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珠式接触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50025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1: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钢珠式接触连接器组件,包括母端主体、内套管、钢珠、外套管和公端主体,其中母端主体一端设有管型连接部;内套管主体的一端固定于管型连接部内部;钢珠设于钢珠限位孔中;外套管套设于所述的内套管主体远离管型连接部的一端上;公端主体包括连接端,公端主体能够插入内套管,使得每个钢珠以两点式压接于环状连接槽上,构成连接端与内套管的卡接限位,同时实现了公端主体与母端主体的电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钢珠球体双点接触技术,实现了2*N点的多点均匀连接,接触稳定,失效概率极低,每次插拔时磨损量极低,不产生毛刺,使用寿命显著提升,可实现全自动化的加工于装配,加工效率高,废料产生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珠式接触连接器组件
本技术涉及连接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钢珠式接触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大电流连接器广泛的应用于汽车领域、电器领域,作为汽车和电器中的重要连接元件,其对汽车和电器的电能供应具有重要的作用。电连接器一般都是采取母端与公端直线对插的方式进行配插连接,实现电流转输。现有的大电流连接器的母端采用弹性臂机制,即母端主体1的端部设有轴向弹臂6,参见图6,轴向弹臂6间开设有缝隙,公端直线对插时通过轴向弹臂6的弹性压接于公端外壁上,实现公端与母端的电连接。但现有技术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1)现有接触结构件中,主要依靠轴向弹臂6的弹性完成插接时的紧固连接,并通过轴向弹臂6与公端的压接实现电传输,但经过耐久插拔后,轴向弹臂6易于疲劳而且弹性机制易降服,稳定性显著下降;2)经过多次插拔后,轴向弹臂6端部压接处易产生毛刺刮伤,影响电流传输,使得传输稳定性和质量下降;3)弹性臂结构不易加工成型,加工成本高,废料产生大;4)工作要求对活动量精度要求较高,在具体使用工况下无法满足长期轴向拉拽力和径向的摆动,弹性臂根部易屈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钢珠式接触连接器组件,采用钢珠球体双点接触技术,实现了2*N点的多点均匀连接,接触稳定,失效概率极低,每次插拔时磨损量极低,不产生毛刺,没有疲劳失效极限,使得母端主体的使用寿命显著提升,可实现全自动化的加工于装配,加工效率高,废料产生少。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本技术中钢珠式接触连接器组件,包括母端主体、内套管、钢珠、外套管和公端主体,其中具体地:母端主体一端设有管型连接部;内套管包括内套管主体、周向设于内套管主体上的环状凸缘、开设于内套管主体上的钢珠限位孔,内套管主体的一端固定于管型连接部内部;钢珠设于钢珠限位孔中;外套管套设于所述的内套管主体远离管型连接部的一端上;公端主体,包括连接端,所述的连接端上设有多圈环状连接槽,公端主体能够插入内套管,使得每个钢珠以两点式压接于环状连接槽上,构成连接端与内套管的卡接限位,同时实现了公端主体与母端主体的电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的钢珠限位孔在内套管上开设有多圈,每圈中设有多个钢珠限位孔,相邻两圈钢珠限位孔的间距与环状连接槽的设置间距对应。进一步地,所述的外套管靠近管型连接部一端的管口径向内缩,构成限位收拢缘。进一步地,所述的环状凸缘设有两圈。进一步地,所述的限位收拢缘抵于内套管主体的外壁上,并位于两圈环状凸缘之间,使得公端主体能够带动内套管主体相对于管型连接部进行轴向的滑动位移。仅限于在两圈环状凸缘之间的区域下进行轴向位移。进一步地,所述的钢珠限位孔的孔壁为凹弧面构型,使得钢珠与所述的孔壁接触并被孔壁部分包覆。进一步地,所述的钢珠的直径大于钢珠限位孔的孔深。进一步地,公端主体与母端主体电连接时,钢珠的一侧压接于环状连接槽上,另一侧抵压于外套管的内壁或连接部的内壁上。进一步地,所述的连接端的一侧设有限位凸缘。实现直插时的伸入位置限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中采用钢珠球体双点接触技术,其中公端主体能够插入内套管,使得每个钢珠以两点式压接于环状连接槽上,多圈钢珠同时实现压接连接,实现了2*N点的多点均匀连接,接触稳定,失效概率极低,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弹臂设计,不受限于轴向弹臂易于疲劳而且弹性机制易降服的弊端。2)本技术中多个钢珠在轴向上同时与环状连接槽压接连接,直插连接时多圈钢珠同步转动,每次插拔时磨损量极低,不产生毛刺,没有疲劳失效极限,使得母端主体的使用寿命显著提升。3)本技术中限位收拢缘抵于内套管主体的外壁上,并位于两圈环状凸缘之间,使得公端主体能够带动内套管主体相对于管型连接部进行轴向的滑动位移,在具体的电连接工况下,可实现轴向拉拽力的缓冲;同时因为多个钢珠通过抵压的方式与管型连接部内壁接触,其受到的斜向的摆动力可转化为内套管主体与管型连接部之间的滑动力,通过相互的滑动运动实现对斜向摆动力的耗散,保证了电连接的稳定性。4)加工过程中对各个部件分别加工,之后进行统一组装,加工过程简单,同时可实现全自动化的加工于装配,加工效率高,废料产生少。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钢珠式接触连接器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内套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母端主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钢珠的双点接触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公端主体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现有技术中母端主体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母端主体,2、内套管,3、钢珠,4、外套管,5、公端主体,6、轴向弹臂,11、管型连接部,21、内套管主体,22、环状凸缘,23、钢珠限位孔,41、限位收拢缘,51、连接端,52、环状连接槽,53、限位凸缘。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本技术中钢珠式接触连接器组件,包括母端主体1、内套管2、钢珠3、外套管4和公端主体5,参见图1。母端主体1一端设有管型连接部11,参见图3。连接端51的一侧设有限位凸缘53。实现直插时的伸入位置限位。内套管2包括内套管主体21、周向设于内套管主体21上的环状凸缘22、开设于内套管主体21上的钢珠限位孔23,参见图2,内套管主体21的一端固定于管型连接部11内部。外套管4套设于所述的内套管主体21远离管型连接部11的一端上,参见图1。钢珠3设于钢珠限位孔23中。钢珠限位孔23的孔壁为凹弧面构型,使得钢珠3与所述的孔壁接触并被孔壁部分包覆。参见图4,具体实施时钢珠3的直径大于钢珠限位孔23的孔深,本技术方案采用钢珠球体双点接触技术,其中公端主体5能够插入内套管2,使得每个钢珠3以两点式压接于环状连接槽52上,多圈钢珠3同时实现压接连接,实现了2*N点的多点均匀连接,接触稳定,失效概率极低,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弹臂设计,不受限于轴向弹臂易于疲劳而且弹性机制易降服的弊端。多个钢珠3在轴向上同时与环状连接槽52压接连接,直插连接时多圈钢珠3同步转动,每次插拔时磨损量极低,不产生毛刺,没有疲劳失效极限,使得母端主体1的使用寿命显著提升。公端主体5包括连接端51,参见图5,连接端51上设有多圈环状连接槽52,公端主体5能够插入内套管2,使得每个钢珠3以两点式压接于环状连接槽52上,构成连接端51与内套管2的卡接限位,同时实现了公端主体5与母端主体1的电连接。公端主体5与母端主体1电连接时,钢珠3的一侧压接于环状连接槽52上,另一侧抵压于外套管4的内壁或连接部11的内壁上。钢珠限位孔23在内套管2上开设有多圈,每圈中设有多个钢珠限位孔23,相邻两圈钢珠限位孔23的间距与环状连接槽52的设置间距对应。具体实施时,环状凸缘22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钢珠式接触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母端主体(1),其一端设有管型连接部(11);/n内套管(2),包括内套管主体(21)、周向设于内套管主体(21)上的环状凸缘(22)、开设于内套管主体(21)上的钢珠限位孔(23),内套管主体(21)的一端固定于管型连接部(11)内部;/n钢珠(3),设于钢珠限位孔(23)中;/n外套管(4),套设于所述的内套管主体(21)远离管型连接部(11)的一端上;/n公端主体(5),包括连接端(51),所述的连接端(51)上设有多圈环状连接槽(52),公端主体(5)能够插入内套管(2),使得每个钢珠(3)以两点式压接于环状连接槽(52)上,构成连接端(51)与内套管(2)的卡接限位,同时实现了公端主体(5)与母端主体(1)的电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珠式接触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母端主体(1),其一端设有管型连接部(11);
内套管(2),包括内套管主体(21)、周向设于内套管主体(21)上的环状凸缘(22)、开设于内套管主体(21)上的钢珠限位孔(23),内套管主体(21)的一端固定于管型连接部(11)内部;
钢珠(3),设于钢珠限位孔(23)中;
外套管(4),套设于所述的内套管主体(21)远离管型连接部(11)的一端上;
公端主体(5),包括连接端(51),所述的连接端(51)上设有多圈环状连接槽(52),公端主体(5)能够插入内套管(2),使得每个钢珠(3)以两点式压接于环状连接槽(52)上,构成连接端(51)与内套管(2)的卡接限位,同时实现了公端主体(5)与母端主体(1)的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珠式接触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钢珠限位孔(23)在内套管(2)上开设有多圈,每圈中设有多个钢珠限位孔(23),相邻两圈钢珠限位孔(23)的间距与环状连接槽(52)的设置间距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珠式接触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套管(4)靠近管型连接部(11)一端的管口径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世东程钊朱新爱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徕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