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MPV车型或VAN车型的上车体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
,特别是涉及一种MPV车型或VAN车型的上车体。
技术介绍
传统的MPV(Multi-PurposeVehicles,多用途汽车)车型或者VAN(封闭厢式车)车型的上车体由钢板经冲压、焊接、电泳涂装等工艺制造而成。这种上车体存在下述弊端:车身重量大,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节能减排的技术要求,特别是不能适应新能源车型的轻量化要求;锈蚀风险大,导致使用寿命降低;制造工序复杂,零件数量多,导致制造成本高。有鉴于此,开发一种新型的上车体,使其能够规避上述弊端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MPV车型或VAN车型的上车体,包括前端模块、前围模块、两个左右间隔布置的前侧围模块、两个左右间隔布置的后侧围模块、前风窗上横梁模块、前顶横梁模块、支撑横梁模块、后顶横梁模块、后围模块,各模块均由铝合金冲压板材和空腔形式的铝合金挤压型材组合而成,且各模块分别独立成型;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MPV车型或VAN车型的上车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端模块(1)、前围模块(2)、两个左右间隔布置的前侧围模块(3)、两个左右间隔布置的后侧围模块(4)、前风窗上横梁模块(5)、前顶横梁模块(6)、支撑横梁模块(7)、后顶横梁模块(8)、后围模块(9),各模块均由铝合金冲压板材和空腔形式的铝合金挤压型材组合而成,且各模块分别独立成型;/n所述前端模块(1)与所述前侧围模块(3)螺接;所述前围模块(2)与所述前侧围模块(3)铆接并焊接;所述前侧围模块(3)与所述后侧围模块(4)MIG焊接;所述前风窗上横梁模块(5)与所述前侧围模块(3)螺接;所述前顶横梁模块(6)与所述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MPV车型或VAN车型的上车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端模块(1)、前围模块(2)、两个左右间隔布置的前侧围模块(3)、两个左右间隔布置的后侧围模块(4)、前风窗上横梁模块(5)、前顶横梁模块(6)、支撑横梁模块(7)、后顶横梁模块(8)、后围模块(9),各模块均由铝合金冲压板材和空腔形式的铝合金挤压型材组合而成,且各模块分别独立成型;
所述前端模块(1)与所述前侧围模块(3)螺接;所述前围模块(2)与所述前侧围模块(3)铆接并焊接;所述前侧围模块(3)与所述后侧围模块(4)MIG焊接;所述前风窗上横梁模块(5)与所述前侧围模块(3)螺接;所述前顶横梁模块(6)与所述前侧围模块(3)以及所述后侧围模块(4)螺接;所述支撑横梁模块(7)与所述前侧围模块(3)以及所述后侧围模块(4)螺接;所述后顶横梁模块(8)与所述后侧围模块(4)螺接;所述后围模块(9)与所述后侧围模块(4)通过结构胶粘结并铆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模块(1)的后侧设置有两个左右间隔布置的第一连接纵梁(11),所述第一连接纵梁(11)为空腔形式的铝合金挤压型材;所述前侧围模块(3)的前侧设置有第二连接纵梁(31),所述第二连接纵梁(31)为空腔形式的铝合金挤压型材;所述第一连接纵梁(11)的侧壁与对应的所述第二连接纵梁(31)的侧壁螺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模块(2)包括前围板(22)、侧板(23)和角形连接板(24),三者均为铝合金冲压板材;所述前侧围模块(3)包括A柱(32)、前侧围下梁(37)以及连接所述A柱(32)下端与所述前侧围下梁(37)前端的连接梁(36),所述A柱(32)包括A柱主梁(321),所述连接梁(36)的主体和所述A柱主梁(321)均为空腔形式的铝合金挤压型材;
所述侧板(23)的前侧连接在所述前围板(22)的左侧或右侧,后侧与对应的所述A柱主梁(321)的侧壁焊接;所述角形连接板(24)的一板面连接在所述前围板(22)的左侧或右侧,另一板面与对应的所述连接梁(36)的主体的侧壁铆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围模块(3)包括B柱(33),所述B柱(33)包括B柱主梁(331),所述B柱主梁(331)为空腔形式的铝合金挤压型材,具有前侧壁、后侧壁、内侧壁和外侧壁,四者围合成空腔,还具有连接在其前侧壁和后侧壁之间的支撑壁;
所述后侧围模块(4)包括后侧围前梁(41),所述后侧围前梁(41)为空腔形式的铝合金挤压型材,具有前侧壁、后侧壁、内侧壁、外侧壁,四者围合成空腔;
所述后侧围前梁(41)的前侧壁与所述B柱主梁(331)的后侧壁贴合,所述后侧围前梁(41)的前侧壁和内侧壁的交接处与所述B柱主梁(331)的后侧壁MIG焊接,所述B柱主梁(331)的后侧壁和外侧壁的交接处与所述后侧围前梁(41)的前侧壁MIG焊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上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B柱(33)还包括设置在所述B柱主梁(331)前侧的B柱前梁(332);所述B柱前梁(332)为空腔形式的铝合金挤压型材,具有前侧壁、后侧壁、内侧壁和外侧壁,四者围合成空腔,且具有沿其外侧壁向前延伸的翅壁;
所述B柱(33)还包括B柱外板(333)和B柱内板(334),两者均为铝合金冲压板材;所述B柱外板(333)为角形板,且一板面焊接于所述B柱前梁(332)的外侧壁,另一板面焊接于所述B柱主梁(331)的前侧壁;所述B柱内板(334)的前侧焊接于所述B柱前梁(332)的内侧壁,后侧焊接于所述B柱主梁(331)的内侧壁;
所述B柱(33)的上端向内折弯形成连接接头(35);所述后侧围模块(4)包括后侧围上梁(43);所述前顶横梁模块(6)包括前横梁(61)和两个第一支撑梁(62),所述前横梁(61)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连接接头(35)螺接,所述第一支撑梁(62)的一端焊接在所述前横梁(61)的一端、另一端与对应的所述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米灿根,金小红,孙伟绪,彭岩,刘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