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堵塞人工湿地系统及其运行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159906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2: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防堵塞人工湿地系统及其运行方法,所述系统包括蓄水池,人工湿地,进水槽和出水槽,所述蓄水池内设有第一浮球感应器,人工湿地内设有第二浮球感应器,所述人工湿地和进水槽、出水槽的连接处分别设有第一渗水隔板和第二渗水隔板,所述蓄水池和进水槽之间设有第一电动阀门,所述出水槽处设有第二电动阀门连接,所述第一浮球感应器和第二浮球感应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电动阀门和第二电动阀门的开启和关闭,所述进水槽和出水槽内均设有高压水泵管道和污泥管道。本发明专利技术有效的解决了运行中出现的堵塞问题,使得人工湿地处理系统运行更为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堵塞人工湿地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废水处理
,尤其是一种防堵塞人工湿地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技术介绍
人工湿地属于生态修复的一种方法,其组成主要有植物,土壤,填料,基质和微生物,构成一个人工的生态体系,近些年来,随着污染越来越严重,人工湿地处理系统这种生态,经济,绿色,美观的方式越来越受到欢迎,但是在运行管理中也伴随着一些问题,最主要的是堵塞问题,由于湿地中含有大量基质,微生物,植物根系等,一些可生物降解的有机质进入湿地,人工湿地中不管是厌氧微生物还是好氧微生物都会将这些有机质分解、转化为更小的有机质,这种小的有机质进入了原本孔隙率较大的填料内后,湿地填料的孔隙变小,则渗水系数变小而引起堵塞,堵塞如果不及时发现,极易破坏湿地系统,因此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防堵塞人工湿地系统及其运行方法,以解决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在长期运行中的堵塞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堵塞人工湿地系统,其包括蓄水池,人工湿地,进水槽和出水槽,所述蓄水池内设有第一浮球感应器,所述人工湿地内设有第二浮球感应器,所述人工湿地和进水槽、出水槽的连接处分别设有第一渗水隔板和第二渗水隔板,所述蓄水池和进水槽之间设有第一电动阀门,所述出水槽处设有第二电动阀门连接,所述第一浮球感应器和第二浮球感应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电动阀门和第二电动阀门的开启和关闭,所述进水槽和出水槽内均设有高压水泵管道和污泥管道。优选地,所述高压水泵管道上端设有第一高压水泵和第二高压水泵,所述高压水泵管道下端设有十字支管,所述污泥管道上设有第一污泥泵和第二污泥泵。优选地,所述第一渗水隔板和第二渗水隔板上均设有均匀分布的圆孔,所述圆孔的直径为2~4mm,圆孔的间距为10~15cm。优选地,所述进水槽和出水槽底部的斜板与水平面的角度为45°~60°,所述污泥管道底部位于进水槽上沿的上面0~30cm。优选地,所述第一浮球感应器与蓄水池上沿的距离为70-80cm,所述第二浮球感应器和人工湿地上沿的距离为70-80cm。优选地,所述人工湿地具有底层、中层和上层,所述底层填料为无烟煤、砖块、火山石中的一种,所述中层填料为沸石,陶粒中的一种,所述上层填料为土壤。优选地,所述人工湿地中的植物为芦苇、香蒲、菖蒲、美人蕉、鸢尾中的一种或几种。本专利技术还揭示一种防堵塞人工湿地系统的运行方法,包括:S1,污水先从所述蓄水池通过第一电动阀门进入所述进水槽,紧接着通过第一渗水隔板进入人工湿地,再通过所述第二渗水隔板进入出水槽,经钢丝滤网过滤后通过第二电动阀门排出;S2,当正常运行时,所述第一浮球感应器和第二浮球感应器均下沉,此时所述第一浮球感应器和第二浮球感应器发出信号分别控制第一电动阀门和第二电动阀门保持打开状态,控制所述第一高压水泵、第二高压水泵、第一污泥泵及第二污泥泵保持停止状态;S3,当发生堵塞时,所述第一浮球感应器和第二浮球感应器至少一个上浮,这时上浮的浮球感应器发出信号控制第一电动阀门和第二电动阀门关闭,同时控制所述第一高压水泵、第二高压水泵、第一污泥泵及第二污泥泵都运行;S4,当系统达到预设时间后,所述第一浮球感应器和第二浮球感应器控制所述第一高压水泵、第二高压水泵、第一污泥泵及第二污泥泵都停止工作,同时控制第一电动阀门和第二电动阀门打开,此时所述人工湿地系统进入正常运行状态。优选地,在所述S1中,进入人工湿地的水经过填料和基质的吸附、微生物摄取污水中营养物质并且繁殖、植物吸收填料和微生物中的养分后进入出水槽。优选地,在所述S4中,所述预设时间为5~15min。本专利技术有益的技术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利用堵塞前后水位的变化,通过浮球感应器来控制高压水泵冲洗,和污泥泵排泥,可以及时解决堵塞现象,节省人工成本。2、本专利技术将流失的基质回流到人工湿地,减缓了人工湿地填料的流失。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防堵塞人工湿地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第二渗水隔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电动元件控制流程示意图。附图标记:1、蓄水池,2、第一浮球感应器,3、第一电动阀门,4、污泥管道,5、人工湿地,6、第一污泥泵,7、第一高压水泵,8、水源,9、第二污泥泵,10、第二高压水泵,11、高压水泵管道,12、第二浮球感应器,13、植物,14、清泥警戒线,15、第二渗水隔板,16、第一渗水隔板,17、十字支管,18、进水槽,19、上层,20、中层,21、底层,22、斜板,23、出水槽,24、钢丝滤网,25、第二电动阀门,26、第二通电延时继电器,27、第一通电延时继电器,28、圆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结合图1和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所揭示了一种防堵塞人工湿地系统,包括蓄水池1,人工湿地5,第一电动阀门3,第二电动阀门25,进水槽18,出水槽23,第一通电延时继电器27和第二通电延时继电器26。所述蓄水池1内设有第一浮球感应器2,所述人工湿地5内设有第二浮球感应器12,所述第一浮球感应器2和第二浮球感应器12用于发出信号控制所述第一电动阀门3和第二电动阀门25的开启和关闭,所述第一电动阀门3设置在所述蓄水池1和进水槽18之间,所述第二电动阀门25通过一钢丝滤网24与所述出水槽23连接。所述人工湿地5具有底层21、中层20和上层19,所述底层21填料为无烟煤、砖块、火山石中的一种,所述中层20填料为沸石,陶粒中的一种,所述上层19填料为土壤,所述人工湿地5中的植物13为菖蒲和美人蕉,所述人工湿地5中的清泥警示线14距离上层19的高度为50~60cm。结合图1和图2所示,所述人工湿地5与进水槽18的连接处设有第一渗水隔板16,与出水槽23的连接处设有第二渗水隔板15,所述第一渗水隔板16和第二渗水隔板15上均匀分布的圆孔28,所述圆孔28的直径为2~4mm,所述圆孔28的间距为10~15cm,适宜的孔径能使水流顺利通过人工湿地5,而不造成填料流失。所述进水槽18和出水槽23内均设有高压水泵管道11和污泥管道4,所述高压水泵管道11上端设有第一高压水泵7和第二高压水泵10,下端设有十字支管17,所述污泥管道4上设有第一污泥泵6和第二污泥泵9。如图3所示,所述人工湿地系统分为三个模块:第一模块由第一浮球感应器2与第二浮球感应器12并联组成,第二模块由第一电动阀门3和第二电动阀门25并联组成,所述第一模块、第一通电延时继电器27和第二模块串联组成;第三模块包括第一组元件和第二组元件,所述第一组元件由第一高压水泵7和第一污泥泵6串联组成,所述第二组元件由第二高压水泵10和第二污泥泵9串联组成,第一组元件和第二组元件保持并联关系,所述第一模块、第二通电延时继电器26和第三模块串联组成。本专利技术的进出水流程为:污水先从所述蓄水池1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堵塞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蓄水池,人工湿地,进水槽和出水槽,所述蓄水池内设有第一浮球感应器,所述人工湿地内设有第二浮球感应器,所述人工湿地和进水槽、出水槽的连接处分别设有第一渗水隔板和第二渗水隔板,所述蓄水池和进水槽之间设有第一电动阀门,所述出水槽处设有第二电动阀门连接,所述第一浮球感应器和第二浮球感应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电动阀门和第二电动阀门的开启和关闭,所述进水槽和出水槽内均设有高压水泵管道和污泥管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堵塞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蓄水池,人工湿地,进水槽和出水槽,所述蓄水池内设有第一浮球感应器,所述人工湿地内设有第二浮球感应器,所述人工湿地和进水槽、出水槽的连接处分别设有第一渗水隔板和第二渗水隔板,所述蓄水池和进水槽之间设有第一电动阀门,所述出水槽处设有第二电动阀门连接,所述第一浮球感应器和第二浮球感应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电动阀门和第二电动阀门的开启和关闭,所述进水槽和出水槽内均设有高压水泵管道和污泥管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堵塞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水泵管道上端设有第一高压水泵和第二高压水泵,所述高压水泵管道下端设有十字支管,所述污泥管道上设有第一污泥泵和第二污泥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堵塞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渗水隔板和第二渗水隔板上均设有均匀分布的圆孔,所述圆孔的直径为2~4mm,圆孔的间距为10~15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堵塞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槽和出水槽底部的斜板与水平面的角度为45°~60°,所述污泥管道底部位于进水槽上沿的上面0~30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堵塞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浮球感应器与蓄水池上沿的距离为70-80cm,所述第二浮球感应器和人工湿地上沿的距离为70-80c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堵塞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湿地具有底层、中层和上层,所述底层填料为无烟煤、砖块、火山石中的一种,所述中层填料为沸石,陶粒中的一种,所述上层填料为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丹陈雪文董延茂袁妍杨雨杰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