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室内鲟鱼开口鱼苗培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14341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1:25
本发明专利技术专利为新型室内鲟鱼开口鱼苗培育装置,包括连接在培育室上的充气管、进水管、水位管、连续投喂装置和白炽灯。所述培育室底部与充气管之间固定安装带有微孔的隔板,所述培育室边缘一端安装有进水管及三个连续投喂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微孔增氧的方式,且与进水管分开,可确保水体溶氧充足,避免因为进水不足而导致鱼苗缺氧死亡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了鲟鱼苗的趋光性,在培育室边缘安装了白炽灯,可将大部分鱼苗聚集在一块。同时在白炽灯旁边设置了连续投饵装置,可在一定时间段对鱼苗群自动进行连续投饵,确保鱼苗能摄取足够的饵料,有效避免鱼苗因为饥饿而发生相互撕咬和死亡的情况发生,充分的保证了鱼苗的营养需求,同时降低了劳动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室内鲟鱼开口鱼苗培育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产养殖
,尤其涉及新型室内鲟鱼开口鱼苗培育装置。
技术介绍
在鱼苗刚孵化出来后,其不会立马进食,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流动水暂养,随后才会在适的环境下,吃食其适口饵料,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鱼苗开口,由于鱼苗在开口过程中常常会受到环境和饵料的影响,因此鱼苗在开口过程中的培育受到广泛关注。目前鲟鱼开口鱼苗的培育系统大部分为流水池(盆),虽然能及时交换养殖水体,但也存在很多不足。如在培育过程中若进水出现短缺,将会导致鱼苗出现缺氧;鲟鱼苗开口前期饵料通常为红线虫粉碎并与水混合后的液体形态饵料,且通常为人工定时投喂,这会存在饵料随水体流失、投饵不均匀、投饵时间短等问题,从而无法保证大部分鱼都能及时足够吃到投饵,导致鱼苗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相互撕咬、死亡等现象,影响鱼苗存活率和生长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新型室内鲟鱼开口鱼苗培育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新型室内鲟鱼开口鱼苗培育装置,包括连接在培育室上的充气管、进水管以及水位管,所述培育室内固定安装有隔板,所述培育室上固定安装有多个带有万向轮的支撑架,所述培育室上固定安装有三个固定块,且每个固定块上均固定安装有安装架,每个所述安装架上均设有安装槽,每个所述安装槽内均安装有投料筒,每个所述投料筒下端均连接有投料管,每个所述投料筒上均合页连接有筒盖,每个所述投料管的内壁上均设有转槽,且每个转槽内均通过转杆转动连接有挡板,每个所述投料管的侧壁上均固定安装有两个支撑板,且每两个位置相对应的支撑板之间均转动连接有驱动杆,每个所述驱动杆与对应的投料筒之间安装有自动投料结构。所述培育室边缘一端安装有进水管及三个连续投喂装置。所述连续投喂装置旁边安装有一颗充电式白炽灯。所述培育室底部一侧连接水位调节管。在上述的新型室内鲟鱼开口鱼苗培育装置中,所述自动投料结构由重力块、齿条、连接槽、带传动结构、多个滑槽、多个连接杆以及多个齿轮组成,多个所述滑槽均匀设在投料筒的内壁上,所述重力块通过多个连接杆滑动连接在多个滑槽之间,所述连接槽开设在投料筒的侧壁上,且连接槽与其中一个滑槽互通,多个所述齿轮均通过圆杆转动连接在连接槽内,所述齿条固定安装在其中一个连接杆上,且齿条与多个齿轮均可啮合,所述带传动结构安装在转杆、驱动杆以及多个圆杆之间。在上述的新型室内鲟鱼开口鱼苗培育装置中,所述安装槽的侧壁上安装有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由移动槽、移动块、夹块、压簧以及调节杆在组成,所述移动槽开设在安装槽的侧壁上,所述移动块滑动连接在移动槽内,所述夹块固定安装在移动块靠近投料筒的一端,所述压簧安装在移动槽与移动块之间,所述调节杆固定安装在移动块上。在上述的新型室内鲟鱼开口鱼苗培育装置中,所述培育室的侧壁上固定安装有L形板,且L形板上安装有灯体。在上述的新型室内鲟鱼开口鱼苗培育装置中,所述齿条的长度小于等于齿轮周长的一半,所述挡板与转槽之间安装有扭力弹簧。在上述的新型室内鲟鱼开口鱼苗培育装置中,所述投料管上设有卡槽,且卡槽内卡接有漏板,所述卡槽位于转槽上方。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优点在于:1:通过重力块与自动投料结构的配合,可在固定时间段进行连续投饵,确保大部分鱼苗能够采食饵料,有效避免鱼苗因为饥饿而相互撕咬和死亡的情况发生,充分的保证了鱼苗营养需求,且无需人工操作,降低了劳动成本。2:通过卡槽与漏板的配合,可对饵料的下落速度进行控制,进而可对投饵时间进行调节,即可避免因投饵速度较快导致饵料泡发影响培育室水质的问题,又可避免因投饵较慢导致鱼苗饥饿的问题。3、灯体和连续投饵装置配合,由于鲟鱼苗具有趋光性,灯光的刺激可以使大部分鱼苗集中在灯光下,而连续投饵装置可以持续进行投饵,可以保证大部分鱼苗能够摄取更多的饵料。3:充气管与充气孔的配合,可确保水体溶氧充足,而且气流大小可以根据鱼苗密度进行调节。4:采用微孔增氧,不仅可以对培育水体进行充氧。而且还可以让水体中的残饵和粪便处于浮动状态,然后及时随着水体交换而排出,有效防止培育盆中底部水质因残饵粪便的堆积变坏的情况发生。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采用微孔增氧的方式可确保水体溶氧充足,避免了鱼苗因进水量不足等问题的发生导致缺氧死亡的问题。且可在固定时间段自动进行连续投饵,有效避免鱼苗因为饥饿而相互撕咬和死亡的情况发生,充分的保证了鱼苗的营养需求,无需人工操作,降低了劳动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新型室内鲟鱼开口鱼苗培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图1中A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3中B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中:1培育室、2支撑架、3隔板、4充气管、5进水管、6水位管、7固定块、8安装架、9安装槽、10投料筒、11筒盖、12投料管、13转槽、14挡板、15滑槽、16连接杆、17重力块、18齿条、19连接槽、20齿轮、21带传动结构、22支撑板、23固定结构、24L形板、25灯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参照图1-4,新型室内鲟鱼开口鱼苗培育装置,包括连接在培育室1上的充气管4、进水管5以及水位管6,培育室1内固定安装有隔板3,培育室1上固定安装有多个带有万向轮的支撑架2,培育室1上固定安装有三个固定块7,且每个固定块7上均固定安装有安装架8,每个安装架8上均设有安装槽9,每个安装槽9内均安装有投料筒10,每个投料筒10下端均连接有投料管12;上述值得注意的是:1、隔板3上均匀设有多个充气孔,充气管4可向培育盆1内输送空气,通过气流的流动可以随时提高培育盆1内水体的含氧量。此外,从培育盆1底部充气,可使粪便和残饵处于浮动状态,然后随着水体交换而排出,有效防止了培育盆1底部水质因粪便和残饵的堆积受到影响。2、进水管5可向培育盆1内添加水分,确保其内水的流动以及洁净程度,水位管6靠近培育盆1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滤水纱绢,可避免鱼苗从水位管6中逃出。3、投料筒10可用于存放饵料,投料管12可将饵料顺利投入培育盆1内。4、投料筒10上合页连接有筒盖11,投料管12的内壁上设有转槽13,且转槽13内通过转杆转动连接有挡板14,筒盖11的设计可避免灰尘或虫子等落入投料筒10内对饵料造成污染,挡板14可对投料管12的开关进行控制。5、投料管12上设有卡槽,且卡槽内卡接有漏板,卡槽位于转槽13上方,卡槽与漏板均未在图中示出,漏板上均匀设有多个漏孔,漏板有多个,其上漏孔大小存在差异,此设计的好处在于更换不同漏孔尺寸的漏板时可对饵料的投放速度进行控制。每个投料管12的侧壁上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新型室内鲟鱼开口鱼苗培育装置,包括连接在培育室(1)上的充气管(4)、进水管(5)以及水位管(6),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育室(1)内固定安装有隔板(3),所述培育室(1)上固定安装有多个带有万向轮的支撑架(2),所述培育室(1)上固定安装有三个固定块(7),且每个固定块(7)上均固定安装有安装架(8),每个所述安装架(8)上均设有安装槽(9),每个所述安装槽(9)内均安装有投料筒(10),每个所述投料筒(10)下端均连接有投料管(12),每个所述投料筒(10)上均合页连接有筒盖(11),每个所述投料管(12)的内壁上均设有转槽(13),且每个转槽(13)内均通过转杆转动连接有挡板(14),每个所述投料管(12)的侧壁上均固定安装有两个支撑板(22),且每两个位置相对应的两个支撑板(22)之间均转动连接有驱动杆,每个所述驱动杆与对应的投料筒(10)之间安装有自动投料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新型室内鲟鱼开口鱼苗培育装置,包括连接在培育室(1)上的充气管(4)、进水管(5)以及水位管(6),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育室(1)内固定安装有隔板(3),所述培育室(1)上固定安装有多个带有万向轮的支撑架(2),所述培育室(1)上固定安装有三个固定块(7),且每个固定块(7)上均固定安装有安装架(8),每个所述安装架(8)上均设有安装槽(9),每个所述安装槽(9)内均安装有投料筒(10),每个所述投料筒(10)下端均连接有投料管(12),每个所述投料筒(10)上均合页连接有筒盖(11),每个所述投料管(12)的内壁上均设有转槽(13),且每个转槽(13)内均通过转杆转动连接有挡板(14),每个所述投料管(12)的侧壁上均固定安装有两个支撑板(22),且每两个位置相对应的两个支撑板(22)之间均转动连接有驱动杆,每个所述驱动杆与对应的投料筒(10)之间安装有自动投料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室内鲟鱼开口鱼苗培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投料结构由重力块(17)、齿条(18)、连接槽(19)、带传动结构(21)、多个滑槽(15)、多个连接杆(16)以及多个齿轮(20)组成,多个所述滑槽(15)均匀设在投料筒(10)的内壁上,所述重力块(17)通过多个连接杆(16)滑动连接在多个滑槽(15)之间,所述连接槽(19)开设在投料筒(10)的侧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振新李正友张显波杨兰赵飞赵凤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省水产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