋套管的上端插入竖向排水孔内,带肋套管的下端插入竖向排水管内。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用料节约、施工方便、维护简单、能够有效提升强降雨时路面结构的排水性,并且可解决路面结构层吸饱水后不能继续顺畅排水带来的路面积水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人行道或广场透水道路结构,包括第一水泥砂浆整平层6、透水水泥混凝土层7、路基8、第二水泥砂浆整平层9、路缘石12、素混凝土13、雨水斗14与雨水篦子15;在路基8的上表面设有透水水泥混凝土层7,在透水水泥混凝土层7的上表面设有第一水泥砂浆整平层6,在第一水泥砂浆整平层6、透水水泥混凝土层7与路基8的外侧设有呈台阶形的素混凝土13,且台阶位于素混凝土13的外侧,在素混凝土13内安装有排水管,在所述台阶上设有第二水泥砂浆整平层9,在第二水泥砂浆整平层9的上表面设有路缘石12,在素混凝土13、第二水泥砂浆整平层9与路缘石12的外侧设有雨水斗14,雨水斗14的上端面低于路缘石12的上表面,雨水斗14的下端面低于路基8的下表面,在雨水斗14的内侧壁上开设有雨水进口,在雨水斗14上设有雨水篦子15,且所述排水管的出水端插入雨水斗14的雨水进口内;还包括单向孔道透水砖1与三向孔道透水砖3;在第一水泥砂浆整平层6的上表面设有单向孔道透水砖1,在单向孔道透水砖1内开设有呈内外向设置的第一纵向导水孔1.1,在素混凝土13的上表面设有三向孔道透水砖3,在三向孔道透水砖3内开设有互相连通的第二纵向导水孔3.1、横向导水孔3.2与竖向排水孔3.3,竖向排水孔3.3的出水端与所述排水管的进水端相接;在内外方向上,相邻两块单向孔道透水砖1上的第一纵向导水孔1.1相接,三向孔道透水砖3上的第二纵向导水孔3.1与相邻单向孔道透水砖1上的第一纵向导水孔1.1相接;在前后方向上,相邻两块三向孔道透水砖3上的横向导水孔3.2相接;所述排水管包括竖向排水管5、变径接头11与横向排水管10,竖向排水管5与横向排水管10均与变径接头11相接,横向排水管10与竖向排水管5呈垂直设置,且横向排水管10的管径大于竖向排水管5的管径。所述第二纵向导水孔3.1的孔径大于第一纵向导水孔1.1的孔径。所述单向孔道透水砖1、三向孔道透水砖3与路缘石12的上表面呈平齐设置。在第一水泥砂浆整平层6的上表面内侧还设有封堵透水砖2,封堵透水砖2封堵与其相邻的单向孔道透水砖1上的第一纵向导水孔1.1。设置封堵透水砖2,可以避免施工杂物进入第一纵向导水孔1.1。还包括带肋套管4,带肋套管4的上端插入竖向排水孔3.3内,带肋套管4的下端插入竖向排水管5内;带肋套管4可以避免第一水泥砂浆整平层6的松动颗粒在流水作用下流入竖向排水管5。本专利技术中,单向孔道透水砖1根据砖体的尺寸大小可设置并列多个第一纵向导水孔1.1,双向孔道透水砖3根据砖体的尺寸大小可设置并列多个第二纵向导水孔3.1。第一水泥砂浆整平层6与第二水泥砂浆整平层9的厚度均为3cm,且它们均为水泥与中粗砂按照比例为1:4的透水干硬性水泥稳定砂层。竖向排水管5与横向排水管10均为UPVC管。透水水泥混凝土层7为20cm厚的C25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当降雨量不大时,雨水降落到单向孔道透水砖1和双向孔道透水砖2上表面,雨水分别渗入砖身空隙、第一水泥砂浆整平层6、透水水泥混凝土层7、路基8,使雨水充分保留在原地面,实现路面地下水的正常渗透补充;当雨水量将要超过道路结构吸水的最大能力时,多余的雨水通过透水砖组合面层中的单向孔道透水砖1的第一纵向导水孔1.1、双向孔道透水砖3的第二纵向导水孔3.1、双向孔道透水砖3的横向导水孔3.2与双向孔道透水砖3的竖向排水孔3.3,从而顺利地将多余雨水通过竖向排水管5与横向排水管10引入市政排水系统的雨水斗14。本专利技术的人行道或广场透水道路结构能够有效提升强降雨时路面结构的排水性,并且可解决路面结构层吸饱水后不能继续顺畅排水带来的路面积水问题。应当指出,以上实例仅是本专利技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例子。本专利技术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人行道或广场透水道路结构,包括第一水泥砂浆整平层(6)、透水水泥混凝土层(7)、路基(8)、第二水泥砂浆整平层(9)、路缘石(12)、素混凝土(13)、雨水斗(14)与雨水篦子(15);在路基(8)的上表面设有透水水泥混凝土层(7),在透水水泥混凝土层(7)的上表面设有第一水泥砂浆整平层(6),在第一水泥砂浆整平层(6)、透水水泥混凝土层(7)与路基(8)的外侧设有呈台阶形的素混凝土(13),且台阶位于素混凝土(13)的外侧,在素混凝土(13)内安装有排水管,在所述台阶上设有第二水泥砂浆整平层(9),在第二水泥砂浆整平层(9)的上表面设有路缘石(12),在素混凝土(13)、第二水泥砂浆整平层(9)与路缘石(12)的外侧设有雨水斗(14),雨水斗(14)的上端面低于路缘石(12)的上表面,雨水斗(14)的下端面低于路基(8)的下表面,在雨水斗(14)的内侧壁上开设有雨水进口,在雨水斗(14)上设有雨水篦子(15),且所述排水管的出水端插入雨水斗(14)的雨水进口内;/n其特征是:还包括单向孔道透水砖(1)与三向孔道透水砖(3);在第一水泥砂浆整平层(6)的上表面设有单向孔道透水砖(1),在单向孔道透水砖(1)内开设有呈内外向设置的第一纵向导水孔(1.1),在素混凝土(13)的上表面设有三向孔道透水砖(3),在三向孔道透水砖(3)内开设有互相连通的第二纵向导水孔(3.1)、横向导水孔(3.2)与竖向排水孔(3.3),竖向排水孔(3.3)的出水端与所述排水管的进水端相接;/n在内外方向上,相邻两块单向孔道透水砖(1)上的第一纵向导水孔(1.1)相接,三向孔道透水砖(3)上的第二纵向导水孔(3.1)与相邻单向孔道透水砖(1)上的第一纵向导水孔(1.1)相接;在前后方向上,相邻两块三向孔道透水砖(3)上的横向导水孔(3.2)相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行道或广场透水道路结构,包括第一水泥砂浆整平层(6)、透水水泥混凝土层(7)、路基(8)、第二水泥砂浆整平层(9)、路缘石(12)、素混凝土(13)、雨水斗(14)与雨水篦子(15);在路基(8)的上表面设有透水水泥混凝土层(7),在透水水泥混凝土层(7)的上表面设有第一水泥砂浆整平层(6),在第一水泥砂浆整平层(6)、透水水泥混凝土层(7)与路基(8)的外侧设有呈台阶形的素混凝土(13),且台阶位于素混凝土(13)的外侧,在素混凝土(13)内安装有排水管,在所述台阶上设有第二水泥砂浆整平层(9),在第二水泥砂浆整平层(9)的上表面设有路缘石(12),在素混凝土(13)、第二水泥砂浆整平层(9)与路缘石(12)的外侧设有雨水斗(14),雨水斗(14)的上端面低于路缘石(12)的上表面,雨水斗(14)的下端面低于路基(8)的下表面,在雨水斗(14)的内侧壁上开设有雨水进口,在雨水斗(14)上设有雨水篦子(15),且所述排水管的出水端插入雨水斗(14)的雨水进口内;
其特征是:还包括单向孔道透水砖(1)与三向孔道透水砖(3);在第一水泥砂浆整平层(6)的上表面设有单向孔道透水砖(1),在单向孔道透水砖(1)内开设有呈内外向设置的第一纵向导水孔(1.1),在素混凝土(13)的上表面设有三向孔道透水砖(3),在三向孔道透水砖(3)内开设有互相连通的第二纵向导水孔(3.1)、横向导水孔(3.2)与竖向排水孔(3.3),竖向排水孔(3.3)的出水端与所述排水管的进水端相接;
在内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文江温思浩吴晓波成燕曹忠良卜正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