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道或广场透水道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63445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2: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人行道或广场透水道路结构,包括水泥砂浆整平层、透水水泥混凝土层、路基、路缘石、素混凝土、雨水斗、雨水篦子、单向及三向孔道透水砖;在第一水泥砂浆整平层的上表面设有单向孔道透水砖,在其内开设有第一纵向导水孔,在素混凝土的上表面设有三向孔道透水砖,在其内开设有第二纵向导水孔、横向导水孔与竖向排水孔;在内外方向上,相邻单向孔道透水砖上的第一纵向导水孔相接,三向孔道透水砖上的第二纵向导水孔与单向孔道透水砖上的第一纵向导水孔相接;在前后方向上,相邻三向孔道透水砖上的横向导水孔相接。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强降雨时路面结构的排水性,解决了路面结构层吸饱水后不能继续顺畅排水带来的路面积水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人行道或广场透水道路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市政排水道路
,具体地说是一种人行道或广场透水道路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为响应国家建设“海绵城市”的要求,各地大量应用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路面材料,需要在排水顺畅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将雨水收集、渗透到地层中,促进雨水资源的充分利用。然而,对于某些路面周围缺乏绿化种植带的狭窄街道或者面积较大的广场类地面,在遭遇短期强降雨或持续时间长的较大降雨的情况下,一般性的实体透水砖路面由于吸水性不够导致雨水来不及下渗,或道路结构吸水已经饱和导致不能继续吸水,形成路面上浮水、洼水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提升强降雨时路面结构的排水性并且可解决路面结构层吸饱水后不能继续顺畅排水带来的路面积水问题的人行道或广场透水道路结构。按照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人行道或广场透水道路结构,包括第一水泥砂浆整平层、透水水泥混凝土层、路基、第二水泥砂浆整平层、路缘石、素混凝土、雨水斗与雨水篦子;在路基的上表面设有透水水泥混凝土层,在透水水泥混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人行道或广场透水道路结构,包括第一水泥砂浆整平层(6)、透水水泥混凝土层(7)、路基(8)、第二水泥砂浆整平层(9)、路缘石(12)、素混凝土(13)、雨水斗(14)与雨水篦子(15);在路基(8)的上表面设有透水水泥混凝土层(7),在透水水泥混凝土层(7)的上表面设有第一水泥砂浆整平层(6),在第一水泥砂浆整平层(6)、透水水泥混凝土层(7)与路基(8)的外侧设有呈台阶形的素混凝土(13),且台阶位于素混凝土(13)的外侧,在素混凝土(13)内安装有排水管,在所述台阶上设有第二水泥砂浆整平层(9),在第二水泥砂浆整平层(9)的上表面设有路缘石(12),在素混凝土(13)、第二水泥砂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行道或广场透水道路结构,包括第一水泥砂浆整平层(6)、透水水泥混凝土层(7)、路基(8)、第二水泥砂浆整平层(9)、路缘石(12)、素混凝土(13)、雨水斗(14)与雨水篦子(15);在路基(8)的上表面设有透水水泥混凝土层(7),在透水水泥混凝土层(7)的上表面设有第一水泥砂浆整平层(6),在第一水泥砂浆整平层(6)、透水水泥混凝土层(7)与路基(8)的外侧设有呈台阶形的素混凝土(13),且台阶位于素混凝土(13)的外侧,在素混凝土(13)内安装有排水管,在所述台阶上设有第二水泥砂浆整平层(9),在第二水泥砂浆整平层(9)的上表面设有路缘石(12),在素混凝土(13)、第二水泥砂浆整平层(9)与路缘石(12)的外侧设有雨水斗(14),雨水斗(14)的上端面低于路缘石(12)的上表面,雨水斗(14)的下端面低于路基(8)的下表面,在雨水斗(14)的内侧壁上开设有雨水进口,在雨水斗(14)上设有雨水篦子(15),且所述排水管的出水端插入雨水斗(14)的雨水进口内;
其特征是:还包括单向孔道透水砖(1)与三向孔道透水砖(3);在第一水泥砂浆整平层(6)的上表面设有单向孔道透水砖(1),在单向孔道透水砖(1)内开设有呈内外向设置的第一纵向导水孔(1.1),在素混凝土(13)的上表面设有三向孔道透水砖(3),在三向孔道透水砖(3)内开设有互相连通的第二纵向导水孔(3.1)、横向导水孔(3.2)与竖向排水孔(3.3),竖向排水孔(3.3)的出水端与所述排水管的进水端相接;
在内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文江温思浩吴晓波成燕曹忠良卜正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