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套丝机生产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5575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2: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套丝机生产线,滚筒输送线前侧设锯床组件,锯床组件前方设翻料组件,滚筒输送线左侧设存料架,翻料组件右侧前、后方向均布设多个料仓A,翻料组件左侧设输送架,输送架左侧设滚轮输送线A,滚轮输送线A后侧设墩粗机A,滚轮输送线A前侧设墩粗机B,滚轮输送线A左侧设滚轮输送线B,滚轮输送线B后侧设套丝机A,滚轮输送线B前侧设套丝机B,滚轮输送线B左侧设滚轮输送线C,滚轮输送线C后侧设打磨机A,滚轮输送线C前侧设打磨机B,且打磨机B与打磨机A结构完全相同,滚轮输送线C左侧前、后方向均布设多个料仓B。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节约截取钢筋、对钢筋套丝的人力成本,对截取的钢筋套丝效率较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套丝机生产线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生产线,尤其涉及一种套丝机生产线。
技术介绍
在铁路、桥梁、立交桥、隧道、楼房建设中,需要用到各种长度的钢筋,为了加快工程建设,尽可能避免高空焊接作业,采用内螺纹套连接两段钢筋,所以需截取钢筋,并对截取好的钢筋两端套丝,目前,现有的截取钢筋的方式是,采用切割机截取钢筋,通过大量工人对截取好的钢筋套丝,工人采用切割机截取钢筋,人力搬运钢筋套丝增加了人力成本,套丝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套丝机生产线,解决了现有截取钢筋的方式是,采用切割机截取钢筋,通过大量工人对截取好的钢筋套丝,工人采用切割机截取钢筋,人力搬运钢筋套丝增加了人力成本,套丝效率较低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套丝机生产线,包括滚筒输送线1、丝杆升降机101、锯床组件2、翻料组件3、存料架4、料仓A5、输送架6、滚轮输送线A7、墩粗机A8、墩粗机B9、滚轮输送线B10、套丝机A11、套丝机B12、滚轮输送线C13、打磨机A14、打磨机B15和料仓B16,滚筒输送线1前侧设置锯床组件2,所述锯床组件2包括矩形框架201、锯床202、旋转轮203、凸台204,所述滚筒输送线1前侧设置矩形框架201,锯床202左、右对称设置旋转轮203,所述锯床202上设置的旋转轮203位于所述矩形框架201上表面,所述旋转轮203上设置凸台204,所述旋转轮203上设置的所述凸台204位于所述矩形框架201内侧,所述凸台204与所述矩形框架201间隙配合,丝杆升降机101主轴端与所述锯床202后侧壁固定连接,所述丝杆升降机101后端与所述滚筒输送线1前部固定连接,所述锯床组件2前方设置翻料组件3,所述翻料组件3包括框架本体A301、滚轴302、链轮A303、链轮C304、电机A305、链轮B306、环形链条307、气缸A308、导轨A309、直角梯形推板A310、直角梯形导向板A311、气缸B312、导轨B313、直角梯形推板B314、直角梯形导向板B315,所述锯床组件2前方设置框架本体A301,所述框架本体A301上部均布设置多个滚轴302,所述滚轴302左端固定设置链轮A303,所述框架本体A301前部依次固定设置链轮C304、电机A305,所述电机A305主轴端固定设置链轮B306,所述链轮A303、链轮B306均位于所述环形链条307内侧,所述链轮A303、链轮C304、链轮B306通过环形链条307动力传动,所述框架本体A301内侧上部左、右对称布置多组导轨A309,左、右对称布置的导轨A309之间设置直角梯形推板A310,所述直角梯形推板A310下端与气缸A308的主轴固定连接,所述气缸A308下端与所述框架本体A301固定连接,所述框架本体A301左侧壁上端前、后方向固定设置多个直角梯形导向板A311,所述框架本体A301内侧上部左、右对称布置多组导轨B313,左、右对称布置的导轨B313之间设置直角梯形推板B314,所述直角梯形推板B314下端与气缸B312的主轴固定连接,所述气缸B312下端与所述框架本体A301固定连接,所述框架本体A301右侧壁上端前、后方向固定设置多个直角梯形导向板B315,所述滚筒输送线1左侧设置存料架4,所述存料架4包括框架A401、限位块402,所述框架A401上表面右部均布固定设置多个限位块402,且所述框架A401略高于所述滚筒输送线1上表面,所述翻料组件3右侧前、后方向均布设置多个料仓A5,所述料仓A5包括连接梁501、限位板A502、限位板B503、限位板C505、限位板D506、气缸C507、导向板B508、限位板E509、限位板F510,限位板A502前侧壁下部与所述连接梁501后侧壁左部固定连接,限位板B503后侧壁下部与所述连接梁501前侧壁左部固定连接,且所述限位板B503与所述限位板A502结构相同,所述限位板A502、限位板B503相对设置,限位板C505前侧壁下部与所述连接梁501后侧壁中部部固定连接,限位板D506后侧壁下部与所述连接梁501前侧壁中部固定连接,且所述限位板D506与所述限位板C505结构相同,所述限位板C505、限位板D506相对设置,所述限位板C505、限位板D506低于所述限位板A502、限位板B503,限位板E509前侧壁下部与所述连接梁501后侧壁右部固定连接,限位板F510后侧壁下部与所述连接梁501前侧壁后部固定连接,且所述限位板E509与所述限位板F510结构相同,所述限位板E509、限位板F510相对设置,所述限位板E509、限位板F510低于所述限位板C505、限位板D506,所述限位板C505、限位板D506之间设置气缸C507,所述气缸C507下端分别与所述限位板C505、限位板D506上部铰接,导向板B508后部位于所述限位板C505、限位板D506上部,所述导向板B508后端分别与所述限位板D506、气缸C507上部右侧铰接,所述气缸C507主轴端与所述导向板B508右部铰接,所述导向板B508左部位于所述限位板A502、限位板B503之间,且所述导向板B508分别位于所述所述限位板A502、限位板B503上部,所述翻料组件3左侧设置输送架6,所述输送架6包括框架B601、连接轴A602、连接轴B603、齿轮A604、齿轮B605、链条A606、减速电机A607、齿轮C608、齿轮D609、链条B610、L型板A611、弧形板612、连接板A613、气缸D614,所述框架B601右部前、后方向旋转设置连接轴A602,所述连接轴A602上均布固定套设多个齿轮A604,所述框架B601左部旋转设置多个齿轮B605,且所述齿轮B605与所述齿轮A604一一对应设置,相邻的所述齿轮A604、齿轮B605之间通过链条A606动力传动,所述链条A606上表面略低于所述框架本体A301上表面,所述连接轴A602上旋转套设齿轮D609,所述框架B601内侧固定设置减速电机A607,所述减速电机A607主轴端固定设置齿轮C608,所述齿轮C608与所述齿轮D609之间通过链条B610动力传动,所述框架B601左部旋转设置连接轴B603,所述连接轴B603上固定设置多个L型板A611,所述L型板A611下部固定设置弧形板612,所述弧形板612右边缘凸出所述L型板A611右端,所述弧形板612上表面略低于所述链条A606上表面,所述连接轴B603上固定设置连接板A613,气缸D614下端与所述框架B601内侧铰接,所述气缸D614主轴端与所述连接板A613右端铰接,所述输送架6左侧设置滚轮输送线A7,所述滚轮输送线A7后侧设置墩粗机A8,所述滚轮输送线A7前侧设置墩粗机B9,所述滚轮输送线A7左侧设置滚轮输送线B10,所述滚轮输送线B10后侧设置套丝机A11,所述滚轮输送线B10前侧设置套丝机B12,所述滚轮输送线B10左侧设置滚轮输送线C13,所述滚轮输送线C13后侧设置打磨机A14,所述打磨机A14包括框架C1401、支撑块A1402、U型连接件1403、支撑杆1404、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套丝机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包括滚筒输送线(1)、丝杆升降机(101)、锯床组件(2)、翻料组件(3)、存料架(4)、料仓A(5)、输送架(6)、滚轮输送线A(7)、墩粗机A(8)、墩粗机B(9)、滚轮输送线B(10)、套丝机A(11)、套丝机B(12)、滚轮输送线C(13)、打磨机A(14)、打磨机B(15)、料仓B(16),滚筒输送线(1)前侧设置锯床组件(2),所述锯床组件(2)包括矩形框架(201)、锯床(202)、旋转轮(203)、凸台(204),所述滚筒输送线(1)前侧设置矩形框架(201),锯床(202)左、右对称设置旋转轮(203),所述锯床(202)上设置的旋转轮(203)位于所述矩形框架(201)上表面,所述旋转轮(203)上设置凸台(204),所述旋转轮(203)上设置的所述凸台(204)位于所述矩形框架(201)内侧,所述凸台(204)与所述矩形框架(201)间隙配合 ,丝杆升降机(101)主轴端与所述锯床(202)后侧壁固定连接,所述丝杆升降机(101)后端与所述滚筒输送线(1)前部固定连接,所述锯床组件(2)前方设置翻料组件(3),所述翻料组件(3)包括框架本体A(301)、滚轴(302)、链轮A(303)、链轮C(304)、电机A(305)、链轮B(306)、环形链条(307)、气缸A(308)、导轨A(309)、直角梯形推板A(310)、直角梯形导向板A(311)、气缸B(312)、导轨B(313)、直角梯形推板B(314)、直角梯形导向板B(315),所述锯床组件(2)前方设置框架本体A(301),所述框架本体A(301)上部均布设置多个滚轴(302),所述滚轴(302)左端固定设置链轮A(303),所述框架本体A(301)前部依次固定设置链轮C(304)、电机A(305),所述电机A(305)主轴端固定设置链轮B(306),所述链轮A(303)、链轮B(306)均位于所述环形链条(307)内侧,所述链轮A(303)、链轮C(304)、链轮B(306)通过环形链条(307)动力传动,所述框架本体A(301)内侧上部左、右对称布置多组导轨A(309),左、右对称布置的导轨A(309)之间设置直角梯形推板A(310),所述直角梯形推板A(310)下端与气缸A(308)的主轴固定连接,所述气缸A(308)下端与所述框架本体A(301)固定连接,所述框架本体A(301)左侧壁上端前、后方向固定设置多个直角梯形导向板A(311),所述框架本体A(301)内侧上部左、右对称布置多组导轨B(313),左、右对称布置的导轨B(313)之间设置直角梯形推板B(314),所述直角梯形推板B(314)下端与气缸B(312)的主轴固定连接,所述气缸B(312)下端与所述框架本体A(301)固定连接,所述框架本体A(301)右侧壁上端前、后方向固定设置多个直角梯形导向板B(315),所述滚筒输送线(1)左侧设置存料架(4),所述存料架(4)包括框架A(401)、限位块(402),所述框架A(401)上表面右部均布固定设置多个限位块(402),且所述框架A(401)略高于所述滚筒输送线(1)上表面,所述翻料组件(3)右侧前、后方向均布设置多个料仓A(5),所述料仓A(5)包括连接梁(501)、限位板A(502)、限位板B(503)、限位板C(505)、限位板D(506)、气缸C(507)、导向板B(508)、限位板E(509)、限位板F(510),限位板A(502)前侧壁下部与所述连接梁(501)后侧壁左部固定连接,限位板B(503)后侧壁下部与所述连接梁(501)前侧壁左部固定连接,且所述限位板B(503)与所述限位板A(502)结构相同,所述限位板A(502)、限位板B(503)相对设置,限位板C(505)前侧壁下部与所述连接梁(501)后侧壁中部部固定连接,限位板D(506)后侧壁下部与所述连接梁(501)前侧壁中部固定连接,且所述限位板D(506)与所述限位板C(505)结构相同,所述限位板C(505)、限位板D(506)相对设置,所述限位板C(505)、限位板D(506)低于所述限位板A(502)、限位板B(503),限位板E(509)前侧壁下部与所述连接梁(501)后侧壁右部固定连接,限位板F(510)后侧壁下部与所述连接梁(501)前侧壁后部固定连接,且所述限位板E(509)与所述限位板F(510)结构相同,所述限位板E(509)、限位板F(510)相对设置,所述限位板E(509)、限位板F(510)低于所述限位板C(505)、限位板D(506),所述限位板C(505)、限位板D(506)之间设置气缸C(507),所述气缸C(507)下端分别与所述限位板C(505)、限位板D(506)上部铰接,导向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套丝机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包括滚筒输送线(1)、丝杆升降机(101)、锯床组件(2)、翻料组件(3)、存料架(4)、料仓A(5)、输送架(6)、滚轮输送线A(7)、墩粗机A(8)、墩粗机B(9)、滚轮输送线B(10)、套丝机A(11)、套丝机B(12)、滚轮输送线C(13)、打磨机A(14)、打磨机B(15)、料仓B(16),滚筒输送线(1)前侧设置锯床组件(2),所述锯床组件(2)包括矩形框架(201)、锯床(202)、旋转轮(203)、凸台(204),所述滚筒输送线(1)前侧设置矩形框架(201),锯床(202)左、右对称设置旋转轮(203),所述锯床(202)上设置的旋转轮(203)位于所述矩形框架(201)上表面,所述旋转轮(203)上设置凸台(204),所述旋转轮(203)上设置的所述凸台(204)位于所述矩形框架(201)内侧,所述凸台(204)与所述矩形框架(201)间隙配合,丝杆升降机(101)主轴端与所述锯床(202)后侧壁固定连接,所述丝杆升降机(101)后端与所述滚筒输送线(1)前部固定连接,所述锯床组件(2)前方设置翻料组件(3),所述翻料组件(3)包括框架本体A(301)、滚轴(302)、链轮A(303)、链轮C(304)、电机A(305)、链轮B(306)、环形链条(307)、气缸A(308)、导轨A(309)、直角梯形推板A(310)、直角梯形导向板A(311)、气缸B(312)、导轨B(313)、直角梯形推板B(314)、直角梯形导向板B(315),所述锯床组件(2)前方设置框架本体A(301),所述框架本体A(301)上部均布设置多个滚轴(302),所述滚轴(302)左端固定设置链轮A(303),所述框架本体A(301)前部依次固定设置链轮C(304)、电机A(305),所述电机A(305)主轴端固定设置链轮B(306),所述链轮A(303)、链轮B(306)均位于所述环形链条(307)内侧,所述链轮A(303)、链轮C(304)、链轮B(306)通过环形链条(307)动力传动,所述框架本体A(301)内侧上部左、右对称布置多组导轨A(309),左、右对称布置的导轨A(309)之间设置直角梯形推板A(310),所述直角梯形推板A(310)下端与气缸A(308)的主轴固定连接,所述气缸A(308)下端与所述框架本体A(301)固定连接,所述框架本体A(301)左侧壁上端前、后方向固定设置多个直角梯形导向板A(311),所述框架本体A(301)内侧上部左、右对称布置多组导轨B(313),左、右对称布置的导轨B(313)之间设置直角梯形推板B(314),所述直角梯形推板B(314)下端与气缸B(312)的主轴固定连接,所述气缸B(312)下端与所述框架本体A(301)固定连接,所述框架本体A(301)右侧壁上端前、后方向固定设置多个直角梯形导向板B(315),所述滚筒输送线(1)左侧设置存料架(4),所述存料架(4)包括框架A(401)、限位块(402),所述框架A(401)上表面右部均布固定设置多个限位块(402),且所述框架A(401)略高于所述滚筒输送线(1)上表面,所述翻料组件(3)右侧前、后方向均布设置多个料仓A(5),所述料仓A(5)包括连接梁(501)、限位板A(502)、限位板B(503)、限位板C(505)、限位板D(506)、气缸C(507)、导向板B(508)、限位板E(509)、限位板F(510),限位板A(502)前侧壁下部与所述连接梁(501)后侧壁左部固定连接,限位板B(503)后侧壁下部与所述连接梁(501)前侧壁左部固定连接,且所述限位板B(503)与所述限位板A(502)结构相同,所述限位板A(502)、限位板B(503)相对设置,限位板C(505)前侧壁下部与所述连接梁(501)后侧壁中部部固定连接,限位板D(506)后侧壁下部与所述连接梁(501)前侧壁中部固定连接,且所述限位板D(506)与所述限位板C(505)结构相同,所述限位板C(505)、限位板D(506)相对设置,所述限位板C(505)、限位板D(506)低于所述限位板A(502)、限位板B(503),限位板E(509)前侧壁下部与所述连接梁(501)后侧壁右部固定连接,限位板F(510)后侧壁下部与所述连接梁(501)前侧壁后部固定连接,且所述限位板E(509)与所述限位板F(510)结构相同,所述限位板E(509)、限位板F(510)相对设置,所述限位板E(509)、限位板F(510)低于所述限位板C(505)、限位板D(506),所述限位板C(505)、限位板D(506)之间设置气缸C(507),所述气缸C(507)下端分别与所述限位板C(505)、限位板D(506)上部铰接,导向板B(508)后部位于所述限位板C(505)、限位板D(506)上部,所述导向板B(508)后端分别与所述限位板D(506)、气缸C(507)上部右侧铰接,所述气缸C(507)主轴端与所述导向板B(508)右部铰接,所述导向板B(508)左部位于所述限位板A(502)、限位板B(503)之间,且所述导向板B(508)分别位于所述所述限位板A(502)、限位板B(503)上部,所述翻料组件(3)左侧设置输送架(6),所述输送架(6)包括框架B(601)、连接轴A(602)、连接轴B(603)、齿轮A(604)、齿轮B(605)、链条A(606)、减速电机A(607)、齿轮C(608)、齿轮D(609)、链条B(610)、L型板A(611)、弧形板(612)、连接板A(613)、气缸D(614),所述框架B(601)右部前、后方向旋转设置连接轴A(602),所述连接轴A(602)上均布固定套设多个齿轮A(604),所述框架B(601)左部旋转设置多个齿轮B(605),且所述齿轮B(605)与所述齿轮A(604)一一对应设置,相邻的所述齿轮A(604)、齿轮B(605)之间通过链条A(606)动力传动,所述链条A(606)上表面略低于所述框架本体A(301)上表面,所述连接轴A(602)上旋转套设齿轮D(609),所述框架B(601)内侧固定设置减速电机A(607),所述减速电机A(607)主轴端固定设置齿轮C(608),所述齿轮C(608)与所述齿轮D(609)之间通过链条B(610)动力传动,所述框架B(601)左部旋转设置连接轴B(603),所述连接轴B(603)上固定设置多个L型板A(611),所述L型板A(611)下部固定设置弧形板(612),所述弧形板(612)右边缘凸出所述L型板A(611)右端,所述弧形板(612)上表面略低于所述链条A(606)上表面,所述连接轴B(603)上固定设置连接板A(613),气缸D(614)下端与所述框架B(601)内侧铰接,所述气缸D(614)主轴端与所述连接板A(613)右端铰接,所述输送架(6)左侧设置滚轮输送线A(7),所述滚轮输送线A(7)后侧设置墩粗机A(8),所述滚轮输送线A(7)前侧设置墩粗机B(9),所述滚轮输送线A(7)左侧设置滚轮输送线B(10),所述滚轮输送线B(10)后侧设置套丝机A(11),所述滚轮输送线B(10)前侧设置套丝机B(12),所述滚轮输送线B(10)左侧设置滚轮输送线C(13),所述滚轮输送线C(13)后侧设置打磨机A(14),所述打磨机A(14)包括框架C(1401)、支撑块A(1402)、U型连接件(1403)、支撑杆(1404)、连接板A(1405)、气缸E(1406)、压板(1407)、连接块A(1408)、导轨A(1409)、滑块A(1410)、连接块B(1411)、导轨B(1412)、滑块B(1413)、连接板B(1414)、铣头(1415)、连接板C(1416)、气缸F(1417),框架C(1401)上表面前部固定设置支撑块A(1402),所述支撑块A(1402)上表面固定设置U型连接件(1403),所述支撑块A(1402)上表面前、后对称固定设置支撑杆(1404),所述支撑杆(1404)上固定设置同一个连接板A(1405),所述连接板A(1405)上表面固定设置气缸E(1406),所述气缸E(1406)的主轴滑动贯穿所述连接板A(1405),所述气缸E(1406)主轴端固定设置压板(1407),所述压板(1407)位于所述U型连接件(1403)内侧,且所述压板(1407)与所述U型连接件(1403)内侧壁间隙配合,所述框架C(1401)上表面中部左、右侧相对固定设置连接块A(1408),两个所述连接块A(1408)之间固定设置导轨A(1409),所述导轨A(1409)上滑动套设两个滑块A(1410),所述框架C(1401)上表面后部左、右侧相对固定设置连接块B(1411),两个所述连接块B(1411)之间固定设置导轨B(1412),所述导轨B(1412)上滑动套设两个滑块B(1413),所述滑块A(1410)、滑块B(1413)上固定设置同一个连接板B(1414),所述连接板B(1414)上表面固定设置铣头(1415),所述框架C(1401)后部左侧固定设置连接板C(1416),所述连接板C(1416)左侧壁上固定设置气缸F(1417),且所述气缸F(1417)的主轴滑动贯穿所述连接板C(1416),所述气缸F(1417)主轴端与所述连接板B(1414)固定连接,所述滚轮输送线C(13)前侧设置打磨机B(15),且所述打磨机B(15)与所述打磨机A(14)结构完全相同,所述打磨机B(15)上的所述铣头(1415)朝后设置,所述滚轮输送线C(13)左侧前、后方向均布设置多个料仓B(16),所述料仓B(16)包括连接杆A(1601)、连接杆B(1602)、连接杆C(1603),连接杆B(1602)右端与所述连接杆A(1601)左侧壁上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B(1602)左端与所述连接杆C(1603)右侧壁上部固定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套丝机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框架A(401)左侧壁上端前、后方向固定设置多个七字型导向板(40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套丝机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的限位板A(502)后侧壁上端分别固定设置导向板A(504)。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套丝机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轴A(602)上均布固定设置多个导向板B...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林平李智斌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铁建数控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