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子、马达以及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5170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1: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的定子具有:定子铁芯,其具有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环状的铁芯背部以及从铁芯背部沿径向延伸的多个齿部;多个线圈,它们设置于齿部;以及环状的线圈支架,其位于定子铁芯的上侧。多个线圈分别具有:内侧引出线,其从线圈支架的径向内侧向上侧引出;以及外侧引出线,其从线圈支架的径向外侧向上侧引出。线圈支架具有: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环状的主体部;以及多个引导部,它们设置于主体部的朝向径向外侧的外侧面,分别引导多个外侧引出线。外侧面随着朝向上侧而向中心轴线侧倾斜。外侧引出线沿外侧面呈螺旋状向线圈支架的上侧引绕,与从其他线圈延伸出的内侧引出线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定子、马达以及压缩机
本技术涉及定子、马达以及压缩机。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用于压缩机等的马达,存在如下的马达:将线圈线的端部固定于线圈支架,从而抑制线圈线的端部因振动而移动。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作为中性点而捆扎的U相、V相以及W相的定子绕组(线圈线)固定于收纳部件的构造。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7016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以往的构造中,为了对线圈线的端部彼此进行接线并固定,需要复杂地引绕线圈线。因此,在以往的构造中,线圈线的端部的引绕通过手工作业进行,存在难以提高定子的生产率的问题。本技术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使从线圈引出的引出线的引绕变得容易,从而提高生产率的定子、马达以及定子的制造方法。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技术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定子,其特征在于,该定子具有:定子铁芯,其具有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环状的铁芯背部以及从所述铁芯背部沿径向延伸的多个齿部;多个线圈,它们设置于所述齿部;以及环状的线圈支架,其位于所述定子铁芯的上侧。多个所述线圈分别具有:内侧引出线,其从所述线圈支架的径向内侧向上侧引出;以及外侧引出线,其从所述线圈支架的径向外侧向上侧引出。所述线圈支架具有: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环状的主体部;以及多个引导部,它们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朝向径向外侧的外侧面,分别引导多个所述外侧引出线。所述外侧面随着朝向上侧而向所述中心轴线这一侧倾斜。所述外侧引出线沿所述外侧面呈螺旋状向所述线圈支架的上侧引绕,与从其他所述线圈延伸出的所述内侧引出线连接。本技术的第二方式的定子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定子中,所述引导部是从所述外侧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并呈螺旋状延伸的肋,所述引导部位于从在周向上彼此相邻的所述线圈延伸出的一对所述外侧引出线之间。本技术的第三方式的定子的特征在于,在第二方式的定子中,在周向上彼此相邻的一对所述引导部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对置。本技术的第四方式的定子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定子中,所述引导部具有支承面,该支承面朝向上侧,引导所述外侧引出线的下侧并呈螺旋状延伸,所述支承面具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该第二区域从所述第一区域向周向一侧相连,比所述第一区域向上侧延伸,在周向上彼此相邻的一对所述引导部中的位于周向另一侧的所述引导部的所述第二区域处在位于周向一侧的所述引导部的所述第一区域的上侧且径向内侧。本技术的第五方式的定子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至第四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的定子中,多个所述线圈被分类为分别构成U相、V相以及W相中的任何一个相的多个第一相线圈、多个第二相线圈以及多个第三相线圈,第一相线圈、第二相线圈以及第三相线圈在周向上按照该第一相线圈、第二相线圈以及第三相线圈的顺序重复排列,第一相线圈、第二相线圈以及第三相线圈的所述外侧引出线分别在周向上越过其他相的所述线圈而与从相同相的所述线圈延伸出的所述内侧引出线连接。本技术的第六方式的定子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至第四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的定子中,在所述主体部的朝向径向内侧的内侧面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上下开口的多个槽部,所述内侧引出线通过所述槽部而向所述线圈支架的上侧引出。本技术的第七方式的定子的特征在于,在第六方式的定子中,在所述主体部的朝向上侧的上表面设置有朝向下侧凹陷的多个凹部,所述凹部位于在周向上彼此相邻的一对所述槽部彼此之间,在所述凹部中收纳有所述内侧引出线与所述外侧引出线的接线部,在所述凹部中填充有将所述接线部埋入的填充树脂部。本技术的第八方式的定子的特征在于,在第七方式的定子中,所述内侧引出线以划分所述槽部和所述凹部的壁部的上端缘为起点,向所述凹部这一侧弯折。本技术的第九方式的定子的特征在于,在第七方式或第八方式的定子中,在一个所述凹部中收纳有一个所述接线部。本技术的第十方式的定子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至第四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的定子中,该定子具有安装于所述定子铁芯的绝缘件,所述绝缘件具有:基部,其包围所述齿部的外周面;内壁部,其位于所述线圈的径向内侧,并沿周向和上下方向延伸;以及外壁部,其位于所述线圈的径向外侧,并沿周向和上下方向延伸,在所述外壁部设置有从上端缘向下侧延伸的外壁缺口部,所述外侧引出线通过所述外壁缺口部而从所述线圈向径向外侧引出。本技术的第十一方式的定子的特征在于,在第十方式的定子中,在所述内壁部设置有从上端缘向下侧延伸的内壁缺口部,所述内侧引出线在周向上的与所述内壁缺口部重叠的位置处从所述线圈引出。本技术的第十二方式提供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该马达具有转子,该转子与上述定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对置,并绕所述中心轴线旋转。本技术的第十三方式提供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该压缩机具有上述定子。技术效果根据本技术,能够提供可以使从线圈引出的引出线的引绕变得容易,从而提高生产率的定子、马达以及定子的制造方法。附图说明图1是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图2是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定子的立体图。图3是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定子件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在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定子中,从线圈延伸出的内侧引出线和外侧引出线的布线结构的示意图。图5是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线圈支架的局部剖视图。图6是示出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外侧引出线的布线工序的过程的俯视图。图7是优选的变形例的线圈支架的立体图。图8是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压缩机的概略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马达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易于理解各结构,有时使实际的构造与各构造中的比例尺、数量等不同。在各图中适当示出XYZ坐标系。在本说明书中,Z轴方向是以正侧作为上侧、以负侧作为下侧的上下方向。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中心轴线J是与Z轴方向平行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假想线。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中心轴线J的轴向、即与上下方向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在各图中,适当地用箭头θ来表示周向。在本说明书中,将轴向中的Z轴方向的正侧称为“上侧”,将轴向中的Z轴方向的负侧称为“下侧”。另外,上下方向、上侧以及下侧仅是用于说明的方向,并不限定使用马达时的实际的位置关系和马达的姿势。在本说明书中,将从上侧朝向下侧观察时逆时针前进的一侧、即沿箭头θ的方向前进的一侧称为“周向一侧”。将周向中的从上侧朝向下侧观察时顺时针前进的一侧、即与箭头θ的方向相反地前进的一侧称为“周向另一侧”。<马达>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是三相交流马达。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是内转子型的马达。马达1具有转子2、定子3、轴承保持架4、外壳5以及一对轴承6。转子2以沿上下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定子,其特征在于,/n该定子具有:/n定子铁芯,其具有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环状的铁芯背部以及从所述铁芯背部沿径向延伸的多个齿部;/n多个线圈,它们设置于所述齿部;以及/n环状的线圈支架,其位于所述定子铁芯的上侧,/n多个所述线圈分别具有:/n内侧引出线,其从所述线圈支架的径向内侧向上侧引出;以及/n外侧引出线,其从所述线圈支架的径向外侧向上侧引出,/n所述线圈支架具有:/n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环状的主体部;以及/n多个引导部,它们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朝向径向外侧的外侧面,分别引导多个所述外侧引出线,/n所述外侧面随着朝向上侧而向所述中心轴线这一侧倾斜,/n所述外侧引出线沿所述外侧面呈螺旋状向所述线圈支架的上侧引绕,与从其他所述线圈延伸出的所述内侧引出线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808 JP 2018-149657;20170929 US 62/565,2181.一种定子,其特征在于,
该定子具有:
定子铁芯,其具有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环状的铁芯背部以及从所述铁芯背部沿径向延伸的多个齿部;
多个线圈,它们设置于所述齿部;以及
环状的线圈支架,其位于所述定子铁芯的上侧,
多个所述线圈分别具有:
内侧引出线,其从所述线圈支架的径向内侧向上侧引出;以及
外侧引出线,其从所述线圈支架的径向外侧向上侧引出,
所述线圈支架具有:
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环状的主体部;以及
多个引导部,它们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朝向径向外侧的外侧面,分别引导多个所述外侧引出线,
所述外侧面随着朝向上侧而向所述中心轴线这一侧倾斜,
所述外侧引出线沿所述外侧面呈螺旋状向所述线圈支架的上侧引绕,与从其他所述线圈延伸出的所述内侧引出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是从所述外侧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并呈螺旋状延伸的肋,
所述引导部位于从在周向上彼此相邻的所述线圈延伸出的一对所述外侧引出线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在周向上彼此相邻的一对所述引导部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对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具有支承面,该支承面朝向上侧,引导所述外侧引出线的下侧并呈螺旋状延伸,
所述支承面具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该第二区域从所述第一区域向周向一侧相连,比所述第一区域向上侧延伸,
在周向上彼此相邻的一对所述引导部中的位于周向另一侧的所述引导部的所述第二区域处在位于周向一侧的所述引导部的所述第一区域的上侧且径向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线圈被分类为分别构成U相、V相以及W相中的任何一个相的多个第一相线圈、多个第二相线圈以及多个第三相线圈,
第一相线圈、第二相线圈以及第三相线圈在周向上按照该第一相线圈、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内势英明右田贵之青野真乡川岛彰太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