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纳米塑料毒性的检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162334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2: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纳米塑料毒性的检测方法,包括:铜绿微囊藻经培养基预先培养后,暴露于待测纳米塑料中,根据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抑制率、叶绿素a含量、藻青蛋白荧光强度、胞内微囊藻毒素、胞外微囊藻毒素和/或铜绿微囊藻的代谢产物来判断纳米塑料的浓度;对照组包括水、培养基和铜绿微囊藻;受试组包括培养基、铜绿微囊藻和待测纳米塑料。本发明专利技术以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抑制率,叶绿素a含量,藻青蛋白荧光强度,微囊藻毒素的产生与释放和/或铜绿微囊藻的代谢产物变化来评价纳米塑料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和/或代谢产物的毒性影响。通过检测生理生化指标即可初步判断待测样品是否受到纳米塑料的污染,为纳米塑料的毒理学检测提供新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纳米塑料毒性的检测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毒性检测方法
,尤其是涉及一种纳米塑料毒性的检测方法。
技术介绍
由于塑料的广泛使用,沿海地区和海洋中发生了大量的富集,引起了人们对水生生物危害的日益关注。由于某些消费品的添加剂和塑料的降解会形成≤5mm的微塑料,一旦释放到水体中,将引起水污染。在环境中,微塑料可能降解为纳米塑料。因此,近年来,纳米塑料在环境中的存在,命运和污染也受到了广泛关注。纳米聚苯乙烯是一种常用的纳米塑料颗粒,具有广泛的应用,包括生物传感器,个人护理产品,药物递送和生物成像。目前,已有研究表明纳米聚苯乙烯对线虫具有肠毒性、神经毒性和生殖毒性;也会影响鱼类的行为,后代以及组织损伤。因此,对于纳米塑料的毒性检测尤为重要。铜绿微囊藻作为水华的主要贡献者,其生长受到氮含量、磷含量、氮磷比、光照和微量元素等因素影响。其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同时,其可以产生与释放微囊藻毒素,微囊藻毒素作为一种肝毒素,严重威胁水生浮游植物,水生浮游动物以及水生生物的安全,甚至威胁人类饮用水的安全问题。但是有研究表明铜绿微囊藻对环境危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纳米塑料毒性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铜绿微囊藻经培养基预先培养后,暴露于待测纳米塑料中,根据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抑制率、叶绿素a含量、藻青蛋白荧光强度、胞内微囊藻毒素、胞外微囊藻毒素和/或铜绿微囊藻的代谢产物来判断纳米塑料的浓度;/n对照组包括水、培养基和铜绿微囊藻;/n受试组包括培养基、铜绿微囊藻和待测纳米塑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纳米塑料毒性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铜绿微囊藻经培养基预先培养后,暴露于待测纳米塑料中,根据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抑制率、叶绿素a含量、藻青蛋白荧光强度、胞内微囊藻毒素、胞外微囊藻毒素和/或铜绿微囊藻的代谢产物来判断纳米塑料的浓度;
对照组包括水、培养基和铜绿微囊藻;
受试组包括培养基、铜绿微囊藻和待测纳米塑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铜绿微囊藻为FACHB315,本发明所述暴露时间为94~98h;采用铜绿微囊藻FACHB315对数生长期进行检测;
所述纳米塑料为纳米聚苯乙烯;所述纳米聚苯乙烯的浓度为0mg/L~100mg/L。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铜绿微囊藻预先培养具体为:将铜绿微囊藻培养在培养基中,温度24~26℃;光暗比循环12h/12h,光照强度为2000lux;所述培养基中氮含量为0.5mg/L。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生长抑制率测定具体为:铜绿微囊藻暴露于纳米聚苯乙烯96h,收集样品,通过检测细胞密度进而分析受试组的生长抑制率;所述生长抑制率根据受试组和对照组细胞密度的差异百分比来计算;所述细胞密度的测定具体为:铜绿微囊藻暴露于纳米聚苯乙烯96h,每隔24h进行细胞密度的测定;
叶绿素a的测定具体为:铜绿微囊藻暴露于纳米聚苯乙烯96h,收集样品,通过醇提的方法提取叶绿素a;
藻青蛋白的测定具体为:铜绿微囊藻暴露于纳米聚苯乙烯96h,收集样品,通过检测荧光强度的方法测量藻青蛋白;
胞内和胞外微囊藻毒素的测定具体为:铜绿微囊藻暴露于纳米聚苯乙烯96h,收集样品,通过酶联免疫的方法测量胞内和胞外微囊藻毒素含量;
铜绿微囊藻的代谢产物的测定具体为:通过质谱分析代谢产物的含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具体为:
所述铜绿微囊藻生长抑制率为7%~33%,纳米塑料的浓度为1mg/L~10mg/L;
所述铜绿微囊藻生长抑制率为33%~44%,纳米塑料的浓度为10mg/L~100mg/L。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具体为:
所述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含量小于0.29mg/L,纳米塑料浓度为0mg/L~1mg/L;
所述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含量为0.21mg/L~0.29mg/L,纳米塑料浓度为1mg/L~10mg/L;...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童中华马喜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